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青山绿水抱古刹
2009-03-06 19:54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泉州古城历史悠久,说起名胜古迹,普通市民几乎都能信手拈来。但市区以外的风光,未必为大家所熟知。其实大泉州范围之内,还有许多有文化、有故事的好地方“养在深闺人未识”。《闽南周末》“城事发现”版将带领大家一起展开发现之旅,去看看泉州周边村庄的魅力。
地理位置:旭山村位于南安市丰州镇区,距泉州中心市区仅6公里,省道307线横穿全境。全村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总人口5380人,有18个村民小组。
交通:从市区乘坐6、602、46公交车均可,在“九日山”站下车即可,车程约40分钟;自驾车前往,出市区后,沿307国道行驶,25分钟即可到达。
餐饮:村内以民居为主,少有发现餐馆,但沿省道307一线,各种风味、各种档次的餐馆分布众多,游客可根据喜好自行选择。
特产:龙眼、石砻石
□黄 文/图
去旭山的那天,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因喜爱这春日的暖阳,特意提早一站下了车,徒步向村口走去。
站在路边远望旭山,小村就犹如一幅恬淡的山水画,山是一片翠色,水是一抹葱绿,沿河分布的民居和寺院则是深深浅浅的红,映着阳光,格外明丽。
村南就是晋江北渠,一条小船歪斜地靠着河岸,随风轻轻摆荡,悠然而自得。岸边的石阶边,三三两两的女人聚在一起,或是捣衣,或是洗菜,不时随风传来一串细碎的笑语。
沿着河岸漫步旭山,惟一的感觉就是宁静,不论是屹立百年的闽南古厝,还是庭院深锁的华侨番仔楼,乃至爬满了炮仗花的现代小洋楼,都浸润了这土地的宁静,一派的端庄娴雅。
“神力”建造的寺庙
沿渠行,大约15分钟,就可到达九日山景区的正门,不远处,就是闽南的开山第一古刹——延福寺。
延福寺建于西晋年间,迄今已多次重修,如今我们看到的延福寺重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千百年来,旭山人坚信延福寺镇守的这块土地为有福之地,对它始终抱有最虔诚的信仰,也许也正因为村人的这份虔诚,延福寺几乎从不辜负村人们的求告,无私地为这片土地绵延着幸福和安详。
与大多数寺庙的正殿名唤“大雄宝殿”不同,延福寺的正殿却有一个颇为奇特的名称——神运殿。
一问守护寺庙的旭山老人才知,神运殿的名称并非别出心裁,而是源自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相传,唐咸通年间,延福寺欲重建大殿,寺院曾派一僧人前往永春乐山搜寻巨大杉木,谁知此人进山不久便迷了路,正着急时却偶遇一白须老翁,白须老翁对问路笑而不言,手指一处,便转身离去。此人依其手指方向寻去,果然巨树参天,浓荫蔽日。木材虽已找到,但大喜之后的僧人却又为运输之事犯起了愁,不想,当晚便梦见白须老翁笑言“山人自有妙计”,让他天明即可放心上路。
半信半疑的僧人一回到寺内,就听闻九日山下溪水暴涨,无数巨大杉木竟顺水漂流至九日山麓,盘旋不前。正欲前往搬运时,又有人前来通报江中木材突然消失,而寺后的古井中却有巨大杉木随井水不断喷涌而出,此后此井中日日有巨大杉木喷涌不止,直到大殿建成,井中尚留杉木一根,横亘在井石之间,因此大殿得名“神运殿”。而这口杉木横亘的水井则被称为“藏杉井”,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藏杉井中的杉木犹存,村中不少上了年岁的老人都曾亲眼目睹,可惜寺院几经损毁,如今已难觅其踪。
藏杉井虽已无迹可寻,但为感念乐山老者而建造的“灵乐祠”,也就是今日的“昭惠庙”,却依然屹立于延福寺的侧院,自宋代以来这里一直是祈风大典的举办之处,如今,每年的春、秋两季,这里依然会举行规模浩大的仿古祈风大典。
隐士与石刻共辉映
出了延福寺向右便是九日山的山门,因是工作日,前来游览的人并不多,拾级而上,惟有清风、鸟鸣和丽日做伴,倒也别有一番闲趣。
关于九日山名的由来,历来流传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一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到此,故名;另一说则认为是因晋代衣冠南渡的士族每年重九之日都要到此登高,远眺家乡,因而得名。有趣的是,在生长于旭山乃至整个丰州镇区的孩童当中,则流传着九日山因藏有后羿射下的九个太阳而得名的说法,说法虽无从考证,却也是每个旭山人会心一笑的默契。
九日山由东、西、北三峰环抱而成,山路也在约三分之一路程处开始分叉,路牌标示一路通向东峰,一路通向西峰。
九日山旧时就有“三十六奇景”之说,如今依然是访古思幽的胜地,两条路线也可谓各有千秋。通往东峰的途中有登台庙和可以俯瞰旭山全境的观景台,峰顶则为唐朝宰相姜公辅的隐居之地;通向西峰的山路上则遍布镌满文字的山壁,与其说是登山,倒不如说更像是在参观一次盛大的书画展览。有趣的是,在西峰的顶端,也曾隐居着一位名士——秦系,据说这位当年鼎鼎大名的唐代著名诗人在此却是“终年常裸足,连日半蓬头”,过着不问世事的悠游日子。
沿着通往西峰的山路,一边瞻仰前人手迹,一边向上攀登,走走停停,不觉已达峰顶,三峰环抱之中有一块低洼之地,名为“白云坞”。坞底有一股清泉,名叫“菩萨泉”。遥想当年的隐士,终日与这样一个清泉潺潺,流云飘荡的所在为伴,倒真觉得这山中有几分“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了。
当然,让九日山声名远扬的不仅仅是这些文人雅士的栖隐和登隐,真正的“镇山之宝”还是那遍布山壁的摩崖石刻。
相传,在数百年前,涨潮之时,奔涌的海水可直抵九日山脚,因为这独特的地理优势,从宋元时期开始,九日山就成为闽南地区的祈风胜地。据祈风石刻的内容显示,宋元时期,每当春、秋两季船舶扬帆出港和乘风而归之时,泉州地方长官和市舶司官员都要去九日山的延福寺举行祈风典礼,祭祀完毕,人们还要将祭文铭刻在九日山的崖壁上,以志纪念。
又是一个南风渐起的时节,轻柔的山风裹挟着草木初萌的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竟让置身山中的游人有些许醺然。远处的晋江波光粼粼,近处的林音松涛不绝于耳,恍惚间,当年海波壮阔、风帆点点的胜景似乎就在眼前……
■寻访手记
去旭山之前,一直在阅读黄威廉先生所著的《漫话古丰州》一书,很难想象,即将寻访的旭山村,竟然已有逾千年的历史,甚至可以说如今的闽南文明就发祥于此,因为印象中的旭山村,实在是一个太过宁静的小村。
这种安静,就像九日山上那些曲径通幽的小道和散落村中的那些庭院深锁的番仔楼一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这种简单就像是溪边玩耍的孩子们的笑脸,是一种单纯的直接。
但前去采访时却看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旭山。这天正是旭山的“迎佛”之日,时近中午,安静的小村突然喧闹起来,孩子们呼朋引伴飞奔向村口去迎接巡游的队伍,男人们赶着出门放鞭炮,女人们则又要忙着摆家门前迎佛的供桌,又惦记着要去土地庙“烧金”,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及至踩街的队伍到来,全村的人更是倾巢而出,簇拥在村口的省道上观看,快乐的气氛总是特别容易传染,不一会,不少村民便情不自禁地跟随队伍跳起了闽南传统的舞蹈,和着这欢歌笑语,身后这宁静的小村,似乎也顿时生动和鲜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