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台合作逐浪高
2007-01-25 16:37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泉州与台湾一衣带水,44.8%的台湾汉族同胞祖籍泉州,两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但由于历史原因,两地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经贸合作虽顽强前进却曲折坎坷。
数天前,由“投资大鳄”美旗控股集团牵头组成的台湾投资代表团与泉州签下合同,23.2亿美元台资流入一锤定音。这个超过近20年来泉台经贸合作总额的数字,预示了泉台经贸合作大项目时代的到来,为泉州在台机电发布的《2005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被列为“值得推荐城市”作了最有力的注脚。
美旗的入驻,看似偶然,其实必然。一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不仅要打造对台的前沿阵地,更要打造祖国大陆高层次的台商投资聚集区。
经贸合作迎来大项目时代
兴许是因流淌着相同祖先的血液,泉州与台湾的发展有着不可言说的默契,都是从纺织、服装、鞋业等传统产业,向电子、石化、机械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更有默契的是,不约而同的转型期,给了双方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连续多年,传统产业将泉州推向全省经济总量第一的宝座,但受土地、环保等因素制约,以新型工业增后劲、强实力成为泉州的主攻方向。而电子、通讯等领域已领先于世界水平的台湾,同样受制于土地、人力资源的先天不足,加之遭遇后pc时代的产业升级,台湾高科技产业西移已是大势所趋。
隔海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销售渠道,给了泉州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机遇:泉州可以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以深水港和临港工业承接机械、石化产业。要让台商弃他地而选泉州,合适的“家”举足轻重。泉州深谙此道,将“建立若干台商工业园”写入“十一五”规划,并迅速兑现。2006年1月底,第一个专属台资企业的投资区即泉州台商创业基地服务中心在惠安正式启动,4个月后,全省惟一的对台农产品交易市场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建成。更大的手笔是58.36平方公里的泉州台商投资区,这个拟重点发展石化后加工、机电一体化和纺织服装等产业的投资区,目标是形成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板块。“台商创业基地”、“省海峡农产品物流中心”的设立以及台商投资区的申报,也传递真诚的召唤之声。 泉州的优惠政策、发展空间,同样给了台商无限的遐想空间。两地互补共赢,悄然写下新的一页。台商一次次花巨资来泉淘宝,入泉的强烈愿望和诉求在系列面对面的展会交流中迸发:年产值700亿的纺织业是三成在泉台商的首选,他们没有错过意在实现两岸纺织服装产业交流和对接的海博会;鞋博会首次设立台湾馆,引来250家台湾(台资)企业露脸,合同交易额50.7亿元;农洽会现场签约66个项目,合同投资额20.5亿元,500多个台湾农业新品种陆续落户泉州;“9·8”投洽会合同台资和台商实际到资分别增长55.6%和104%。交易的喜悦还未淡去,台商尝到了更多的甜头。泉州出台《关于鼓励台商投资的若干意见》以及《鼓励和支持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暂行规定》,纷纷从用地、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为台商打造投资福地。
此时,更多的台湾新型能源、太阳能光伏电子、物流采购中心等大型项目入驻泉州,已是水到渠成,泉台合作层次,同样水涨船高。在中国美旗控股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主席、中国台湾研究所所长谢秉臻眼里,继昆山、东莞之后,泉州已经完全有能力成为全国第三个台商投资的聚集区。为此,美旗愿意填补泉州光电产业的空白,这才成就1月17日23.2亿的项目之约。
在“迎进来”与“走出去”中交流
泉台新的交易背后,还有一股双向交流的热潮。这股热潮,是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前行的。“不变”的是,以闽台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为重点的双向交流持续升温;“变”,则体现在交流方式的突破,更多的高层领导会面,由上及下描绘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2006年4月,刘陈昭玲议长率领的澎湖县议会参访团到泉州参访,签订推动民间交流合作意向书,实现了大陆地方人大与台湾地方“议会”的首次握手。同年7月,应市委书记郑道溪邀请,苏明国主委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台南县委员会参访团来泉开展基层党际交流,达成“八点共识”和“四项举措”。9月,台湾妈祖联谊会50多所妈祖宫庙、4000多名妈祖信众前来泉州天后宫谒祖进香,以浓烈的乡愁洇湿了泉州人的心。
在市台办交流科万科长看来,泉台交流的成功不仅在于“迎进来”,还在于主动“走出去”。把交流的平台转移到台湾去,正成为泉台交流的一个新趋势。当泉州文化交流团132名成员搭乘“满天星”号客轮,从石井对台客运码头直航澎湖马公港举行“泉州文化周”,泉台交流“走出去”取得了规模、人数上的突破。全国惟一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一开馆就沐浴在海峡两岸众多人的目光中,在掀开海峡两岸交流新篇章中将泉州独特的地位凸显了出来。根据计划,今年5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还有望成为全国所有台商协会会长、台湾所有工会会长、台湾大型企业老板参加对台产业的投资研讨会的舞台。届时,泉州网的“闽南文化频道”这一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将全程记录历史。
双向旅游打破“零”记录
台海已不见硝烟,但多少倚海而望的民众,仍然只能望着远处的帆影樯色缓解乡愁。2006年的泉金客运直航和泉澎货运直航,终使得泉州的人、台湾的槟榔,都能在浅浅的水域上通行自如。
直航成功,归功于石井获批为与金门直接往来的客运口岸。2006年6月8日,泉金客运航线正式开通,成为继“两门”、“两马”之后的第三条客运航线,打破泉州对台双向旅游“零”的记录。10天之后,“两岸优良家庭用品礼品展销会”展品从石井运送澎湖马公港,实现了祖国大陆首次组团在金门办商展、与澎湖直接往来的首次通航,石井港很快成为福建对金门货运量最多、增长幅度最快、来往最频繁的港口。
航线的成功运行,对国台办经济局局长何世忠而言,这已经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两岸直航”。
回首一年,泉台合作的众多“首次”,正是泉州发挥“五缘”优势与拓展“六求”作为所取得的硕果。单是美旗带来光电科技、采购与区域物流配送三个项目,就有能力聚集一批光电半导体企业来泉投资发展,最终带动下游产业年产值200个亿。不难预见,泉台合作的新时代来了。
□本报记者王家声黄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