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庙两岸情
2009-12-17 18:59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12月18日至20日,首届闽台孔庙保护学术研讨会将在泉州举行。闽台两地文脉相连,儒学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在闽台两地的儒学文化的传承中,泉州府文庙又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明清以降,泉州府文庙培养出来的许多人才,东渡台湾,推动台湾儒学起步发展。台湾儒学得以发展后,反过来又与泉州府文庙保持了紧密的联系。直到今天,泉州府文庙与台湾各大孔庙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依然热络。在首届闽台孔庙保护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让我们再次回眸在泉州府文庙在闽台两地交流中的动人传奇。
闽台文化交流的使者
据记载,清顺治三年(1646年)秋,学子郑成功怀着国仇家恨,曾在南安丰州孔庙前焚烧青衣儒服,举兵抗清,后来完成了驱逐荷夷尧收复台湾的宏图伟业。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曾任泉州知府的蒋毓英,被调任台湾首任知府,在任五年内修建了两座文庙。蒋毓英在泉州、台湾都担任过知府的经历,是泉州府文庙与台湾孔庙之间能够实现相互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此后,泉州府文庙与台湾孔庙之间的文化交流更为密切。泉州府文庙内至今仍保存有“乾隆六十一年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监制”铭文的青铜豆三件,还有“同治六年五月□日铸,州同衔即选训导郑秉经,郊行李树监铸冶”和“台湾北路淡水同知严金清谨制”铭文的青铜编钟二件。这些器物是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台湾孔庙在泉州府文庙举行祭孔典礼时带来的贺礼,它们见证了历史上泉州府文庙与台湾孔庙之间独特的文缘关系,彰显了台湾民众对大陆原乡的文化认同。
为了营造与福建孔庙的同一性,台湾孔庙在创建与维修时,往往聘请福建工匠主持,建筑材料也多取材自福建。例如,台北孔庙创建时,“由建造万华龙山寺的福建泉州名匠王益顺按闽南式建筑风格设计,木石材料大都是当年从唐山运来的,有泉州白石及青草石,雕刻精美”。
彰化孔庙创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殿宇“中央一对龙柱是用泉州白石雕刻而成,与鹿港龙山寺风格相同袁雕工精湛,不可多得”。 鹿港龙山寺分灵自泉州安海龙山寺,二者的建筑风格极为相近,彰化孔庙龙柱的风格与鹿港龙山寺相同,说明其风格也仿自泉州。
台南孔庙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时,“购买泉州石材,延聘当地名师精雕细琢,再运来组合安装,增设泮宫坊、府学署等,而使台南孔子庙灿然大备,是台南孔子庙的全盛时期。”
促成清初两岸
重要谈判
文庙是历代官方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是各地最重要的文化殿堂。此外,文庙也曾能在国家政治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作为热播电视剧《康熙王朝》的重要外景地之一,泉州府文庙在康熙年间确实对国家统一起到过积极作用。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邓孔昭教授在新作《泉州文庙在清政府与台湾郑氏政权谈判中曾起到的特殊作用》就披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康熙八年(1669年),在清政府与台湾郑氏政权的谈判中,泉州府文庙就曾经发挥了一种特殊的作用,使双方避免了一些礼仪方面的争论,彼此可以坐下来商谈一些主要的问题。
关于这次谈判和泉州府文庙在其中曾经发挥的特殊作用,《台湾外记》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原来,康熙八年六月,清政府派刑部尚书明珠、兵部侍郎蔡毓荣为钦差大臣入闽,与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祖泽沛齐集泉州,主持和台湾郑氏政权的谈判。七月初,清方派遣的兴化知府慕天颜、都督佥事季佺首先到了台湾,向郑氏宣示清政府的招抚之意。郑经表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并派礼官叶亨、刑官柯平携带给明珠等人的复信随慕天颜等到泉州进一步商谈。
然而,在具体议及拜会礼仪时,双方又发生了严重的争执。慕天颜提出,明珠和蔡毓荣两人是钦差大臣,“虽公、督、抚、提见之,皆由角门而入,偏坐。汝二位报使,亦然”。郑氏使者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他们认为“国有大小,使实一体”。拒绝使用地方官员拜见钦差大臣的礼仪,而要求以客使的礼仪拜会明珠等人。
由于争执不下,双方“数日未会”。为了打破僵局,慕天颜提出在泉州文庙相见。文庙是供奉儒家文化鼻祖孔子的地方,孔子是清、郑双方共同尊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对于清方做出的这种安排,郑氏使者不便反对,只好由角门入见明珠和蔡毓荣等人。这场因拜会礼仪而产生的争执,由于地点选择在文庙而得到了化解。而这次谈判虽然没有取得最终的成果,却是清、郑历次谈判中代表层级最高、彼此提出的条件最为接近的一次。
邓孔昭教授分析,三百多年前海峡两岸谈判代表在泉州府文庙的会见,也给后人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政治上的分歧解决起来难度较大,文化上却能找到许多的共同点。双方不妨从文化上的认同开始,去逐渐解决政治上的分歧。
两岸学者聚首
话“儒学”
初冬时节,海峡两岸近百位专家学者、孔庙代表将汇聚在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古城泉州,出席由泉州市文化局、市台办、市文物局联合主办的首届闽台孔庙保护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儒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闽台儒学与孔庙文化交流、地方儒学与孔庙文化等议题。
此次研讨会将于18日开幕,会期三天。研讨会不仅邀请到台湾海峡两岸法学交流协会理事长廖正豪、中国孔庙保护协会会长孔德平、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等两岸三地共100多名儒学专家和山东曲阜孔庙、台湾台南孔庙等知名孔庙的代表参与,还收到了两岸专家学者为研讨会所撰写的78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主办方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必将两岸对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文化认同推向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取得更新更大的进展。
兴建文庙
开闽之先
“福建最早兴建的孔庙,应该是泉州府文庙。”何振良说。他是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副主任,从事孔庙研究多年。
位于百源川池畔的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由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移建文庙于现址,其后几经修缮,左学右庙,规制完整。此后文庙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近百亩,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广为传播的重要基地,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2001年,泉州府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福建省五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庙中最早的一处。文庙内大成殿是泉州现存的重檐庑殿式结构建筑,这种结构是当时中国最高建筑规格。国家文物局罗哲文、单士元及黄景略等专家几次考察文庙之后认为,大成殿基本保存了宋代结构,为福建省少有。
泉州府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殿身为斗拱抬梁式结构,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乘托,有石雕盘龙檐柱八根,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像,梁上悬挂有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庙内宋太守王十朋题诗的夫子泉井等诸多文物保存完好。这些建筑物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庙建筑群。
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饰有小龙、飞禽走兽、花卉草木;殿柱皆石,前有露台,翼以扶栏,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筑有元代石桥,桥面铺72块长方形条石,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东畔明伦堂、崇圣祠为文庙现存主要附属建筑,堂前露庭、泮池和石桥均保存完好。西有泮宫及乡贤名宦祠、状元祠等四座。庙内陈列资料十分丰富。大成殿正厅中央供奉着孔子圣像,东西两侧供奉四配、十二哲人及五十六贤人,陈列祭孔礼器、乐器和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文物共5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