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泉州要闻 » 泉州古民居生存“咏叹调”

泉州古民居生存“咏叹调”

2008-03-27 08:05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保护好古民居,不止要提高房主的保护意识,更要加强各方的投入与协作。

一边是“加强保护”的呼声持续高涨,一边是日渐老化、消亡的残酷现实???

导读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土楼木楼还有中西合璧。”市南建筑博物馆原馆长黄金良自编这句顺口溜,概括泉州古民居的特色。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仅开元、海滨、鲤中、临江四个办事处辖区内就有各类古民居近500处。一座座散落于城市霓虹或乡野草木中的古民居,为这座名城增添了几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泉州古民居就像那古老琴瑟弹奏出的一曲曲古乐,悠远、美丽而又神秘。然而,这一曲曲古乐现今也在为岁月流转、风华难驻而咏叹!

2月底,惠安一座百年老厝连同它精美绝伦的砖雕毁于一场意外的大火中。近年来,类似的事情时常见诸报端。心痛之余,我们不禁要问:泉州古民居现状如何?它们的未来又将怎样?本期《新闻调查》与您共同关注。□本期执行:杨秋香陈琳黄小燕张宝珠

现状之叹

历史渐行渐远

泉州古民居建筑是一份集历史、艺术、科学多种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建筑风格富有年代特征、多元文化特征,可展示历史的风貌和文气的凝聚,是研究泉州城市建设史和闽南古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古民居(其中一些建筑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存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这些古建筑多数因年久失修、疏于管理、人为破坏,有的已经消亡、仅存遗址,有的破烂不堪、濒临倒塌,有的表面虽完好,内部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有的则被任意改建,改变结构,改变布局,面目全非。

一份不完整“拆毁清单”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是泉州文史专家杨清江听完记者的采访意图后说的第一句话。紧接着,他向记者出示了一份特殊的名单。

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泉州市区被拆毁的部分古民居(前者为古民居名称,后者为被拆原因):

元金吉将军府拓建四中洪潮和宅涂门改造苏茂相尚书府北门街改造黄抟扶进士第后城改造黄仲训法式洋楼、桐荫书屋新门街一期改造王大亨观察第南俊巷改造郭楠柱史第东街改造花巷新路埕旧安宅私人改造

“这是我一大早赶着整理出来的部分清单。才短短十几年间,就有这么多名人故居消失在我们视线里了,更遑论一些普通古民居了。痛心啊!”杨清江面色凝重地说,“这些被拆的古民居我见过大多数,每处真的都是非常美。可惜,永远也看不到了!”

古民居安全隐患重重

消失的古民居令人痛心,而现存的古民居的保护现状同样不容乐观。

“泉州古民居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木质结构被腐蚀,电气线路杂乱,一些古民居无人看守,一些则出租给外来人员居住,环境较为脏乱差,加之人员出入频繁,用火用电管理不善,导致消防安全条件差、管理不到位,极易发生火灾事故。”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陈鹏介绍说。

“虫蛀也是古民居的安全威胁之一。因为古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容易遭到白蚁侵蚀。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抢救,古民居容易发生坍塌。比如,有着千余年历史的明伦堂就曾受此威胁,虽然后来有关部门采取了措施,但有些梁木已被侵蚀得厉害,很难还原。”杨清江说。

窃贼频频光顾古民居

几年前本报的一则报道至今仍让记者记忆犹新。报道说,晋江龙湖有位老先生为让自家古大厝免遭盗贼毒手,抡锤将大厝内一些较有价值的木刻窗花、屏风、石雕装饰物全部敲掉。

在老先生施行此举前,有着50多年历史的该大厝已遭窃近十次。

今年3月5日,永春蓬壶一百年古大厝构件被盗。据古大厝主人介绍,十几年来,小偷前前后后光顾该大厝二十来次。

“近年来古厝遭受破坏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保护有价值的古厝成为一道难题。”市南建筑博物馆原馆长黄金良告诉记者。“特别是一些无人居住的旧民居,更容易成为盗贼光顾的地方,连小偷也懂得这些东西的价值。”杨清江苦笑道。

记者之思

将古民居保护进行到底

“太可惜了,太可惜了!”这是几天来,接受采访的几位专家共同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在专家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泉州古民居的美丽与哀愁。千百年来,这些古民居庇护着泉州先民们免遭风吹雨打,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它寄托着普通人安居乐业的祈盼,也承载着仁人志士修齐治平的家国梦,向人们述说着泉州古老美丽的传说。

历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都在竭力保护泉州古民居。在各类城市规划中,泉州古民居向来都是作为重要的一部分被重视着并保护着。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更是将泉州地面一些古建筑(包括古民居)列入重要保护对象;有关文物管理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不少政策对其进行保护;各地也积极探索,寻求保护新途径。而最近更是传来一个好消息:经过我市有关部门的努力,2007年年底,泉州市旧馆驿到井亭巷历史街区项目被列入全国“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规划。目前,该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200多万元的资金补助进行保护。要知道,这条街巷里可藏着不少古民居“宝贝”呢!

可是,如同年轻总逃不出衰老的宿命一样,泉州古民居也渐渐“老矣”。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这些“老者”有了深深的哀愁:由于没能列入保护范围,由于有人贪图眼前之利,由于资金短缺、保护不善,一些古民居惨遭损毁。能得到眷顾从而延年益寿、光彩依旧的古民居只有少数。

采访中,几件事情给记者留下了深刻记忆。一是在专家出示的那份“特殊名单”中,有“相公巷130号林宅”。杨老说现在还在,可不久以后就会被拆了。记者询问为何不能留住,专家说是因为没有被划入规划“红线”内,所以得不到保护,说这话时,杨老难掩心痛、惋惜之情。二是陈鹏主任告诉记者说鲤城江南原来有一古民居建筑,规模宏大,后被开发商拆毁。他说,之前,有一日本客人来泉见过该古民居,得知不久将被拆,竟说“愿意斥资千万购买其建筑构件并将之带回日本”。三是杨老那句“连小偷都懂得其价值所在”的话听来令人心酸。

那么,到底该拿什么保护我们的古民居呢?个人认为,各方专家的建议多听听,他山之石多拿来用用,新的方式方法多想想。总之一句话,应将古民居保护进行到底!(杨冰)

保护之忧

四难题待破解

保护意识不够到位、维护修缮经费短缺、专门人才和传统建材日渐稀少、被迫让位城乡建设……种种原因,成为阻挡在优秀传统古民居保护面前的四只“拦路虎”。

房主保护意识不强

在市区花巷新路埕,有一座现代建筑很是抢眼。杨清江告诉记者,它的前身是典型闽南传统建筑——旧安宅,很是古色古香。

“现在的现代建筑当然漂亮,可是作为一个历史建筑,它的失去仍令人遗憾。据说,是原房屋主人把它卖了后,新主人又对它进行了改造。”

有关专家介绍说,由于老房子里没有配备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居住比较不方便,很多房主或变卖,或希望被拆迁,或千方百计进行改建。

记者发现,像这样由于保护意识薄弱使得古民居荒废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古民居由于缺乏卫生间等生活设施,往往不符合年青一代的居住习惯,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维护修缮经费短缺

在政府的重视下,几年来,我市先后对一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

“但一些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且已公布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文物,因保护不善、投入不足而隐患重重。如东街第三巷内的圣公宫清光绪年间壁画、西街孝感巷的蔡清故居、西街曾井巷的‘状元井’等等。”杨清江告诉记者。

这种情况在各县(市、区)同样存在。永春县岵山镇塘溪村的福兴堂,大门前两尊石狮几年前险些被盗。为保护好它们,住户想安装防盗设施,但由于没有经费,至今安全措施并未完全到位。

巧匠难寻建材难觅

“现在从事古民居构件维修的人太难找了。”市南建筑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馆从各地“回收”来的旧建筑构件需要找专门的工匠来修补,但多方寻觅之后,目前只有少数几名符合要求。

文物保护、修缮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木匠已越来越少,具备艺术素养的更是少之又少。“令人担心的是,现在我们找到的工匠都已经四五十岁,且因为工资不高、学起来又难,他们的后代都不愿从事这类工作。”工作人员不无担忧地说,其他如砖雕、石雕甚至数十年前相当普遍的砖头烧制,现在也都难找到工匠了。

工匠难寻,传统建材也芳踪难觅。比如凸显泉州民居特色的红砖,随着烧制技术的失传和工艺的改换,这种红砖已很少生产。

被迫让位城乡建设

很多到过市南建筑博物馆的游客,都会对馆内占据大半个展厅的那张古民居精美图片啧啧称奇。但图片的拍摄者黄金良惋惜地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是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但如今,其原型已不复存在。“在新世纪初,乡镇实行大规模拆迁改造,这栋建筑也‘牺牲’在推土机的铁臂之下。”

据专家介绍,一些古建筑是由于城乡建设的规模扩大而被迫“让位”的。虽然文物部门一再强调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开发商往往只注重建筑所占土地的利用价值。鉴于此,有专家认为,对优秀传统建筑而言,“不拆就是最好的保护”。

未来之盼

莫让遗憾继续

“古民居是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应该加强保护,否则将会成为永远的憾事。”采访中,专家们纷纷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的心愿。

划片保护建成古建筑大观园

采取划片保护,这是杨清江提出的一个建议。

他认为,鉴于泉州市区目前古民居日趋老化、日渐损毁、日渐消亡的严峻形势,市政府应借鉴北京管理四合院古民居的做法,组织有关部门对现存的古民居开展一次全面的、细致的综合性调查,将一些有价值的古民居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划片保护,如会通巷、井亭巷、古榕巷、旧馆驿、三朝巷这一片保护区,可结合西街的规划整治进行保护建设,分期实施,逐年自然淘汰非古民居建筑,逐年还原、补建、增建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古民居建筑,将保护区建成闽南古建筑大观园。

杨清江认为,可由政府拨款支持修缮,并提供法律保护,尤其要重点保证名人故居和那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古民居的修缮。至于维修经费的筹措,建议采取政府、业主、社会力量(企业赞助或募捐)三方共同承担的办法,先以政府为主,以后逐渐过渡到依靠社会力量来完成古民居的保护维修工作。

通力协作综合保护

“政府规划时要死守一个片区。也就是说,一经确定,有关部门就应该通力协作,坚决保护。否则,既保护不好文物,又不利于城市规划建设。”杨清江说。

陈鹏也认为,古民居的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政府、部门、社会、个人都有责任。比如,一座古民居,先得由文物保护部门将其列入保护范围,再由规划部门加以保护,使用者也要有责任意识,配合保护。

在利用中加以保护

黄金良建议,对古民居既要保护,又要利用。要从整体着眼,强调“以保护、整治为主,作必要的更新”,尽量避免大拆大建,推倒重来,以新换旧,以假代真。对成片的传统古民居或具有典型特色的古建筑,政府应制定相应规章、条例进行保护,使有关部门在规定区内有计划改造、修缮,对古民居、古建筑保护地段及周围建筑物体量、造型、色彩进行全面控制,使古城风貌不受破坏。

对于重点保护的古民居,黄金良建议,应按照政府政策,采取经济手段、优惠措施,解决住户的后顾之忧,让原有住户另择地方安置,把古民居收归国有。此外,他还建议,在保护原有的建筑结构等基础上,将古民居设置成有地方风情特色的民俗馆、艺术馆、博览馆等,这样既保护了这些珍贵的建筑遗产,又合理利用其创造经济收入,从而形成古民居维修、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他山之石

保护利用天地宽

●安徽省黄山市:出台《皖南古民居认领保护办法》,推介全新的古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首批推出106个古村落,海内外人士可认领保护古村落或单幢古建筑,认领者将可获得古民居的居住使用权。

●上海:上海的“新天地”是在对石库门老民居建筑“整旧如旧”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城市新景观,其外表保留了上海近代生活的特征——石库门,内部则按21世纪都市人的生活方式、节奏和情感要求打造。目前“新天地”已成为哈佛大学研究的一个课题。

●北京:鼓励个人购买修缮四合院。从2002年开始,北京市在旧城区内对四合院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工作,确定保护院落名单,然后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保护四合院。并下发《关于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合院等房屋的试行规定》,取消对四合院购买者的户籍限制,推出8项鼓励措施。每年都能让数十套四合院得到修缮。

●欧洲:许多国家对古老破旧的建筑从来都是翻新,在不改变建筑原貌的情况下由里向外地维修粉刷。这种工程虽然既耗资又耗时,但是却保留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原貌。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