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旅游 » 旅游资讯 »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2010-07-12 14:26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一本族谱,承载着一个宗族的历史。有了它,在许多代后,人们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根在何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族谱曾被视为“四旧”。而在那个年代,家住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的出其英,曾经上演一出“狸猫换太子”,用手抄本换下族谱原件。多年以后,正是因为这本族谱原件做为重要证据之一,小坝村出姓一族在山林隐居五六百年后,得以于恢复蒙古族身份,小坝村因此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蒙古族聚居村。

近日早报记者在泉港区委统战部林进辉先生的介绍下,到小坝村进行采访,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住在深山里的蒙古族

小坝村藏身深山,不过行车交通很方便。车行国道324线泉港区涂岭镇段,根据路旁一块不大起眼的石制路牌的指引,通往小坝村。

沿着蜿蜒的水泥村道前行5.3公里,来到重山环抱的小坝村。

我们要拜访的出其英老人今年67岁,住在小坝村甘蔗林自然村。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坐落在半山腰,目光所及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房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厝新居,毗邻而立。房前屋后,多有蜂房,蜜蜂往来花丛,倏忽往来。

与有着飞檐红瓦,气宇张扬的闽南古大厝相比,小坝村的古旧房子显得低调,四四方方、规规矩矩,古厝内外鲜有装饰。房屋用不大规则的青石块垒筑而成,多为一层瓦房子,有的房子中部凸起一间小阁楼。只有规模相对比较大的院落的房子才有两层。

出其英老人知道我们要来,特意到村口,把我们迎到家中。老人泡了一种汤色深红、味偏苦,入口香浓,回甘长久的红茶款待我们。

交出副本 保住族谱原件

采访中,出其英老人从屋内拿出了《出府族谱》,族谱用报纸和塑料袋层层包裹,从中可以看出老人对族谱的感情。

出其英介绍说,这本《出府族谱》是从他太公手上传下来的,具体什么年代写的他也不清楚。民国时期,他的伯父手抄了3份副本,分别分到涂岭的甘蔗林、樟角、前欧的三个族人手中保管。其中,原件和一份副本就在出其英家中。

“那些人知道《出府族谱》在我手中,天天来闹,要烧族谱。”出其英回忆说,“文革”期间,族谱成为除“四旧”活动的对象。出其英当时非常苦恼,如果不交出族谱,人身安全难以保障;交出族谱,“根”很可能因此断了。

到了最后,出其英拿出伯父手抄的副本,交给前来搜查族谱的人。

“他们不知道我有两本。”就这样,副本被烧了,出其英保下了唯一的《出府族谱》原件。

“狸猫换太子”的事,出其英深埋心底,连家人都不敢说。就这样,他独自保守着这个秘密,一晃就是十几年。

1982年前后,出氏家族中几位有名望的人隐约猜到出其英手中保存着唯一一本《出府族谱》,私下向他求证,但出其英都不敢告以实情。后来,出其英同族的两位堂叔又找到他,向他求证族谱原件的事情,希望他能拿出来。众人的诚挚打动了出其英,他终于拿出了那本珍藏已久的、略有残缺的《出府族谱》。

1985年,惠安县政府组成县、乡、村三级联合调查组(当时,小坝村为惠安县辖区),深入出姓聚居地小坝村进行实地调查,对出姓族谱、家谱、宗祠府第、墓地墓志作了详尽的考察,并根据国家民委(81)第601号文精神,作出《关于恢复涂岭乡小坝村出姓群众为蒙古族的决定》,使隐居山林523年的出姓群众恢复了本来民族。

残破族谱诉说历史

翻开这本有些残缺的《出府族谱》,出姓的来源、传承脉络逐渐清晰。

从《出府族谱》的序、志等内容可以了解到,出姓二世祖佛家奴弃官隐居泉州后,其后代一直隐姓埋名,低调行事。家族脉络的传承只是通过口耳转述,不敢修族谱,直到明朝被清朝取代,隐居深山的出姓族人才逐渐崭露头角。而这本《出府族谱》是出氏十一世祖质侯根据先辈口耳相传的旧闻,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所志。在当时,修族谱的人还刻意隐瞒了出姓的根源等一些内容。这些隐瞒的内容直到十二世太史公(清进士出科联)时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清朝小坝村出姓重新崛起,人才辈出,其中代表人物就有十二世出科联。出科联是清乾隆年间的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康熙、乾隆年间,出氏族人方才重修族谱,翻盖祠堂。

相传,出科联曾随乾隆下江南巡游,乾隆皇帝对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好奇,即予询问。出科联趁机奏明出氏得姓的来龙去脉,遂使隐姓埋名数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于天下。乾隆当即称誉:“好个奇姓!”出科联以玉言报答家乡,从此出姓人不再遮掩自己的根源。

墓志铭证明出姓之源

在明朝时期,出氏虽然不敢明目张胆称自己是元朝功臣之后,但在他们死后的墓志铭上还是会详细写明,自己的根源自何方。

《出府族谱》记载,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长房孙改迁七世天祥墓得一志铭,系天祥孙守仁记云:自光育公由涂岭迁至洪厝坑,至祖甫三世。墓志铭还提到:吾族自始祖役边倭,故家安中卫。

在小坝村洪厝坑出氏家庙,管理家庙的一位出姓老者搬出几方墓志铭。其中一方为出姓十一世东麓公方升的墓志铭,墓志铭字迹辨认起来比较困难,不过老人提供了一份文字副本。从这方墓志铭可以了解到,这是东麓公与元配黄孺人合葬墓志铭。墓志铭表明:公讳方升,字旦候,号隐齐,晚年别号东麓。原籍元将纳哈出之后,洪武二十年封为海西侯,散所部隶黔、粤、闽之处,其先祖因人居惠安燕山,去纳哈名号,以出为姓。此百家姓未载……

风俗汉化 不过元宵节

现在,出氏族人的民俗与当地汉族的各种习俗大同小异,基本上呈民族大融合的现象。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几个节日。除此之外,还有农历七月初七、农历十月廿九等节日,也是出氏族人的喜庆节日。

“我们的生活和汉族没什么不同。”蒙古族小学小坝教学点校长出其阳介绍,出氏族人虽然是蒙古族,但居住在闽南山林五百多年,与汉族人通婚,一起生活,生活习惯早已经汉化,耕作、读书与汉人无异。骑马在草原驰骋的放牧生活,他们只有在电视里见过。

不过,有一个节日出氏族人是不过的,那就是元宵节。有人猜测,这或许是因为元宵与“元消”谐音,出氏祖上做为元朝功臣,对此有所避讳,这一习惯流传至今。

■一家之言

顺治

被炮毙厦门?

《出氏族谱》新证

顺治

被炮毙厦门?

据《出氏族谱》记载:“十一世祖忠节公,字美侯,讳瓒行一,宽朴公之长子,望珠公之孙,世科公之曾孙。所云者随山东腾国祥,一说往乌鲁木齐有功,后从顺治君溺死厦门港。蒙皇恩赐谥忠节功加左都督,并赏祭金伍拾两。”对《出氏族谱》颇有研究的林进辉认为,这节记载,虽将生于康熙初年的出美候的战死附会到顺治朝,但或许佐证了两个问题,一是顺治出征并溺死厦门港;二是能与顺治并肩作战在出氏后代看来是一种荣耀。

林进辉介绍说,此前有关顺治之谜的出家与出痘两大学说,已吸引无数的目光。对于出家说,史学大师孟森、陈垣分别撰文予以剖析,认为“顺治媚佛有据,出家非实”。出痘说,虽为史学界所倾向,但疑点重重。

事实上,炮击故事在闽南、闽西汀州甚至江西上饶等地都有流传。这一民间故事,福建民间文学丛书《郑成功的传说》和厦门文化丛书《厦门掌故》中均有记载:俗传,明末清初,郑成功据岛抗清,清帝御驾亲征。郑军沿港岸与之激战,清兵船驶入■■港,进退无路,成了瓮中之鳖。清帝见状大惊,急命弃船登岸,却被郑成功缺嘴炮击中,当场毙命落水,遂尊此炮“缺嘴将军”。港中鱼因食皇帝肉而形变,即成厦门俗语:“江仔鱼食皇帝肉,畅快无肚”。此外,至今厦门老渔民中还流传着“港内的文昌鱼是顺治的尸虫所变”的说法。

2004年4月20日,《厦门晚报》的头条新闻——“顺治被郑成功毙于厦门”,率先提出炮击说,资料来源为郑氏后人郑万龄珍藏了92年的手抄本《延平王起义实录》。但因孤证,不被广泛认可。对此,林进辉认为,炮击故事一般也只能存在于不为外传的手抄族谱、埋在地下的墓志铭、清廷管辖不到的海外书籍和少数密藏不露的手抄孤本。

为此,林进辉还曾专门撰文,列出多条顺治死于“炮击”的论据。他还认为,顺治被火化违反常规。

林进辉介绍说,按照满族葬礼习俗,火化多用于清入关前远征在外的阵亡将士,自皇太极起随汉俗实行土葬。对顺治进行火化再葬肯定是事出有因。而这个原因,可能就是无法找到尸体。贵为一国之君,出现此类情况,最大的可能就是葬身大江大海。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