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泉州要闻 » 魅力泉州 » 石狮蚶江: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

石狮蚶江: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

2012-09-25 10:10  

蚶江是一本厚重的书籍,有华丽图文,有丰富内涵,有沧桑,有欢乐,更有一条条未解开的谜题,等待人们来品读与猜想。

石狮蚶江: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

位于泉州湾南岸的蚶江古镇历史悠久,是一座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海滨风光旖旎的历史文化名镇,被学者们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蚶江拥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察点“海上航标”宋代六胜塔和唐代林銮渡,见证闽台渊源一体、血脉相连的对渡碑,以及充满着浓郁海洋风情的文化民俗——这里是南音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灯谜艺术之乡,更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海上泼水节”。

东道主推介

蚶江是一本厚重的书籍,有华丽图文,有丰富内涵,有沧桑,有欢乐,更有一条条未解开的谜题,等待人们来品读与猜想。

古渡头追忆曾经的繁华

车子飞驰在前往蚶江石湖的道路上,周围的景致让人心旷神怡。闽南沿海一带特有的石头房建筑,以及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夹杂在不少现代化建筑中,那种新与旧的交融映衬出了小镇独有的个性,也彰显出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

来到石湖西南侧,有一座巨石砌成、引堤三十丈、宽九尺、高一丈五尺的唐代古渡头,名叫林銮渡,又名“通济桥”,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古老的码头矗立在茫茫的大海边上,与天然的岩石紧紧相依,巨大的石块井然有序,坚实而牢固地立在海岸边。当然,上面还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航海人的足迹。

站立在古渡边,感受着海岸那头惊涛拍岸的气势,追忆蚶江古镇逝去的曾经的繁华与鼎盛岁月。从高处俯瞰,整个小镇环海而立,房屋错落有致。海上的点点轻帆在阳光的照耀下,美丽得耀眼。可以想象得出,这里曾经是一派人来人往、灯火辉煌的繁华景象。在中外海上贸易空前繁荣的年代,这里曾经千帆竞发,梯航万国。

在“林銮渡”的不远处,有一座饱经风霜的亭子,名为再借亭。亭子为四平柱平顶拱形石亭。听当地人介绍,这是明代蚶江一带军民纪念“按察御史曾樱”而建立的。而“再借亭”三字及碑记则是明代大学士、书法家张瑞图所书。在再借亭后面,还有五代的石湖古寨城遗址和郑成功水操寨等古迹。

古航道承载海上贸易的繁荣

漫步于蚶江美丽的海湾,拾捡起风浪冲刷过的晶莹剔透的贝壳石子,遗下串串或深或浅的脚印,海浪打来,只有沙滩上涛声依旧。

远眺浩瀚的海峡和往来穿梭的船只,沿着海滩往东北方向前行,可在石湖的金钗山上,一睹堪称世界航海史一绝——六胜塔的风采。此塔是花岗岩仿木阁楼式结构,八角五层,坐北朝南,雕刻精美,雄伟壮丽。

据当地文史人员介绍,早在唐代,金钗山即建有东岳古寺和一座六胜木塔,后木塔遭雷击而焚毁,北宋时于原址改建为六胜石塔。据说泉州的东西塔都是仿照其建造的,只是年代久远至今已无从考证。不过,该塔曾经遭受元军毁坏。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塔还是元朝的富商出资重建的。而该塔1961年被定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今年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屹立海滨,六胜塔下的蚶江、石湖是那么的雄伟壮丽。它们在古代为泉州重要的外港,也是当时海外交通繁荣的历史见证。据传,当年这里有18个渡口,停泊着亚非各国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极一时。清初,这里又成为大陆与台湾对渡的中心码头。六胜塔饱经风霜八百多年,犹如一枝擎天红烛,放射着光芒,照亮“海上丝绸之路”,为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引航开道,指引着海峡两岸同胞的亲密往来。

蓝天白云、闽南人家,行走在这古老的航道上,感受着时间给这个古镇留下的深刻印记。历经千年沧桑,现在看来,这条航道兴盛之时的文化交流是历史上最为开放自由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

海上泼水节见证文化融合

“云南陆地泼水,蚶江海上泼水”,是早已闻名于世的传统民俗活动。说起来,这“海上泼水节”其实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的“衍生”节目。也有人据经翻典地论证出,这节俗是蚶江人糅合了中原纪念屈原的“端午文化”与闽越族人的“龙子节俗”而形成的趣味民俗活动。然而,我们可以从“与鹿港对渡碑”中,研究出这一民俗的来历。

泼水节里,人们忘情泼水以祈福。

蚶江海上泼水节最早见于明代,盛于清代,特别是清廷开辟蚶江与台湾鹿港等地对渡口的百年里。蚶江海上泼水节的参与面更广,形式更多样。这一全国乃至全世界独有的民俗活动延续了数百年,于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7年起以“闽台对渡文化习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1年,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地方特色民俗节庆”,同年,国务院正式将“闽台对渡文化习俗”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而随着“对渡碑”的重见天日,这一断绝了近百年的民俗传统,终于又得以延续。蚶江在每年端午节这一天,都会在古渡上举办“海上泼水节”。四方八邻的民众,或驾着一叶扁舟,或驶着渔船涌向海滨。在泼水节上,龙舟邀请赛、海上捉鸭、海上捉金猪、民俗踩街、灯谜展猜、攻炮城、南音演出、戏剧演出、“金再兴”号巡海、包粽比赛、什音演奏、公背婆趣味比赛等活动,也都吸引着这些民众参与其中。

一时间,只见海面上百舸竞渡,追逐嬉戏,掌勺提桶,相互倾泼,让这天然的海水淋透,带来吉祥、幸福和兴旺。

除了“海上泼水”活动,蚶江的风俗民情既沿袭了汉民族文化,又融入了闽越文化。如灯谜活动、舞狮、划龙舟、在壁将军前听香等。

手工业具有浓郁的海洋气息

蚶江港在历史上繁荣了几百年,因此,蚶江的手工业多数与海洋文化关系密切。如后垵的为船只张制和修补布帆的帆寮、船舶上需要的一些铁器锻造作坊……

由于外来通商贸易的发展,旧时这里的手工制作如肥皂、制烛作坊等也都是盛极一时。可惜的是,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传统的手工业已经被机械化完全取代,现在只能从蚶江的历史书里寻觅到记录这些手工业的只言片语。

饮食文化也有历史渊源

提及蚶江的美食,还是与海分不开。由于它地处海滨小镇,为海鲜集散地之所在,有享之不尽的蚶、虾、鱼、蟹、螺……又因此地曾是商贸集镇,人流出入多,饮食则比其他地区更为讲究。特色菜肴以石湖的红膏鲟尤为著名,侨乡有句俗语:“石湖红膏鲟,赢过高丽参。”

据石湖海鲜馆的老板介绍,民间习惯对红膏鲟喂以老酒,使之昏醉,而后炖煮。煮后的红膏鲟通红油亮,体内的膏汁凝结成嫩黄块状,蟹肉雪白,味道极为香美。这种做法可追溯至清代。

此外,纯手工制作的三合面也是到蚶江必尝的名小吃,在蚶江旧粮站,有一家并不起眼的老店“珍珍” 食品店,但总有人能轻车熟路地找到这里,买上几斤“三合面”。也有人千里迢迢,循着这口碑而来,只因这里的三合面味道够“古早”,够正宗。就连厦门的“黄则和”名小吃店都甘拜下风。

蚶江镇文体服务中心站站长林文裕告诉我们,蚶江的三合面之所以那么好吃那么出名,主要是严格坚持选用上等精粉(加一点番薯粉),和台湾一级白糖,还选用本地新鲜的猪板油,再配以优质的葱头列油,用特制嘴加长的水壶将水烧至大滚热用力直冲到碗底,这样三合面粉才会全部散开,冲得均匀全面,从而更香甜。三合面也让人从这古早味中找寻到儿时的记忆。

采访札记

蚶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湾的重要港口。早在唐代,它和石湖就守卫着泉州湾的总口,是中外船舶的停靠站。宋代的蚶江就已是居民稠密、帆船过往频繁的港口,元代时海上贸易空前繁荣。到了清代,蚶江总揽泉州一府五县的对台贸易,担负泉州港对台贸易近两百年的重任。可以说,从古至今,蚶江为泉台两岸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的蚶江不仅有着灿烂多姿的历史文明,而且还有着生机勃勃的现代经济。蚶江的魅力体现在它浓郁的海洋民俗文化,更在于它是极具现代发展活力的经济强镇。

改革开放以来,蚶江从当初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港口经济强镇。如今的蚶江,交通便利,以港口为龙头,港城联动发展。一个新兴的现代化滨海港口生态镇已粗具雏形,成为泉州湾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样,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没有文化也是没有前途的。幸运的是,凭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蚶江释放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从而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

交通

公交车:从泉州出发坐直达快运车到石狮中心客运站(石狮华侨医院东北)再乘7路公交车直达蚶江镇区。

自驾:从泉州—晋江大桥—沿海大通道—水头—石狮大道—埭尾红绿灯向北—石蚶大道—蚶江镇区。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