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泉州要闻 » 泉州美景见证自然力量

泉州美景见证自然力量

2008-06-06 13:30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任尔地动山摇我自岿然不动

人们常常用鬼斧神工和巧夺天工,分别形容地质运动产生的自然奇观,以及人类建造的奇特建筑。在泉州,有风动石、老君岩、东西塔、深沪湾海底森林……千百年来,自然界和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让我们至今还能看到自然力量和人类智慧的奇迹。

■老君“稳坐”清源山

泉州清源山中道教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仅有的珍贵道教事物资料。这个巨型石雕像高5.1米,厚与宽有7米多,是一处有着丰富地震史料记载的地震遗址。1604年大地震期间,泉州城池、庐舍倾毁殆尽,“清源山地裂,涌出砂泉,气若硫磺”……可山下的这尊“老君”却“毫发”未伤。

■海底森林展现海陆变迁

深沪湾全长6公里,滩岸林木繁茂。深沪湾一带海滩,退潮时可见分布约一平方公里的古森林遗迹和近万年的牡蛎礁,是研究台湾海峡西岸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古植物及升降运动,海陆变迁的宝贵实物资料。

区内有埋藏于潮间带经历7800多年历史的油杉树遗迹20多棵;又有大片成长于数千年前的牡蛎礁,典型的海蚀红土陵岩、卵石油滩岩和现代堆积中的细沙丘;还有可展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长地质历史演变的独特、典型、出露良好、多种多样的海蚀变质岩。

7000年前的海底古森林和近万年前的牡蛎礁等珍贵的“自然古迹”,以及保护湾海陆变迁的生动史话,无论对科学工作者或是游人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风动石”历经风雨地动

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泉州灵山伊斯兰教墓葬地(俗称“圣墓”),是经受1604年大地震洗礼完好保存的一处历史地震遗迹。迄今,“圣墓”回廊还保存着我国少有的唐代建筑梭柱,并明显可见受震移动的痕迹。

伊斯兰教“圣墓”附近景色秀丽,更令人惊奇的是山前的“风动石”奇观。一块可以坐上数十人的大石上,竖着一块似方而圆的天然岩石,足有数百吨重,风吹会摇、人推即晃。可在1604年地震的强大震撼力下,却没有被震倒。

■“站着东西塔,躺着洛阳桥”

泉州有句民谚“站着东西塔,躺着洛阳桥”,不少人不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其实,这句话和东西塔、洛阳桥在两次地震中表现出的抗震能力有很大关系。

泉州东、西塔在1604年大地震中,双塔仅“镇国塔第一层尖石坠,第二第三层扶栏因之并碎”,仁寿塔则至今仅见梁裂现象,未见塔基下沉。

究其原因,关键是双塔直接建造在大片完整的花岗基岩上,地基严实,避免了产生沙基液化;场地平坦、宽阔,避开了孤立的山丘、河岸、陡坡。

塔身建造结构严密,形状规则,整体性强,是它的另一大抗震特点。塔内用巨型花岗石叠砌成的实心八角柱体,恰似一根支力强、重心稳的“擎天柱”;塔身的转角、斗拱、回廊、外壁等等,构成比例恰当,符合力学要求的整体结构,不管地震力从什么方向传来,都能较好地适应和承受。

泉州洛阳桥始建于1059年,1604年和1607年两次地震时,虽然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但至今桥基和桥墩仍原貌犹存,其抗震能力主要源于桥基填砌采用“种蛎于础以固”的“筏形基础”。

在抛石堆中繁殖牡蛎,巧妙利用这种海生贝类,把桥基和桥墩石块牢固胶合成整体。这种“种蛎固基法”解决了桥墩稳固的大问题,也让洛阳桥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

还有姑嫂塔、安平桥等,都是泉州古代抗震建筑中的明星。

■“飞天乐伎”支撑千年大殿

开元寺主体建筑紫云大殿内,起到支撑梁柱重力作用的华拱——“飞天乐伎”是国内少有的抗震独特结构。历代劳动人民经历地震等自然灾害后,相应采取这种有效防震抗震设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泉州清净寺,始建于1009年。1604年和1607年泉州湾外发生强烈地震,在此期间,清净寺遭受一定程度破坏,但主体建筑寺门、奉天坛等仍保持了原来的规模,大震后修葺寺宇采取了“建筑之间加甬道、留通巷”并拆除原来用作宰牛的大片炉灶,防次生火灾;加甬道或留通巷更是为了避免地震时外墙或临屋倒塌,波及毗连屋栋成列倾倒的情况发生。

■崇武石头城御敌也防震

崇武古城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经历1604年地震,未见城基下沉。石头材质建城能够具有这样的抗震能力,更显示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石头城的独特智慧。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