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泉州要闻 » 古城韵味 » 南安石井:英雄故里 风情小镇

南安石井:英雄故里 风情小镇

2012-09-25 10:39  

石井,是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淳朴的海滨民俗风情,前不久刚被评为“福建省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南安石井:英雄故里 风情小镇

这里是泉州与金门距离最近的地方,仅6海里,也是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里。这里是石井。早在隋唐时代就有人在此渔耕生息,开疆拓土,建设起一个古老、繁荣的闽南滨海名镇。石井位于南安的最南端,东隔马江毗邻晋江,南临浯海,西边龟山与厦门翔安接壤,北和水头交界。石井马江是南安市唯一的出海口,也是闽东南及海峡西岸的海上对外交通要冲。

石井,到处都有美丽的传说故事,走进石井,感受到更多的是触手可及的历史文化积淀。宋理学家朱熹曾多次到杨子书院讲学,故有“理学渊源开石井”的赞誉;闽南高甲戏发源于此;郑成功文化远播海内外……

东道主推介

石井,是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淳朴的海滨民俗风情,前不久刚被评为“福建省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我们一直在大力弘扬郑成功文化,做大做强石井镇文化旅游业,打造泉州有影响力的旅游名片,欢迎更多的人来这里作客!

依山面海 揽海边胜景

关于石井的由来,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之前,有一群白鹤飞到海湾,见这里山光水色异常绚丽,便在这里安家落户。它们衔来各种花种、果籽,把海湾营造得如花似锦,并在海滩上雕琢古井,生息繁衍。不料,海底的蛇妖也想来霸占这块地盘,双方就此展开了一场决斗,海鳌也来帮忙,终于将蛇妖击毙,令其葬身海底。但是鹤王和海鳌已经伤痕累累,倒在了海滩上,鹤王化作白鹤山守护着石井,海鳌化成了鳌石山,从此这里便称为石井。

历史传说永远都是美好纷呈的,石井开发颇早。隋唐时代就有人在此渔耕生息。盛唐时辟海上“丝绸之路”;宋设巡检司;明建靖海寨;清初是郑成功屯师练兵的基地之一。1984年10月,改为石井镇,一直延续至今。

石井港区边有块凿刻着“海上视师”四个大字的巨石。据说,以前那里是一片海,那些字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到此游览时,见海天一色、马江江面宽阔,是一个演练水师的好地方,故而欣然挥毫题写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曾屯水师于马江两岸,并多次在“海上视师”石上指挥操练或视察精锐的虎骑亲军的水上演练。现在,海已退到几百米外的地方,这块石头静默地躺在陆地上。

“海上视师”石上竖着一块刻有“石井”两字的地名牌,是南宋景定甲子诏立、由进士吕大奎手书的。如今,像这样尚存于世的年代久远的地名牌已难寻觅。“海上视师”石旁,供奉着宋时曾任石井监税处监官朱松神像的“井亭宫”(又名境主宫)。

沿着巨石前面的进港路来到海边。这里设有两个码头,一个是石井港的货运码头,货运可直航。石井港港阔水深,在涨潮时水深可达13米,可以停靠万吨巨轮,5000吨的货轮可以全天候作业。再往前200米左右就是泉金客运码头,这里的“石井——金门”游轮每天“三进三出”,5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金门岛,十分便捷,票价只要百来元。

货运码头旁有一个小避风港,一些小渔船停靠在此。吊蚵养殖和紫菜养殖用的泡沫浮在海面上,星星点点,远远望去,好像是一群海鸥歇息在海面上。

高甲戏之乡 为戏艺而生

高甲戏是闽南一带最流行的剧种之一,也是闽南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逢年过节,无论是乡镇还是村落,有戏台的地方总是围满了前来看戏的人群。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场戏结束了,人们还久久沉浸其中,延续着人物的喜怒哀乐。

高甲戏到处都有,但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发祥地正是在石井岑兜村。它于明代万历年间孕育,明末走向成熟,从清代中叶盛行至今,300多年过去了,依旧生生不息。

岑兜村位于南邑石井西南部,依山面海,风景旖旎。从杨子山蜿蜒而下,有数小山峰高低叠降,趋向海滨。

村子里现在保留着当年高甲戏的旧戏馆,戏馆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老旧的屋子,透着一股沧桑的历史感,一砖一瓦似乎在向后人述说着这里曾经的故事。正门的上方题着“高甲戏发祥地 创始人洪埔师”几个大字,在门口的戏台边上立着洪埔的石像。

据传,明末,赣闽两地交界,有位艺人名叫洪埔,文武戏艺精通,又擅长音律,唱功、口白样样出色,而且还很会写戏文,能编能导,是一位戏艺才子。无奈时运不济,难以施展一身抱负。有一天夜间他做了一个怪梦,梦中一位仙人说:“赣而闽,南北笼,笼内人。”于是,他由赣闽交界地带,一路南下,随戏班流动演出到闽南,从漳州转入泉州,依照梦中仙人指点的路线前行。

洪埔一路寻寻觅觅,都没有发现“南北笼”。当他来到泉州府地界南邑岑兜村,发现此处山岗上的石墩宛如一担石笼,当进入“石笼”厅歇息时,突然发现摩崖石刻上写着:“一间四角厅,满厅四处走,有官无官名。”(闽南方言),洪埔口中反复念着摩崖石刻之词,百思不得其解。恰巧这时,从岑兜村传来了戏剧锣鼓的声响,洪埔循着锣鼓声来到村中,看见洪老爹正在排练传统戏艺。他发现演员的唱念、口白、演艺过于单调粗俗,随即走入场中对演员逐一做戏艺动作示范,指导音艺,博得大家的认可和赞赏。于是,村中族老诚意邀聘他为戏艺教习师傅。

此刻,洪埔恍然大悟,此地此情此景,结合石壁上摩崖刻字,都与梦中仙人指点的情景相符。“南北笼”就是一担戏笼,是得天独厚的风水灵脉,于此地发展戏艺,断然角色薪传,声艺远扬。于是应岑兜村族老之邀,在这里传艺教授,并入赘岑兜村西角份,创新发展了高甲戏。

走进戏馆大厅,厅堂正中央挂着“戏公祖”洪埔的肖像,两边的墙壁上则挂着村子里最具代表性的高甲戏表演艺术家和高甲戏班子的演出图片。厅堂两侧陈列着高甲戏的各种道具,包括戏服、鞋子、冠帽、兵器,还有演出时照明用的灯。有些道具已达上百年的历史。

在岑兜村有“十家九戏”的说法,即十户人家中就有九户人家参演高甲戏,由石井戏班艺人在各地组建的高甲戏团不下200个,是名副其实的“戏窝子”。经过时代的更迭,世事变迁,许多戏班子逐渐解散,如今剩下的南星高甲戏团仍旧活跃在泉州一带。

英雄故里 郑成功文化园

石井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里,这里氤氲着被两岸同胞共同认可并苦心追寻的郑成功文化。

郑成功文化园集中在石井镇镇区,坐落于石井的鳌石山北麓,可以进行一条线的参观游览,记者特意走访了郑成功文化园。第一站先抵达石井镇西侧的延平郡王祠,始建于宋代。闽南传统风格的建筑,十分气派。大厅上悬挂着“延平郡王”“威风雄烈”“三圭世锡”等诸多朝廷封赐的匾额和官阶总录及名人题赠的楹联等。相传当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是从这里出去闯荡的。目前,延平郡王祠已成为世界郑氏宗亲祭奠英灵的活动中心之一。

离开延平郡王祠,顺着公路向上走,几分钟后便到达郑成功纪念馆。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一栋富有民族风格的三进宫殿式建筑——郑成功纪念馆出现在眼前。步入纪念馆大门,迎面是一尊高达2.5米的郑成功全身塑像。纪念馆共有两个展厅,馆内陈列着郑成功的玉带、头发、龙袍碎片及藤牌、手迹、土炮等文物;还有郑成功夫妇原始画像、墓志铭、神主牌、匾额和《石井郑氏本宗族谱》及《先王实录》等大量文物典籍。同时,还有国内外知名人士题赠的诗词、字画、论文等珍贵资料。

紧邻郑成功纪念馆的是郑成功碑林,这里环境清幽雅致,偶尔有风吹过,走在长长的碑廊内,一边欣赏着大石碑上那100多位国内外知名人士题写的诗词、字及楹联,其中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甲骨文、钟鼎文等多种字体,一边享受着午后的静谧,就连阳光也开始变得温和了。

在郑成功纪念馆东侧50米处建有开台圣王纪念堂。纪念堂系重檐宫殿式建筑,错落有致,巍峨壮观,建筑面积达1026平方米。

纪念堂右侧的大空地上有一个观景台,走上观景台顿时觉得视野无比开阔,整个石井镇一览无遗,高高低低的房屋坐山面海,港湾如同一条蓝色的玉带一般向两头挥舞,平静的海面上船只穿行,就连港口对面的东石白沙也尽收眼底,一垠白沙堤绵延数里煞是好看,几艘小渔船泊在沙堤附近的港口里。迎面吹来的海风轻拂脸庞,呼吸着原生态的海洋气息,让人觉得格外惬意和舒适。

特色小吃 美味新花样

“民以食为天”,说到美食,石井海鲜自然是少不了的,而且石井的特色小吃很值得期待。

炸海蛎,石井的海蛎不是做成蚵仔煎,而是用炸的,与别处大不一样。挑选石蛎,洗净后放入盆中,加入地瓜粉调成糊,捏成不规则团状放入锅中炸至熟透。炸海蛎并没有想象中的油腻,一口下去满是鲜香酥脆,海蛎的香味迅速扩散开去。吃的时候可以蘸着甜辣酱或醋,味道非同一般,吃惯了海蛎煎的人不妨换一种方式来品尝海蛎。

紫菜煲也是一道特色的菜肴,采用当地产的紫菜和石蛎一起放入砂锅中煲熟,加点调料即可食用。紫菜的清新和石蛎的甘甜融合在一块,香滑顺口。

萝卜糕,闽南地区称之为“菜头粿”,将白萝卜捣成萝卜泥,拌上少量的糯米粉,蒸熟后切成四方形小块,放入沸油锅中煎炸至橙黄色起锅,炸出来的萝卜糕外焦里嫩,香脆可口,搭配着甜辣酱完全可以吃到撑。

烧肝,当地人管这道菜叫“烧肝”,乍看之下还以为是炸五香,仔细一看发现虽然它形似五香条,但是配料中很明显地多了猪肝。烧肝吃起来没有五香的黏腻感,多了份清爽,干而不燥,爽口清香。

炖蛋,它没有华丽的名字,但是食材丰富多样,鸡蛋、虾仁、瘦肉、西红柿、胡萝卜……多达八九种的新鲜食材汇聚在一锅中,汤色清靓,鲜香中带着淡淡的甜味,清淡不油腻,值得一试。

石井的小吃很有当地特色,同样的食材,不同的花样,变化出各种新鲜吃法。另外,这里的鱼仔粥、鱼汤等也叫人难以忘怀,到了石井不尝尝这里的特色小吃怎么说得过去呢?

采访札记

石井是一个美丽的小乡村,适宜度假。这里有许多石头建成的民居,沿着海边的公路,随处可见这类石头“海景房”,依着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每座房子都面朝大海,似乎在等着出海的人早日归来。

走进古街,多是传统的闽南风格建筑,红砖黑瓦,斑驳的门窗,无一不透出历史的厚重感。昔日繁华的旧街铺伴随着历史的步伐,渐渐消失,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偶然寻觅到古老店铺的身影,惊喜,感叹!

走过闹街,中宪第深红的外围墙古朴散发出悠远的气息。中宪第是至今少有的保存完好的闽南古厝。府第正大门的门额上题有“中宪第”三字,笔法苍老遒劲。走进中宪第厅堂,里面竖立着两根大梁柱,抬头望去,梁架和门扇上的精美木雕依稀可见。穿过居住的屋堂,沿着演武厅旁的小道走,池塘、小石桥映入眼帘,小石桥是初建府第时规划的九曲桥,桥下的池塘名为“月亮潭”,精妙的搭配让人眼前一亮,清新至极。

中宪第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是中宪大夫郑运锦在台湾经商发家后,回到故乡兴建的,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中宪第又名“九十九间”(实际112间居室),总占地面积为7780平方米。白石红砖围墙,主体建筑为五进宫殿式建筑,附设书院、演武厅、梳妆楼及花园。

古街古厝静立于此,为石井增添了几丝历史的神秘感,古港古镇在新浪潮中朝向多元化发展。待灯火阑珊,这里一半是繁华的都市不夜城,一半是宁静的海港小乡村。

交通

公交车:泉州客运中心站坐泉州——石井客车,抵达石井车站后可换乘石井——蓬江的小巴到达镇中心。

自驾:从泉州池店上高速,在水头下了高速后,走沿海大通道上省道201线到达石井镇。

石井镇进港路沿途可经过海上视师石——靖海门——成功楼——泉金客运航线及石井码头;往延平中学方向,附近景点有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碑林、延平郡王祠、开台圣王纪念堂。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