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二次创业”服务科学发展
2012-07-14 05:51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当前,全市上下正掀起“二次创业”的热潮,为使理论工作更好地服务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服务于全市工作大局,近期,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共同组织了对“二次创业”课题的调研活动,并形成了一批成果。
今日,本版刊发一组理论文章,以期能对泉州的“二次创业”起到促进推动的作用。
打造民营经济发展乐园
历经30多年的高速发展,泉州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的台阶。当前,在新的发展节点上,我们面临资源能源瓶颈、投资成本上升、区域竞争激烈等形势,倒逼着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地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抢抓发展机遇,营造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深厚氛围。我市民营企业要实现“二次创业”,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打破“小富即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保守观念,树立“爱拼敢赢”的拼搏进取精神,抢抓海西发展机遇,着力在品牌、管理、资本、技术等领域实现转变提升,做大做强企业,增强民营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积极宣传民营企业创业的成功典型,定期表彰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努力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踊跃创业的发展环境。
二是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要引导民营企业坚定不移地走发展高科技为龙头的现代制造业之路,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做长”产业链,不失时机地向规模型企业集团迈进,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着力发展以现代物流、软件开发、技术中介和金融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推动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头羊”作用,围绕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行业企业,带动产业链前向、后向延伸,通过产业集群特有的根植性和独特竞争优势,提高民营企业集聚度,加快形成一批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三是注重技术创新,坚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高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要通过开展“千项重大技改项目”活动,加大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推动纺织鞋服、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嫁接高新产业、对接文化产业,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探索依托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等建设公共技术平台,组建产业集群创新联盟,重点突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大对民营企业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坚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力创精品,力推名牌,自始至终注意培育特色产品,打造自有品牌,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提高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强化“为企业服务”意识,打造民营经济发展乐园。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制订出台实实在在的配套落实措施,并加强政策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务实的服务。引导机关干部职工切实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进一步转变作风,主动、认真、热情地服务企业,做到事前主动介入、事中做好服务、事后积极跟踪,贴心高效地为企业服务。要学习兄弟城市“零障碍”、“零距离”、“零差错”、“零杂费”等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机关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千方百计为企业提供方便,降低服务成本,让更多企业在“创新转型中创造新优势”,使泉州成为民营经济发展乐园。
(郭焕昆市委讲师团主任科员)
非公党建:
“二次创业”的助推器
民企“二次创业”亟须技术改造、管理创新、人才支撑与文化建设为支撑,要求非公党建发挥“五共”即发展共谋、管理共抓、人才共育、和谐共促、文化共建的党企互动联创机制的优势,增强助推“二次创业”的实效。
党企“发展共谋”即实行党群组织负责人与企业决策管理层双向交叉任职,构建党群企联席议事制度,形成党群企共谋发展的格局。目前,我市76%的企业党组织书记由业主或管理层党员担任,1200多家企业建立党群企共建联席会议制度,为党组织参与企业“二次创业”决策提供了良好平台,党组织要发挥自身在政策解读、政策宣传、形势分析方面的先天优势,在企业转型升级中起政治引领作用。
党企“管理共抓”即通过党组织和企业管理层共同制定管理目标、实施工作考评、落实奖惩措施,推动党建工作责任和企业发展任务的落实。近年来,我市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承诺事项多达26万条,兑现率超过80%。如宏远集团党委推行“四个层面”党员“亮岗履职”,并运用强有力制度推动责任落实,先后有25名表现突出的党员、职工被推荐到企业重要岗位任职。管理变革必将成为企业“二次创业”的有力引擎。
党企“人才共育”即实行党务人才与企业骨干“双向培养”,形成党企共选、共育、共用人才的新机制。近年来,全市新发展党员中企业管理、技术骨干占50%以上。目前,恒安集团40%的部门负责人为党员,48名党员进入公司人才储备队伍。企业党员技术攻关小组成为技术改造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我市企业党群组织共承担急难任务、技术革新5600多项,为企业创造效益超过50亿元。核心人才与技术变革在“二次创业”中起决定性作用,党组织要秉承“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的理念,采取有力措施拴心留人并精心开发。
党企“和谐共促”即联动发挥党群组织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员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安踏公司党委推动企业为全体员工办理医保、社保,推行“三必访、三慰问”和挂钩联系困难员工等制度,公司员工稳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没有和谐,毋谈发展,企业和谐将成为“二次创业”的基础。
党企“文化同建”即统筹党企文化建设资源,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优势,塑造企业精神。九牧王集团党委策划的“文化管理月”,通过举办“九牧王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等活动,积极宣传“牧心者牧天下”的核心价值观,活跃了企业文化,满足了员工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组织归属感。有企业文化,才有百年老店,企业文化将成为“二次创业”不竭的动力源泉。(康燕雪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教授)
实体经济:“二次创业”的根基
实体经济是泉州的根基和优势。我市企业大多专注实业的发展,运动鞋、服装、食品、建材等行业在国内市场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扎实推动实体经济稳健发展,对我市提供就业岗位、缩小收入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企“二次创业”只有把主要力量继续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才能保持经济稳定发展。这就要求:
重视民间资本投资引导,拓宽实体企业发展空间。应放宽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释放民间投资活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市政、能源、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以缓解实体企业经营的困难。
重视战略技术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消化、运用。民企“二次创业”既需要量的扩张,更需要质的提高。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倍增器”和发展方式的“转换器”。要引导各类创新主体优化投资结构,加大研发投入,并使得企业资本性研发投入占主体地位。充分利用“5·18”、“6·18”、“9·8”等平台,加强技术创新项目的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再创新。
科学规划统筹,推动实体经济强劲发展。要发挥政府规划的长处,打造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体经济发展是通过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具体实现的。政府制定的政策要符合企业的要求,才能激发实体企业创新。应把发展“高新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一批由技术创新带动的优势产业和核心产品。
完善市场机制,实现要素资源有效配置。政府要完善市场规则和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立较完善的市场体系,给实体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现有优势实体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等进行重组、兼并和再投入,与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或境外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推动实体企业不断良性发展。
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实体经济发展的地区要素条件最主要的是产业配套,包括当地产业发展规模、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还包括生产前的市场和定位调研服务,研发中的设计服务、研发合作,生产中的人才培训、法律和产权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以及生产后的品牌服务、物流服务、出口服务等。通过增加投入这些竞争门槛高、难以模仿、可持续创造价值的高级要素,为提升泉州的产业竞争力提供支持。尤其要发展金融服务等高端配套要素,深化政银企合作,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和优势企业快速扩张、发展。
(王金水泉州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林育芳副教授)
人本管理:“二次创业”的必由之路
民企“二次创业”,企业家必须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把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企业宝贵的资源,尊重、理解、关心他们。因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步成为民企员工的主体。民企原来“只重任务,不重员工需求”的物本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他们的需求,民企管理者只有充分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实施“人本化”管理方式,才能顺应民企“二次创业”的需要。
第一,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满足生活需要。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已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对工资收入有较高的期望。薪酬仍是他们择业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民营企业只有具备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才能有效地留住员工。
第二,提供较为全面的权益保障,满足安全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强烈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对工作的诉求不仅限于赚钱,他们对工作环境、子女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各种福利待遇都有一定的要求。企业要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不仅要依法为他们购买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还应尽量提供较为周全的相关综合服务,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重视情感管理,满足归属与尊重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与情感生活的需求期盼比老一代的农民工更强烈。他们渴望被认可、被尊重、被肯定。作为企业管理者,一是要积极营造充满着关心、尊重、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构筑管理者与农民工良好的协作关系,减少人际内耗,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二是要构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信任链;三是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第四,加强职业规划设计,满足自我价值实现需要。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他们更加关心培训机会,希望拥有一技之长,以便未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一是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员工的个人进步融入企业的长远规划之中,为员工提供更大的空间和舞台;二是充分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意愿,根据企业的职位资源,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三是为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具备终身就业的能力。
员工是企业成功的基石。民营企业要获取“二次创业”的发展优势,势必要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林秋玲泉州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教授)
小微企业:“二次创业”的依托
截至2011年底,泉州市共有小微企业4.6万家,占全市工业企业的93%。泉州小微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状况直接影响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进程。只有增强小微企业自身实力,改善小微企业外在环境,才能助推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借助内强外联:1.小微企业要练好内功,严格规范经营行为,不断做精做强。政策扶持对小微企业固然重要,但打铁还须自身硬。一要树立诚信意识,依法经营;二要从自己经营特色出发,找准定位;三要创新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2.小微企业要以产业链为纽带,协助大中型企业以实现共赢。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泉州小微企业必须改变依靠自身力量拼市场的传统路径,转而依托并协助大中型企业,通过做强流程中某一个环节获得较高利润。
加强要素保障:1.拓展民间借贷,构建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融资体系。泉州除了要继续争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外,还要大力支持发展担保业和小额贷款公司。充分发挥泉州银行和泉州农商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特色功能,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占比高于上年同期水平。2.完善配套设施,搭建培训平台,优化人力资源保障。建立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用工和人才服务体系。通过强化校企合作和创办培训中心,帮助小微企业培训技术工人。3.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工业园,切实保障企业用地需求。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工业园,并通过代建制、订单式办法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标准厂房。
着力优化环境:1.减轻小微企业负担,缓解小微企业成本压力。有关部门要继续落实涉及小微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继续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已公布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采取减征、免征、补贴等形式,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2.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检测、技术研发、信息、培训、工业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泉州市相关部门已制订“企业创新三年行动”,将从管理培训、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服务小微企业。3.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财政补助要适当向小微企业倾斜,保证现有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引导作用。今后,市财政将每年安排2000万元设立“中小企业成长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补助。(童小琴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
幸福泉州:“二次创业”的追求
幸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主观愿望,追求幸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近年来,提升幸福指数渐成百姓与政府的共识。“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构建亲和力强的幸福家园”,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文”的“幸福泉州”已成为新时期泉州发展的重要目标,它将有效提升城市品位和生活质量,为民企“二次创业”培育良好环境,给民企拓业、竞业、续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企是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改革开放的“一次创业”中为我市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经济基础。未来的泉州不仅需要经济的gdp,还需要教育、文化、环境、城市发展的“gdp”及许多民生的“gdp”。为此,泉州民企必须调整思路,以社会为基础,以幸福为导向,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求突破,在“幸福泉州”的建设中创新业,择时而为,顺势而上,通过“二次创业”在原有“量”的增长基础上更加注重人的价值,更加注重社会形象,以实现“质”的提升。
转换发展理念,突出以人为本。民企要发展,观念要先行,要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二次创业”,就要确立新理念,谋求新发展。首先、必须突出人本的理念。人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体现人的价值,创设良好人文环境来集聚更多的人才、项目、资金、技术,才能做大做强。其次、必须培养双赢的理念。只有尊重劳动、保障权益、提高待遇,让劳动者和企业主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互利互惠、共存共荣。第三、必须强化生态的理念。只有充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基业长青,永续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社会责任。“幸福泉州”的打造需要民企弘扬海纳百川、乐善好施的精神,在固本强身的基础上,明确社会责任,承担社会义务,用爱心和善行来确立企业形象,用理想和奉献来体现自身价值。第一、必须专注实业,持续创新。不断壮大自身,普惠社会。第二、必须加强修养,提高素质。要增强道德修养,强化法律意识,用良心生产产品,用诚心获取利益,用爱心塑造形象,让民众安心、放心、省心。第三、必须关注民生,勇于担当。要更多的关注民生、参与公益,为社会倾注热心、广发善心、奉献爱心,以绵薄之力助社会和谐。
“幸福泉州”不仅是民众之盼、政府之责,也是民企之求、社会之幸。借“二次创业”之东风,以民众幸福为己任,抓住机遇,转换观众,转变方式是泉州民企发展新的追求!
(冯伟福市委党校科社法学教研室副教授)
泉商文化:“二次创业”的新高地
泉商文化是指泉州籍商人在经济活动中所共同持有的影响经营行为的价值观,涵括了商业精神、商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是首届世界闽商大会对闽商精神的高度概括,同样也是对泉商文化核心精神的高度概括。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多个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精神文化因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层次。泉商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动力主要表现为:爱拼会赢的韧力,“韧”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是民营经济发展之要;敢冒风险的创力,“创”是创业、创造、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之道;善观时变的活力,“活”是积极、敏锐、朝气,是民营经济发展之需;合群团结的和力,“和”是融和、包容、和谐,是民营经济发展之基;回馈桑梓的责任力,“责”是义务、担当、作为,是民营经济发展之本。
当前,探索泉商文化助推“二次创业”的可行路径,是时代赋予政府和企业的全新课题:
一、通过对泉商文化的扬弃,提高泉州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弘扬优秀泉商文化,增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做强升级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打造新型泉商文化,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法制文化建设、企业商务道德建设。
二、提升软硬环境的文化品位,打造民营经济的发展乐园。首先,在城市建设上,必须逐步形成用全新的文化理念构建文化型城市的战略发展思路。其次,打造新型泉商文化需要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投资服务环境。第三,在政府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和执法水平。
三、吸引海内外有着恋祖爱乡、桑梓情怀的泉商回归创业。“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回归创业项目的投资总额达1000亿元以上,这些异地回归的泉商,极大地促进了泉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要进一步在产能回归、税源回归、资金回归、总部回归、人气回归等方面做好海内外泉商回归创业工作。
四、构建弘扬泉商文化与发展文化产业相互渗透促进的渠道。大力发展泉州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是摆在泉州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新的高地,可以通过文艺作品、舞台艺术、网站宣传等形式,积极开展泉商文化的宣传与创作活动,形成一个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的发展弘扬泉商文化的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局面。(谢利文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
文化产业:
“二次创业”的新天地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将给市场带来诸多机遇。2015年,泉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泉州市gdp总量的6%。泉州民企“二次创业”务必抓住这一机遇,改变产业观念,拓展市场,创新经营方式,走出新路。
泉州文化产业借助文化传统资源的富足,基于扎实的经济基础,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一者泉州文化传统积淀深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又吸纳了世界各地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爱拼敢赢为精神实质的海洋文化传统。二者泉州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相当扎实的经济基础。泉州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头,2011年地方增加值已突破4000万元,在财政、金融等方面进行适时调节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也就有相当的资源依托。加上泉州政府建设文化强市的积极政策推动,泉州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支撑社会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泉州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社会效应,不仅以其国民经济贡献率的提高使经济总量做大,而且以其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形式及其关联性改变国民经济的质量,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泉州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二次创业”正可从泉州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找到许多新契机、新路子。
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也表现为行业的拓展使文化消费品种更加丰富。而且文化产业日益与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高新电子信息业相结合,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提供许多新的投资机会。其次,文化产业的关联度很强,它能使相关性产业产品加倍提高竞争力。“二次创业”可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提高产品竞争力,拓展市场的新空间,也可从文化创意产业中寻求新的文化要素以增加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内容。再次,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表现在市场上就是提供日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二次创业”要得以推进,就必须改变经营理念,从过去那种纯粹经营产品转为产品与文化、产品与服务并重,既经营产品又经营文化上来。
总之,民企“二次创业”是泉州社会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推手,也是泉州文化产业规模化、高端化与向外扩张的助推器。而文化产业正是泉州民企再创业的新领域、新机遇。必须增强文化产业意识,借助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大发展的时机,自觉地不断推进。
(陈彩珍泉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周松峰副教授)
文化旅游:
“二次创业”的新亮点
文化旅游业是跨行业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业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成为时尚。泉州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优势,是民企二次创业的新亮点。泉州目前可集中力量,打造以下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泉州可以通过交通线路,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建设的2个闽南文化生态园(古城区闽南文化生态园、清源山及其周边闽南文化生态园)串联起来,展示物质文化遗产和南音南戏、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海、陆交通线路,把分散的海丝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再在线路两侧,建设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展示中心、传习所等,把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展示区连成一片,形成泉州海丝文化体验游。
打造南少林文化旅游品牌。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始于晋唐,成于两宋。泉州南少林武术文化,自明清以来,传播到东南亚、台港澳等地,成为泉州南少林武术文化的支派。南少林武术文化薪火相传,有极强的传统继承性和凝聚力,至今仍有不少海内外人士寻根溯源,络绎不绝。如今,在南少林寺周边地区进行片区改造,以南少林武术文化为纽带,建设“海峡商品旅游城”,建设区域面积将达26公顷(390亩)。
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在泉州,多种宗教和谐相处,并获得历史上仅有的“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称。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有助于泉台宗教文化交流,台湾岛内有8000多座寺庙,其中80%的宫庙分灵来自泉州,泉州各宗庙每年都要接待众多的台湾香客。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有助于构建和谐世界,展示友好、包容、开放的精神。
发展泉州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泉州先后建设了183创意园、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六孔井音乐文化创意园、t陶创意园、领秀天下休闲文化创意园、锦绣庄民间艺术园,还有正在规划中的蔡国强泉州现代艺术馆。这些园区为泉州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将成为泉州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旅游文化交流平台。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应该瞄准文化创意产业,占领文化产业的制高点。(周建标市委党校科技文史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