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和清代图互证还原泉州历史奇景
2008-12-19 00:36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提要日前,“鹦山暮云”即将重现并开放,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承天寺十景”之一,“鹦山暮云”比较为泉州人所熟知,其他景点还有哪些呢?我们日前前往承天寺探秘,发现寺里珍藏的一张《敕建月台承天禅林胜境全图》,揭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承天寺十景”由来处于闹市中的承天寺,环境清幽,颇有城市山林之概。关于承天寺十景,目前泉州还留有一件宝贝,那就是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题、明代张瑞图书写的《承天寺十奇诗》。书法作品刊刻于青石板,原石现收藏于泉州市博物馆,而嵌于寺中大雄宝殿东侧回廊墙间的为原件翻刻版。王十朋《承天寺十奇诗》包含寺中十奇景观:榕径午阴、塔无禽栖、偃松清风、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夜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这“十奇”,也自然而然成了较有说服力的承天寺十景。八景有据可查目前,承天寺十景正在逐步恢复,其中已恢复的有“榕径午阴”、“塔无禽栖”、“瑶台明月”、“方池梅影”、“石如鹦鹉”等。◎榕径午阴步入承天寺“月台”,可看到一条闹中取静的石径,长约百米,两边围墙耸立。这就是“榕径午阴”,炎炎夏日之时,走在其间,不见日头,清凉舒适。《泉州府志》记载,宋景德年间,僧人祖珍于承天寺山门“月台”甬道右侧建造了七座刻有佛像的石塔,塔与塔间种了榕树。据了解,“榕径午阴”自古成了奇景,历代传诵不绝。等到王十朋来到这里时,祖珍种下的榕树已枝叶苍郁,交互缠结,覆盖石径上空。他以“暑日当空热不侵”来描绘这里的清凉。不过,今人还根据其诗句“柏子庭前增祖意,梅花夜后悟真心”猜测,那时候,甬道侧是不是还相伴有柏子、梅花呢。说来有趣的是,相传古代承天寺“榕不过墙”也是一个奇观,不过,现在的枝干已探出墙了。在至今保留的清代图上看到,进入月台,有一只背着石碑的乌龟,紧接着是七座石塔,间隔一塔就栽一古树,第一、二座塔间,标注3字为“孝子塔”,到了第七座塔之后,又排列着一青石琢成的石经幢,顶上有一只小石狮子,并写着“狮子吐烟”,传说其嘴能吐青烟。抬头可见“天王殿”,殿前的脚踏处,居然就是那一方传说中精美的“梅花石”……但凡奇景,多清晰标示于图上,令人一目了然。对比一下清代图,不难发现,如今相应的位置还有那一只乌龟,只不过背上的石碑已然不见。◎塔无禽栖“塔无禽栖”这一景,应该在榕径午阴甬道边的七座石塔上。因为王十朋的《塔无禽栖》一诗中,开头第一句即说,“团远七塔镇瑶台”。另外,诗句“依栖野鸟秽无触,飘泊苍蝇头不抬”描述的是一个传说,栖息塔上的野鸟从未拉屎污秽塔身,停泊塔顶的苍蝇每一只都是头朝下,也即“蝇不朝天”。◎瑶台明月“瑶台明月”,据寺中人介绍,也就是人们熟悉的“月台倒影”一景。可能因为年代不同,称法不一。“月台”一匾,如今两字排列为横写,而历代对原来匾上二字究竟是横排还是竖排,却颇多争论,海外甚至有人为此打赌,特地回乡来验证一下,可见这二字吸引人至深。有研究认为,历史上曾出现的横排字“月台”为明代永乐年间张寿所书,竖排的为明天启年间怀远将军陈文芳所书。《泉南佛国三大丛林览胜》一书中提及,民间传说,承天寺外本是一大水田,正对月台山门有个步厝池,明月当空时,月台倒映水中,风吹过,那二字就移了位。老百姓甚至把这自然景观视作预卜吉凶的先兆——称水中倒影为横写视为吉,倒影竖写则视为凶。据传泉州民间流传的“看水影”习俗,也是由此开始。如今,月台倒影虽已名不副实,但依然不失为一景观。◎推蓬夜雨据载,承天寺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苑地,依傍子城。后人根据王十朋《推蓬夜雨》诗意,认为南宋之前承天寺似建有“楼台”,方能“宴坐”其上,推开窗蓬而见“子城”,并听“鼓角”。清代图揭示,“推蓬夜雨”位于承天寺别院,还真就在二层的楼台上,与寺外只一墙之隔。就在“推蓬夜雨”边上,有留公祠、三公祠、光孝寺等。◎方池梅影据寺中人指引,“方池梅影”一景原来位于寺东,据说以前每当梅花开时,倒映水中,即成“方池梅影”了,吸引游人无数。王十朋题《方池梅影》一诗开头提到了“和靖先生”,借指的是北宋著名文人林和靖,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正与“梅影”相扣。◎啸庵竹声啸庵在哪里?多认为不可考,只猜测与瑶台相接,四周遍植丛竹,自成一区。庵称“小筑”,规模最大不会超过三开间二进深。庵中原来有庵主,要不王十朋也不会提到“但得庵中元主在”之句。然而,清代《敕建月台承天禅林胜境全图》揭开了真相——月台进来,经过榕径午阴,直走到长长的甬道尽头,右转即是。那儿,由于处于边角处,真的是自成一区,有“上帝殿”,还有“啸庵竹声”景致,竹影摇曳,景前是一放生池。图中还显示,啸庵为二层建筑。◎鹦山暮云鹦山,即鹦哥山,位于承天寺北,因山冈上有块太湖石形似鹦鹉,所以山以石名。如今,承天寺边,有的门牌号还写着鹦哥山几号呢。上了年纪的人还能回忆起,上个世纪,人们移山填百源清池,从此鹦哥山消失了。鹦哥山上原来有两个景观,一是“鹦山暮云”,一是“石如鹦鹉”。为何会形成“鹦山暮云”这一景观呢?《泉州府志》记载,宋大观年间,泉郡佛教盛行,鹦山之顶,日有云气覆之。在过去,鹦山上古榕荫翳,老桧参天,春夏之交,烟雾缭绕,每当暮霭苍茫的时候,时常和云和雨,烟景浮幻。登上山冈,南望城市街衢烟火,尽收眼底,北仰清源,东顾岳麓,西盼双塔,都历历在目,确是一个风光绮丽的地方。民间传说中还流传有“鹦山暮云”风水曾被明代江夏侯周德兴破坏的迷信故事。目前,“鹦山暮云”正在施工重建,依照“清朝图”,修旧如旧。◎石如鹦鹉《闽书》记载:鹦哥山“有巨石卓立如鹦鹉,故名”。“石如鹦鹉”亦是承天寺一景,人们多以为石已毁。其实,鹦鹉石现还保留在寺中,只不过恐有遗失,暂时秘不示人。目前,鹦鹉的“嘴”处有些受损了。据悉,等“鹦山暮云”景观恢复后,鹦鹉石将重新摆设到鹦哥山上。尚有二景不明除了以上探寻到的八景之外,承天寺十景中尚有“偃松清风”、“卷帘朝日”二景说法模糊,没有比较确定的说法。“偃松清风”一景之所在,或说在中庭,或言于寺东。如今,只有据留存的宋代诗意去猜测。有人认为,此景似乎应在“天王殿”门前东侧。因为诗中前四句说到“榕树阴阴无厚薄,经行在在有偏傍。入门月皎人知少,拂面清风道念张”。“月台”甬道“榕树”后“入门”,即描写到清风,此门应该就是天王殿门。不过这毕竟只是猜测。至于“卷帘朝日”一景,根据诗意既能观看朝日,又能“卷帘”,似乎只有大雄宝殿一处,但没有相关证据,很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