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背后有段鲜为人知的事
2008-11-11 02:26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关注优秀近现代建筑系列报道
世界各地不少城市都有钟楼,伦敦的古老大笨钟、香港尖沙咀的钟楼、上海外滩的海关钟楼……不少城市的钟楼都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见证着一段段的城市历史。在泉州,也有这么一座钟楼,它就是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俗称“泉州钟楼”。
泉州钟楼是1935年建成的标准钟楼,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是古城泉州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近代泉州城市重要的交通建筑之一。钟楼位于市区中心,与千年古刹开元寺近在咫尺,与东西塔遥遥相望,威远楼、钟楼、东西塔,构成了独特的意境,每一天从钟楼身旁走过的行人不计其数。
钟楼上的时钟因为时间走得准,被“老泉州”称为“标准钟”。以前,手表不是很普及,许多市民路过钟楼时都会习惯性地抬头看看时间;戴着手表的市民,也会不由自主的驻足对对时间。附近的老人们说,这里的时钟,曾经是泉州惟一的公用时钟。现在,钟楼的时钟已由机械钟换上石英钟,还装上了节能灯,夜幕下的钟楼璀璨夺目,引人注目。
据了解,泉州钟楼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相传1934年,国民党驻军某部旅长沈发藻欲娶一小姨太,晋江县长张斯吝得知后,找来一名黄姓护士。黄护士坚决不从,被逼无奈最后自杀,此事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公愤,黎明高中师生为维护正义,联合泉州妇女会及培元中学、培英女中等校师生上街游行示威。张斯吝为缓和事态,与学生代表进行谈判,被迫答应建一座钟楼谢罪。
1935年,十余米高、钢筋混凝土结构、形状像亭又像楼的钟楼落成。钟楼上部安有四面圆形、用玻璃罩着的时钟和一个风向标,中部像一楼阁,四面开窗,底层置一圆形基台,台上四柱支撑。整座建筑物结构简洁,线条明朗,没有气势雄伟,也没有雕梁画栋,更没有金碧辉煌,十分普通。虽然如此,正因为普通,钟楼在高楼林立的喧闹市区里反而显得特别突出,远远望去,宛若一名少女临街而立。
钟楼保护范围线是沿东街方向80米,沿西街方向80米,沿中山路南北方向各80米。保护措施规定,不得改变建筑原有的外貌、结构体系和内部重要装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