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八景”对照记
2010-03-19 06:58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对照记
古时流传的“泉州十景”
据李硕卿的女婿郑祖庵介绍,李硕卿所绘国画的“泉州八景”是参考了古时流传下来的“泉州十景”的版本。“泉州十景”的版本来源于一幅屏风,属于漆雕。
1982年6月,《泉州文史》(六七合辑)刊登了《泉州十景图》的拓片,为“泉州十景”的说法提供了确凿的依据。这十景包括:清源鼎峙(清源山)、紫帽凌霄(紫帽山)、笋江月色(浮桥)、洛阳潮声(洛阳桥)、紫云双塔(开元寺)、关锁烟霞(姑嫂塔)、三洲芳草(桥尾)、朋岭留云(双阳山)、凤麓春晓(东岳山)、星湖荷香(东湖)。这十景不仅包括了泉州中心市区的几处代表景点,还包括晋江、石狮等地的名胜,因此也有“泉州大十景”的说法。
“泉州八景”上国画
现在流传最广的“泉州八景”,源于已故泉籍著名国画家李硕卿创作的《泉州八景》。
李硕卿从小酷爱画画。他的国画以山水画为主,特别喜爱画反映侨乡面貌的作品。
上世纪50年代初,李硕卿到杭州写生,看到“西湖八景”,而后到北京、广州、上海、苏州、南京等地旅游写生时,也看到当地都有“八景”,而且都是摄影作品。他想到自己的家乡泉州,只听说有“泉州十景”,但从来只闻其声,不见其画。作为泉州市人大代表和福建省政协常委的李硕卿,也多次提案,要求政府部门出面组织市民评选“泉州八景”,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
1955年春天,李硕卿决定自己选泉州八景、自己画泉州八景。他走遍了泉州市区的各个景点,包括传说中的“泉州十景”,他构思将十景中的“笋江月色”、“凤麓春晓”、“紫云双塔”、“星湖荷香”四景画进《泉州八景》中。“泉州八景”筛选后,他用了3个月时间,画出“小山丛竹”、“双塔凌空”、“笋江月色”、“东湖荷香”、“凤山春晓”、“清真夕照”、“玉■风动”、“崇福晚钟”泉州八景。
1957年,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硕卿创作的国画作品《泉州八景》20万套,立即被抢购一空,海内外各界人士评赞国画《泉州八景》是将“美景和美画融为一体,是全国绝无仅有的”。从1960年到1965年,《泉州八景》又三次再版60万套,依然供不应求。后来由于“文革”而停止再版。
1981年,李硕卿应邀到香港举办画展,国画《泉州八景》刚刚展出的第一天上午,就被一位新加坡华侨订购。1992年,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李硕卿书画集》,已经耄耋之年的李老又泼墨出43厘米×46厘米的“双塔凌空”作为封面,使人们再次领略“泉州八景”的风采。在他去世后,他创作的《泉州八景》,被市领导认为是“为提高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作了重大的贡献。”
泉州曾评“十八景”
2002年10月至2003年8月,泉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组织评选“泉州十八景”的活动。揭榜的“泉州十八景”分别为:双塔凌空(开元寺)、崇武听涛(惠安县崇武古城)、洛阳潮声(洛阳江、惠安县洛阳桥)、文庙生辉(府文庙)、牛姆探幽(永春县牛姆林)、清水仙景(安溪县清水岩)、清源鼎峙(清源山)、西湖烟霞(西湖公园)、深沪海韵(晋江市深沪湾)、天后流芳(天后宫)、黄金海岸(石狮市黄金海岸)、仙公观日(洛江区马甲仙公山)、岱仙飞瀑(德化县岱仙瀑布)、成功丰碑(南安市石井郑成功史迹)、古厝大观(南安市蔡氏古民居)、安平飞虹(晋江市安海安平桥)、东湖荷香(东湖公园)、清真夕照(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