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的清水岩岩图碑
2012-06-08 16:28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这也许不是福建建筑史上的第一份建筑图纸,但这绝对是福建第一份刻在石头上的建筑图纸!”泉州市考古学者刘志成先生激动地对记者说。而他口中所说的“石头图纸”指的就是伫立在安溪清水岩“枝枝朝北”树东侧石粟柜顶的岩图碑。
去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市的清水祖师信俗、端午蚶江对渡习俗、永春纸织画赫然在列,这也使得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项目增至31项。日前,清水岩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郑明清先生告诉记者,清水岩在福建之所以能声名赫赫,与岩图碑在史学上占据的重要地位是分不开的。
用防弹玻璃罩护碑
在清水岩石粟柜顶,立着一面青褐色的石碑。这面石碑其实是由两块花岗岩石合二为一所成的。石碑高2.75米,宽0.97米,厚0.15米。以半浮雕图像记载下了宋代清水岩的岩宇、亭台、山门、舍利塔、道路等。图像呈现了清水岩殿阁“帝”字形的规模体式,并附有建筑度数。这面岩石碑是全国罕见的珍贵图形碑刻。
据安溪清水祖师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国怀先生介绍,清水岩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为清水祖师所创建,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清水祖师原名陈荣祖,从小落发为僧,修身、圆寂于清水岩,称为普足禅师。后人为了纪念他建宇之功,谥称为清水祖师。清水岩岩图碑应是南宋初期所建,是为重修清水岩而打下的石碑建筑图纸。
“据说当初清水岩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专家组刚刚看到清水岩岩图碑的照片时,就惊讶地叫出声来。他们说,单凭这块岩图碑,清水岩就将是全国文物保护者眼里的‘宝地’了。因为这样的岩图碑实在太少了,全国可能仅存3块,在福建更是独一无二,非常珍贵。”清水岩管委会的郑明清先生告诉我们,清水岩管委会一向很重视这块珍稀的岩图碑,对它一直善加保护。1987年,华侨林东茂、刘文察两位先生捐资建护碑亭。此亭是重檐式构筑,覆护着岩图碑,让它避免受到风吹日晒。而后,管委会又在岩图碑外层装了一个防弹的钢化玻璃罩,真正将岩图碑保护得严严实实。
画中夹文的岩图
由于历经800多年风雨,清水岩岩图碑上的部分字迹和图案已经风化,变得模糊。根据早年黄炯然、孙栽培两位先生所写的《浅谈‘岩图’》一文所述,岩图碑上是以半浮雕刻载宋代清水岩宇、亭台、山门、舍利塔、道路等,并附有建筑度数。而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岩图碑,虽然其上字迹色泽淡化,不过主体“帝”字形建筑布局和构筑度数仍很清晰。岩图的上半部分接近墨色,而愈往下颜色愈淡。岩宇、亭台、道路等图案舒朗大方,令人一目了然。
在岩图碑的左下方有阴刻文字如:“香门至庭 二丈九尺深;祖殿脊 二丈一尺高;佛殿脊 二丈八尺高;清堂脊 二丈一尺高……塔殿内上至仰托一丈七尺六寸高;塔亭次塔脊一丈七尺高;前见山窗 五尺高;后楼 二丈八尺高上下平……”可以看出,对于岩宇建筑,都有十分翔实的数据记录,无怪乎,在之后清水岩的数十次重建、重修、维修、改建中,都能保持原有的“帝”字形结构不变。
图是有形的文字、无声的歌。古代石刻中,早至数千年前,原始人就创作出不少岩画,如华安仙字潭岩画、漳浦大苍山岩画,但像清水岩岩图如此完整的、画中夹文的,确属罕见,对研究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修碑者身份成谜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一直抱着一个疑问:岩图碑究竟是谁主持修建的呢?
熟悉清水岩文化、编撰过《清水岩志》的林圆老先生告诉我们,史学家和考古学者们研究多年后认定,岩图碑的建成时间应该是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是由当时清水岩的住持主持修建的。
然而,当我们查阅清水岩传承谱系时却发现,在这个时期寺院的住持名字一栏留下的是空白。在淳熙年间,朝廷曾加封清水祖师为“昭应广惠大师”(见《清水岩志》卷二),理应由当时的寺院住持收取敕牒,那么,史书有没有记载下是谁收的敕牒呢?遗憾的是,我们遍查《清水岩志》、《安溪县志》、《泉州府志》等书,但一无所获。
在清水祖师故去后,清水岩就由他的大弟子杨道掌管,而在杨道去世之后,至南宋宝庆年间(1225年-1227年)惠清担任住持之前,中间几任清水岩的住持身份皆是谜。
帮助找回历史原貌
从岩图看,清水岩殿的“帝”字形结构在立碑之时已奠定下来。而在清水祖师创建清水岩寺后,宋元时期两次比较重大的扩建和重建,都得益于岩图碑的帮助。
第一次是住持惠清在1225年至1264年间,根据岩图碑,设计、筹备、实施清水岩殿宇扩建工程,遗憾的是,在南宋景炎丁丑年(1277年)间发生了一场大火,清水岩宇化为圩。第二次是祥兴年间(1278年-1279年),住持惠然开始筹备清水岩岩殿重建工程,到了他的弟子一果担任主持时,因为有了岩图碑的指引,岩殿大部分已完成重建。但真正完工则是在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此时的住持是崇远。当清水岩殿再次屹立在人们视线中时,它的整体构架与之前的岩殿大致相仿,但气势、规模却更胜从前。
从南宋景炎丁丑年(1277年)到近代,清水岩宇续建、重建、扩建、改建、重修达到30多次,但每次它都能找回本来的面貌,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份功劳应算在岩图碑的名下。
不朽的“石头图纸”
为什么在宋代,清水岩能留下这么一块刻画建筑图纸的岩图碑呢?
考古学者刘志成认为,中国在宋代时期文明是高度发达的,不管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在科技飞速进步的前提下,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北宋官方颁布了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此书编于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年),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营造法式》问世后,不管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为即将建造的房屋设计建筑图纸渐成一种风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清水岩南宋时留下一块“石头图纸”也就毫不奇怪了。
而说到设计图纸,不得不顺带提一下的是,在宋代,泉州南安还出过一位大科学家——苏颂,他不仅制造了在人类科技史上占有光辉一页的水运仪象台,还为我们留下了天文仪器和机械传动的全图、分图、详图近60幅,透视图、示意图、绘制机械零件图150多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机械图纸,也是世界科技史上一份珍贵的设计图纸。
今天,我们再去参观清水岩的岩殿时,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岩殿呈楼阁式,分三层。第一层是昊天口,第二层祖师殿,第三层释迦楼;檀越祠、观音祠、钟楼、鼓楼、达摩殿、地藏王殿等依次分立于东西两边。崇楼曲阁,层层对称。而在最高处是真空塔,恰似“帝”字最上面的那一点,这些布局都与岩图碑所示毫无二致,不能不让人感慨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有些东西能恒久不变,只不过因为它,具有不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