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独具一格
2008-11-06 09:21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八角楼外观
八角楼顶石亭的柱沿
八角楼顶的石亭
八角楼大门
走近优秀建筑,触摸城市历史。早报推出系列报道,关注泉州这17处首批上榜省级保护名录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从一砖一瓦中窥探这个城市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段岁月……
谈起泉州西街510号的八角楼,西街周围的市民耳熟能详。该处被入选为“全省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之一,有关部门将为它划定建筑范围保护线:北面30米,南面至究史巷,东面至泉州房屋管理所,南面至西街道路红线。
走进清幽静谧的小巷,记者发现八角楼院子的门一般都敞开着,这是一座经历73年沧桑岁月的建筑。走进院子,里面的布置令人有些诧异,外面和里面完全两种风格,这座八角楼的前大门是典型的西式风格,但里面依旧是遵循泉州古大厝的格局来建造的。
该处不仅继承了传统装饰技艺,而且熟练地运用了外来的装饰工艺,建筑轮廓错落有致。“我们的建筑是中西合璧。”住在洋楼里的汤大伯说道。
汤大伯是八角楼建造者的侄子。八角楼的建造者名为汤文景,年轻时和汤大伯的父亲等三个兄弟到印尼做生意。成为华侨后的汤文景返乡后,想为家乡建设做点贡献,就在这里盖起了八角楼,面积达到300平方米。
本来汤文景还要在其北面再盖一幢,但终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能完成,后来汤文景回忆起觉得很可惜。现在这处洋楼的院子也新建了一些建筑,投入钱财、精力非常多。这里主建筑用的“清水砖”,是请人到泉州七城门的各个瓦窑去精挑细选的。
八角楼,顾名思义因其主体建筑是八面而得名。当时算是整条街最气派的洋楼,以致旁边的小巷都被称为“洋楼巷”。
现在八角楼大部分已经被遮掩在繁枝茂叶里,我们只能看到正门有两个瘦高的荷兰风格的柱子将其撑起,但丝毫没有失去它的独特风格。可惜的是,楼房外部的一些装饰物后来遭到破坏,大楼门前本来有个大铁门,但后来被拿去炼铁。
大门门肩上镌刻着“勋卿世第”四个大字,意味明清时代汤家多出为官之人才。这是汤文景老先生请当年泉州有名的书法家曾锦仲老先生所题,边联是请当年同一时代的书法家陈仲锦所题的“依圣里傍义城宏兹峻宇,背清源面紫帽选而中山”。虽然历经近一个世纪,但是字迹仍清晰可见,没有丝毫破损。最有特色的当属荷兰风格的窗:窗罩的安全铁网不是直接焊接,而是先在铁柱钻洞,然后再用烧红的铆钉钉上去,把铁柱衔接起来,据说这是仿当时铁画家汤天池的风格。
拾级而上进入楼内,八角楼的内部结构跟泉州普通的古大厝没两样,楼梯、灯饰、墙壁都是闽南风格。记者顺着扶梯走上天台,楼顶有一个石砌的亭子巍然立在中央,柱沿是仿竹子的式样雕琢而成的,整体看起来成六角的形状,故名曰六角亭,在当时是用来观景纳凉用的。
八角楼主房檐上刻着两只狮子和一只老鹰的浮雕,后来遭到破坏,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汤老伯的描述中和残留的痕迹中,想象着这些雕塑的精美。
八角楼经过这么多年风雨,外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大树浓荫中若隐若现的,较其他建筑物,还能体现出它那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现在的年轻一代都搬离这里,现居住于此的基本上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们都希望这些有浓烈文化特色的建筑物永远地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