近500处古民居――500个老城区的历史音符
2008-08-27 17:56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一次二十年来对老城区文物资源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普查,让我们摸清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家底。
老城区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核心,保存着大量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历史名人故居、传统民居、寺庙宗祠及街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代表性的民俗礼仪、民间歌舞戏曲、传统手工艺等,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这里的“老城区”是指调查涉及的开元、鲤中、海滨、临江4个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同时包括鲤城区的江南街道树兜社区、亭店社区,浮桥街道王宫社区及洛江区的万安街道桥南社区等区域。
摸清家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为了更好地整合开发。毕竟,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必然牵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问题。一方面,我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现代城市发展依然存在不少矛盾。民居超负荷使用、现代城市生活、城市拆迁等对文物史迹的生存带来巨大冲击。对民间戏曲、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它们的市场化道路也不平坦。
如何让城市发展和古老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协调一致,泉州期待新的答案。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推出“聚焦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系列报道,先向读者介绍泉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现状,然后进一步探讨对这些文化资源保护、整合、开发的方方面面问题。我们还会根据报道的进度,向社会征集关于“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保护开发”的意见和建议。本期,我们先向读者介绍老城区古民居的基本状况。在以后的报道中,我们还将分门别类地进行报道。点,让读者对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有全面的认识。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泉州古民居就像那古老琴瑟弹奏出的一曲曲古乐,悠远、美丽而又神秘。“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土楼木楼外加中西合璧。”这是闽南建筑专家对泉州古民居特色的风趣概述。
泉州老城区聚集着闽南古民居的精华,这次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范围内的开元、海滨、鲤中、临江4个办事处辖区内就有各类古民居近500处。其中,既有泉州人熟知的东观西台、锡兰侨民旧居、祖闾苏民居等9处文物保护单位,又有虽未列入文物保护级别但保存良好的36处。一座座散落于古城区的古民居,为这座名城增添了几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泉州古民居建筑是一份集历史、艺术、科学多种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建筑风格富有年代特征、多元文化特征,可展示历史的风貌和文气的凝聚,是研究泉州城市建设史和闽南古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观居所可以明变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泉州吸收了昌盛的中原文化,兼容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宗教。在这块土地上,古老的历史使泉州留下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文化古迹,也留下了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泉州民居。
泉州传统民居有宫殿式大厝、手巾寮式民居、石筑民居、木楼民居、土楼民居、洋楼民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老屋已经倒塌、荒废,载入史册,而另一部分却经历了百年风霜至今保存完好。
泉州传统民居造型朴素,色彩和谐明亮,空间层次明确,石材与片砖插花砌筑的墙体,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形成自己强烈的个性。特别是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层面瓦,使建筑呈现了统一的暖色调。“色感异常强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红砖文化区”。同时它尺度宜人,亲切得体,色彩丰富而含蓄,情调动人而雅致。
通过这些古老的泉州民居,今天的人们可以体验古代泉州民居建筑的成就和规格。尤其是贵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阶层和文化绅士,其宅第规格可观,形式讲究造型、格局、技艺,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泉州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时也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它们是泉州悠久历史的见证,因此泉州传统民居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见证多元文化的融合
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处于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汇点上。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都汇集于此,传播、碰撞、融合。而每一次域外文化的传播,都在这里留下历史印痕,从而发展形成今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为特征的泉州民居建筑。泉州古民居作为有形实物,见证了泉州古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融会。
晋唐以来,中原古文化与闽越土著文化在这里激烈碰撞,反映在民居建筑上主要为张扬夸张的造型和热情奔放的色彩装饰。德化、安溪、永春等地仍有极少量干栏式建筑遗留下来。至于泉州老城区传统民居中张扬高跷的燕尾脊,最初很可能源于闽越人船屋的造型特点。
受闽越舟楫文化的影响,众多泉州人纷纷通过海上航行从事海外贸易或移民开拓。唐宋以后,这种文化特色转化为经济上的大繁荣,泉州一跃成为世界性大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大批外国商人定居泉州,他们也带来了伊斯兰教、印度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建筑文化,奠定了泉州民居多元文化的坚实基础。例如,官式大厝中广泛采用的石墙体以及在大门周围重要部位采用辉绿石装饰的建筑手法,与现存的北宋伊斯兰教寺院清净寺的高大规整的石砌墙体以及绿辉石砌筑的穹窟形拱顶大门一脉相承。
明、清时期,泉州再次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汇聚点,泉州作为著名侨乡,华侨、华人在将闽南传统民居文化传到东南亚等国的同时,本土民居同样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这就是专家们所说的“土楼木楼外加中西合璧”的特点。不只是老城区,石狮、晋江、南安等地都保存数量众多的带有南洋和西方建筑风格的华侨民居。
这类民居多为多层建筑,既坚固又美观。既保留泉州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如仍以木、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门窗仍然有石刻的郡望堂号、对联以及采用中国传统的木刻、石刻、泥塑等装饰内容;又有西方建筑的形制特点,如增加了钢筋、水泥、有色玻璃、马赛克、釉面砖等外来装饰材料,出现了带有明显欧式风格的哥特式门窗、科林多式廊柱、阳台、拱券顶、百叶窗等建筑形式,以及种类繁多的山花形式、动植物图案等,形成具有泉州侨乡特点的“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
老城区民居
有历史有故事有风韵
老城区的古民居不仅在建筑风格上具有代表性,显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许多民居还有特殊的身世和故事。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古民居就是老泉州历史文脉的载体,它们负载的人文信息,正是见证古城历史最宝贵的财富。
老城区古民居多达数百处,报纸版面的方寸之间难以尽数表现。我们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处进行展示。其中有的是家喻户晓的文物史迹,有的则是深藏民间的历史珍品。我们希望能帮助读者借古民居一隅而窥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宝库全貌。
旧馆驿和董杨大宗祠
泉州西街中段、东塔脚斜对面有一条小巷,称为旧馆驿。元代时巷内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或信使住宿和更换马匹的馆舍。明代,馆驿迁往西街头北侧今影剧院附近的“驿内巷”。为区分新旧,即名“旧馆驿”,民间也称为“牛仔驿”。
旧馆驿南端有一座气势恢弘的大宗祠,名为“董杨宗祠”。据介绍董杨系出姬姓,一脉相承,旧馆驿内的宗祠,是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2001年该宗祠被列入泉州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原建筑为三间拱照墙结构,祠宇虽代有修葺,但年久倾颓。清同治年间(1873年)开始破土重修,原来主祠三厅改为五厅,下向重建五间,护厝一列,五年后竣工。解放初,宗祠为新峰街政办公地点,部分为民兵队部,宗祠内神龛被拆除,改为舞台,正祠改为会议厅。上世纪60年代,正祠经修缮。1996年,因城市改建,宗祠被拆除。后来经过多方协调,宗祠归还董杨宗人掌管。1999年,全球董杨宗亲第五届恳亲会在泉州召开后,宗人慷慨解囊,着手重建,保留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旧馆驿的建筑风格被认为是泉州古大厝的代表。
东观西台
东观西台位于涂门街南侧的“羊公巷”和“大郎巷”之间。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东观西台,现存一座四进古民居,曾经作为南音研究社聚会的地方,如今是吴氏宗祠的庙宇。大门外的石柱刻有一副楹联:东观读书荣分雕锦;西台执法望重豸冠——据说这“东观西台”的名称,来源于一位明万历间的癸未进士吴龙征。入仕的吴龙征,被选送到翰林院的东观“进修”,三年后任监察御史,执法于西台,不畏权贵,整肃朝仪,所以人们以所戴豸冠来赞扬他。衣锦还乡后,在故里起建府第,悬额“东观西台”,周围建有环绕的房屋百间,自号“百鸟朝凤”。
东观西台历时5年建成,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由门厅、中厅、大厅及两廊组成,内部木雕构件精美。东观西台还藏有清代吴拱震、状元吴鲁、进士吴增撰的书法碑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朱钅监祠
同样位于西街。传说明代人朱钅监中举人后,官至明朝督察院右副督御史,一生政绩显著,得以名垂青史。他死后,泉州乡亲为他建了此祠。这座古民居为两进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后虽经几次重修,但结构基本上保存了明代风格。祠边有钦赐“孝感动天”石牌坊,后来所在地“孝感巷”也因此得名。
锡兰侨民旧居
这是一座四进单护厝的传统民居,位于涂门街,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锡兰王遣王子出使中国,后因锡兰国内政变,王子滞留泉州,取“世”、“何”为姓,繁衍成族,清乾隆年间,易阮、林姓人居住。
廖氏古民居
廖氏古民居坐落于市区五塔巷,始建于清代。据户主介绍,这是廖氏祖先于20世纪20年代从清代举人曾遒中处购买其祖宅,然后再进行重修。廖氏古民居采用砖木混用、以木为主的建筑方式,房屋的木结构为穿斗式。房中正厅的窗花雕刻精美绝伦,细致入微,体现当时工匠高超的技艺。不论从整体布局还是细部装饰,廖氏古民居都是老城区典型的传统民居。
陈才娟民居
这座古民居位于涂门街后城,房屋坐南向北,临街而立。二进三开硬山式的建筑,穿斗式木结构,代表了泉州传统民居的典型样式。它的大门是凹寿式的,虎堵有拼花装饰,天井带有双扶廊。古厝整体以红砖白石构筑,虽然石构件雕刻简约,厝内木作雕刻也属于朴实的风格,但整体搭配起来显得幽致有韵。
杨阿苗宅
清末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南亭店乡,福厦公路西北侧。宅主原名杨佳奖,清末侨居海外,经商致富。杨宅建于光绪年间(1884-1906),历时十二年完工。五间张,三进深,双护厝。门前建有宽大石埕,围以三面矮墙,规格庞大。布局严谨,工艺精巧,人物石雕形象栩栩如生,木雕、砖雕、瓷雕、漆雕都有极高艺术欣赏价值,为闽南传统民居之典型杰作,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