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近期不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
2008-06-05 09:34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编者按:
近期有传言称,泉州将发生破坏性地震。对此,泉州市地震局指出,不要听信谣言,我市近期不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
此前,省地震局曾邀请地震专家及动物学教授紧急会商,分析研究了福建省近期地震活动性、前兆观测资料、宏观观测网资料,得出如下会商意见:
一是近期出现的大量小蟾蜍聚集上路的现象,属这个季节蟾蜍由蝌蚪成蛙过程中的正常迁移现象,与地震前兆无关。二是福建省一百五十一个宏观观测点未出现异常现象。三是福建省近期地震活动性、前兆观测资料未出现发生破坏性地震的短临异常现象。本报联合市地震局提醒市民,勿信谣言,安心工作,保持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
泉州近期不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
省地震局研究员丁学仁指出:福建陆域尚不具备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
汶川地震后,一些和灾难预言相关的内容迅速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传播开来,甚至在泉州本地,也有一些与地震相关的传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传言是说:“李四光曾预测4个地方要发生地震,现在已有3个地方都已经应验了,惟独只剩下一个地方,就是福建。泉州可能在劫难逃。”
此类传言是否可信呢?对此类传言的出现究竟该如何解释?
打着专家旗号的地震谣言更需警惕
福建省地震局研究员丁学仁先生指出,这些关于地震的“预测”,不仅是传言,更是谣言。
上世纪80年代初,也有一次谣传福建泉州要发生8级大地震的经历,受此谣言影响,当时社会波动很大,影响很恶劣。那个时候,华侨大学海外学生大批外逃避震,银行门前排长队取款,很多人争着抢购方便食品等,而境外某些侨报对此谣言不但没有加以理性鉴别,还推波助澜,在头版大幅报道这一消息,登的也是所谓“李四光预测某地发生8级大地震”等。结果,当年并没有发生大地震。一直到现在,我省也没有出现什么所谓的8级大地震。
丁学仁先生说,像“李四光预测地震”这种传言打着专家的旗号,使得大家更容易上当受骗。
地震预报是一个至今仍未过关的科学难题,要确切预报从科学意义上讲不仅没有实质上的突破,而且预报水平也很低。之前针对汶川地震,曾有人质疑过地震部门的预测水平,实际上公认中国的地震预测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但我们还在探索之中。李四光先生是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生前为地震预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对他充满了敬意。因此,出现打着他的旗号来传播谣言的情况,我们地震研究人员更有责任将真相传递给大众。
福建大陆地区尚不具备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
丁学仁先生说,尽管福建历史上和现今都有地震发生,但通过分析全省区域地震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特征,结合地震构造判定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空间范围,划定地震潜在震源区,分析判断地震的强度和频次,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省地震局研究人员得到的看法是,福建大陆地区尚不具备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
而从分析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确定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函数提供依据和有关参数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目前构造活动的状况也表明,现今也没有发现可能形成震前某种规则的图像或是显示中等强度地震明显集中的部位,或是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地点。
不要听信谣言,市民可以安心工作
丁学仁先生认为,对地震传言的分辨,是对我们民众心理、思想素质、科学素养的考验。他说:“作为地震战线的老兵,我目睹了30多年来福建为防震减灾工作所做的努力,在省、市各级领导重视下,我们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积累资料,进行地震监测,地震预测,进行台网数字化改造。近期,一些不负责的媒体或个人通过网络散发传言,引起了群众的恐慌,对此,我们感到重任在肩。实际上,汶川大地震后我省各级地震局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派出现场工作队奔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也切实加强对我省的地震监测,24小时不间断实时分析资料,我们的尽心工作希望能获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关于地震的预测,只能听从权威部门的发布,不要轻信谣言。我们的研究表明,福建大陆地区尚不具备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大家可以安心生活和工作。”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学专家陈友铃:正值繁殖期幼蟾喜欢成群结队
蟾蜍成群出现并非地震前兆
近期,国内一些地区出现蟾蜍成群过街的现象,于是有传言称“蟾蜍成群结队出现,是地震的先兆”,一些人听信此类传言,把它们当作是预测地震的标准。
对此,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家陈友铃明确表示,近期大量小蟾蜍聚集上路的现象,属这个季节蟾蜍由蝌蚪成蛙过程中的正常迁移现象,与地震前兆无关。
黑眶蟾蜍我省常见繁殖期在每年4—8月
这些小蟾蜍,学名黑眶蟾蜍,俗称癞蛤蟆、蚊蠓婆等,它与青蛙是近亲。黑眶蟾蜍一般在平原地区较多,是福建省常见的两栖动物,也是两栖类中较耐干旱的种类。由于蟾蜍常栖息于居民住宅区附近的园圃、草地、河沿、池边、路旁等旱地上,所以市民经常能看见它们。白天,蟾蜍隐伏在石缝洞穴或草丛中;夜间或雨后的白昼,它们则出现在路边或草地上,四处活动觅食。
黑眶蟾蜍每年11月下旬开始冬眠,翌年二月下旬开始苏醒,冬眠场所多在住宅区附近的泥土中、洞穴里、乱石堆的缝隙或杂物堆底下。在我省,黑眶蟾蜍的繁殖季节很长,从四月到八月都陆续有产卵。
每只雌蟾一次产卵数千枚
幼蟾喜欢成群结队
繁殖期间,雄蟾群聚在静水池、水沟或水田里高声鸣叫求偶。鸣叫声“嘎、嘎、嘎——”,音调高,频率快,常连续20-60声,稍停后又继续鸣叫。雌蟾闻声而至,雄蟾即上前拥抱配对(称为抱对)。一般需要抱对一昼夜才开始产卵。每只雌蟾一年仅产卵一次,产卵量的多少与个体的大小成正比,一般2000-5000枚,最多可达1万枚。
蟾蜍的受精卵经过3-4天,发育到神经胚时,胚胎连同其外周胶膜穿出卵带,但仍然挂在卵带外壁上,形状像长藤结瓜,这时已经有了蝌蚪的雏形。等胚胎发育到心跳期,才会孵化出膜成真正的小蝌蚪。
蝌蚪有群集性,约需要一个月至一个半月才能变态为幼蟾。所以4月份产卵受精孵化成小蝌蚪,到5月份在陆上就可以见到数量较多的幼蟾了。这也是目前我们会看到大量蟾蜍成群出现的真正原因。
省地震局研究员袁定强:我省13次地震谣传有共同点
如何识别地震谣言
据统计,我省自1970年至今,先后共发生较大的地震谣传事件13起,几乎成了地震谣传重灾区。这些地震谣传事件,有的持续时间长、影响面很广、境内外遥相呼应,造成社会混乱,严重干扰正常生活;有的仅在局部地区,影响面小且平息较快,但也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社会秩序。
福建省地震局研究员袁定强指出,尽管我省诸多地震谣传事件在表现形式、波及范围、持续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共同的特点。
谣言往往发生在地震后
每一次大地震发生之后,或台湾等强烈有感地震波掠过我省之后,或受到某些外来因素的影响,我省的一些地方就会出现地震谣传,后经政府管理部门和地震专家的耐心说服,渐渐趋于平息,社会恢复正常,这已成为我省地震谣传的发展模式。
这些“传说”的来源都很相似,如外电、某大专家做了什么预测。发生在1980年7—8月的闽南地震大谣传事件等谣传,就是香港一些报刊刊登莫须有的事情引发的。
1980年7月20日,《明报》第八版刊发题为《勘探石油发现地下是空旷大洞——闽南地区盛传大地震》的文章,第二天的《香港时报》头版刊发法新社电,称“泉州外浅滩勘探石油触及空坑——中共地质学家预测闽南将有八级强震——料震央近厦门八月中发生”,于是海外亲友来信、来电、寄资料,泉州、厦门、漳州等地人心不稳。1987年2月华侨大学地震大谣传事件、1992年6—7月福州地震谣传事件、1995年华侨大学地震谣传事件等都是来源于外电、某大专家。
传言中的震级都很接近。在我省13次谣传事件中,就有12次都是传说要发生大地震、“7级大地震”、“8级大地震”。
传言往往发生在地震之后。在我省13次谣传事件中,就有7次发生在外省及台湾大地震之后,或发生在我省中强地震之后1个月内。
1972年初夏的福建地震谣传事件、1976年7—8月全省大地震谣传事件、1986年4-6月的泉州地震谣传事件、1992年清明前后的泉州惠安一带地震谣传事件、1995年2月华侨大学地震谣传事件和1999年9月福州、莆田地震谣传事件等,都是台湾大地震、我省中强地震发生后出现的。
各次谣传将会发生地震的地域也有相似性。全省13次地震谣传事件发生的地方基本上都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谣言常炮制“专家预报”
我省30多年来发生的地震谣传事件,可作为一面镜子:谣言的发生和传播均建立在人们恐慌心理的基础上,有一定规律性。袁定强研究员也列举指出地震谣言形成的原因。
除了群众防震科普知识宣传普及面还不够广,一些地区大地震后,其他地区的人们也存有恐慌心理,会把异地发生有感地震误认为本地地震,感到“小震闹,大震到”。而有些人就格外关注自然界的异常,为谣传增添离奇神秘的色彩。
此时,还有人迷信某些专家、外国传媒和外电,并将政府、地震部门的正常工作(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地震专家野外作业等),扩展为“地震要来了”的联想。
常言道“谣言止于智者”。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没有哪个科学家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即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做过准确的预报,外电也不可能传播这类信息。
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越是准确的传言,越是不可信。像“李四光教授曾对华北、西南、西北和东南沿海做过大震预报,目前只剩下福建沿海”,这在30多年前就已查明“无此论述”,但至今仍被各地谣言炮制者“引用”,且是版本不一地“按需引用”。
专家提醒,大家听到传言后,要认真地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信息渠道的可靠性;要认真地分析自然界出现反常现象的背景、原因。造成动植物反常、天气反常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不可能将其作为地震灾害发生前异常的惟一原因,事实也证明它们不是一一对应的。
我们大家听到传言后,要从正面渠道,如政府、地震部门了解信息,进行判断,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方能“不受其惑、不为其祸”。
谣言是这样产生的
专家:公众谣言是一种心理暗示
谣言指的是没有确切来源、毫无科学依据、传播迅速的消息。谣言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们情绪的投射,是一种心理暗示。受谣言影响的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及生活秩序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破坏。
谣言的三种类型
根据谣言所流传的情绪,心理学家将谣言分为三种:愿望谣言、恐慌谣言和攻击谣言。
愿望谣言反映着人们某种要求、期望、梦想或欲求。譬如,二战期间,经常会有这样的谣言“圣诞节前结束战争”“两个月内德国就会发生政变”“日本的储油量只能用六个月了”“希特勒死了”等,这些谣言都是典型的愿望谣言,它可能是战争一方故意制造的谣言,用来鼓舞己方的士气,也可能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谣言。
攻击谣言通常是一方故意制造的谣言,目的是打击对方,这在政治斗争中比较常见。譬如,以色列某段时间频频爆出“美国要打击伊朗”的攻击谣言,其目的是引导舆论并给伊朗制造压力。
恐慌谣言反映着人们内心的恐怖情绪。因容易造成某一方的损失,它与攻击谣言有类似的地方。但是,恐慌谣言的来源很难查清,有很多恐慌谣言似乎并非是一些人有意操纵的,而是大众恐慌心理的普遍反应。比如说最近的地震谣言就是非常典型的恐慌谣言,它们的迅速流传,与公众的恐慌心理密切相关。(晚综)
编后语
谣言止于信息公开
笔者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近期关于地震的谣言非常多,不仅是福建,几乎各个省份都有人言之凿凿地指出当地将会发生地震。如果这些预测属实的话,那全国岂不是都乱套了?
“谣言止于智者”。但是,要说相信谣言的人都属“不智”,似乎判断也过于简单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强烈的恐慌情绪是谣言生存的基础。谣言与其说传播的是信息,不如说传播的是情绪。这样的信息是不正确的,但情绪却是真实的。
这次的汶川大地震给国人造成了震撼和恐慌,而地震的强大破坏力与预测的困难,也让人们不安,进而担忧起自身的安全。这些原因导致了地震谣言突然增多。
但是,这次的谣言传播并不像从前一样造成很大的社会恐慌。对于这次的谣言,除小部分人相信之外,很多人是将信将疑,而更多的人则坚信这是谣言并自觉辟谣。
我们看到,权威信息与谣言总有着此消彼长的特点:公众掌握的权威信息越少,谣言越多;公众掌握的权威信息越多,谣言越少。
不间断的新闻报道,实时公布的震情疫情,本次地震中政府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可以说是空前的。政府坦荡无畏的开明态度,灾情信息流通的敏捷发达,让民众对震情疫情变化心中有数,让谣言的影响大大减弱。
对于福建地震、泉州地震的谣言,地震局等相关部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加大地震监测力度,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把监测分析所得的结论如实地公之于众:地震预测确有难度,但福建陆域尚未具备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
战胜谣言,媒体义不容辞。追求轰动效应,为谣言推波助澜的媒体是不负责任的媒体。作为泉州地区的主流媒体,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最新最科学的信息报道出来,让读者放心,让社会安定。
大地震考验中国,考验政府,也考验媒体的责任感。我们相信,谣言止于科学的力量,谣言止于信息的公开与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