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特派记者探访泉州对口援建灾区一线 彭州四镇全景图
2008-06-23 12:50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中央、省委部署灾后重建工作后,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贯彻落实,要求主动对接,进一步摸清我市对口支援的四个镇的情况,科学制定三年援建计划。
本社特派记者抵达四川彭州采访后,初步了解了四个镇的概貌和重建情况,报道中涉及的统计数据截止到6月21日,受灾统计情况仍在不断更新中。接下来记者将继续深入各对口援建镇详细探访有关情况,及时发回报道。
通济镇【晋江市对口援建】
基本情况
通济镇距成都市区50公里,距彭州市区25公里,与汶川直线距离约25公里,全镇面积73.4平方公里,18个行政村,2个社区,246个生产小组,合计总户数10175户,总人口30892人。
产业资源
通济镇拥有煤炭等矿产资源。通济是有名的核桃之乡,盛产黄连、杜仲、厚朴等中药材。
镇域经济
2007年,通济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500万元,同比增长10%;财政总收入396.6万元,同比增长8.4%;地方财政收入155.51万元,增长8%%。
受灾情况
全镇受灾户数达1万多户,受灾人数约3万多人。农作物受灾面积约4000多亩,房屋倒塌数约7万多间,河道损毁约1万多米。
记者印象
第三次来到通济这个重灾镇,记者发现,经过半个多月的清理,沿途的残垣断壁已经不见了。原本要去镇政府,到了镇上被告知该座大楼“已经被推平了”。目前,镇政府已搬进活动板房临时办公。据镇长周启寿介绍,该镇共需要8677套安置房,目前已经在建3600套左右,已入住271套。
重建备忘录
据称,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需要建设一个综合市场,占地20亩,在市场里拟建2000平方米的商铺;二是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花溪村有两个砖厂必须关闭;三是建设政府临时办公用房1200平方米;四是为10个行政村分别建立60平方米的村级办公室。
新兴镇
【石狮市对口援建】
基本情况
新兴镇(又名海窝子),面积31.5平方公里,彭白公路和湔江贯穿全境,镇内地貌山丘坝俱全。新兴镇地处湔江河谷小盆地中心,为古蜀王国开国中心之一。全镇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13个基层党支部,538名党员,驻镇单位10余个,人口208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30人。
产业资源
新兴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煤、耐火材料、石料为主。原有一些小型煤矿,去年被关停后产业转向矸砖生产,即利用煤矿里的矸石和页岩制造砖,已初步形成规模。近年来,鲟鱼养殖也逐渐成为镇里较为有名的产业。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7%,耕地面积3000亩。境内竹林面积达2万多亩。
受灾情况
全镇约5000多户受灾,受灾人数约1万多人,人员受伤149人、死亡人数28人,毁坏房屋约2万多间,破坏房屋约5000多间;目前设置安置点251个,群众都有简易的帐篷居住,全镇民用电已通村。房屋鉴定的村已达100%,全镇已拆除房屋720余间。
新兴镇九年制学校严重受损,原学校房屋经鉴定为危房,各种教育教学设备损坏严重。镇政府办公楼无法使用,严重损坏2000平方米。公立卫生院、村卫生站严重损坏无法使用。广播电视设施现已恢复50%。
记者印象
镇政府大楼已推平,镇区大面积老房屋也都已被拆。在其旧的镇区(海窝子)鹿坪街,彭白公路沿途的大片旧房都已拆除完毕。多个村落的灾民房屋废墟都已铲平,为过渡安置房的建设打造地基。
重建备忘录
据称,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尽快恢复敬老院、学校、医院、政府的正常办公秩序;二是新建政府占地200亩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5138户受灾户的新镇区的重建安置。
葛仙山镇
【惠安县对口援建】
基本情况
葛仙山镇位于彭州市中部,距成都60公里。面积72.4平方公里。全镇12486户,235个村民组。20个村民委员会,两个社区居委会。镇域内山、丘、坝俱全,有12个平坝村,8个丘陵村。其中耕地29091亩,园地7802亩,林地21497亩,草地673亩。
产业资源
神奇的飞来峰,使葛仙山成为龙门山地质公园核心景区之一,加之近年发展起来的熙玉生态农业走廊和鸭子河等流贯葛仙山镇的自然条件,使葛仙山更加钟灵毓秀,灵气四溢。
当地政府原本制定的发展方向是建旅游特色镇,打造“彭州的青城后山”。
镇域经济
2007年镇财政收入898.42万元。
受灾情况
全镇受灾总户数约1万多户,受灾人数约3万多人,符合享受国家补贴的人数约3万多人。因地震死亡11人,受伤468人,失踪1人。房屋受损经专家鉴定为危房并建议拆除的占到全镇总户数的93.8%%,现仅有97户家庭主房屋可以安全入住。
重建备忘录
据称,葛仙山镇是汶川大地震的重灾镇,灾后重建任务繁重,急需安置的受灾群众有37977人,要及时处理的危房达8万余间,需建设的房屋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正在建设活动板房点11处。
丹景山镇
【南安市对口援建】
基本情况
丹景山镇位于彭州西北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门山内,全境东西长约14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略呈长方形。城镇南距彭州市区12公里,距成都市区42公里。全镇面积66平方公里,辖一个中心城镇、一个一般城镇、17个行政村及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人口约6万人,丹景山镇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土壤属湔江冲积土。境内山、丘、坝俱全,有“六山一水三分坝”之说。自然资源丰富,古迹众多,充满传奇。
产业资源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大蒜等,全年盛产水果、药材和茶叶,农业养殖品种较多,有各类畜禽和水产品。
受灾情况
全镇约有1万多户达3万多人在地震中受灾,共死亡19人,先后共有155人因地震受伤。农作物受损100多亩;在产企业各种设备不同程度受到损毁。辖区内的水库、公路、桥梁、寺庙、自然旅游资源等损毁情况特别严重。
记者印象
镇区及公路沿途村落所见,房屋垮塌较少,但出现裂缝、损毁、震成危房的比例仍比较高。
重建备忘录
丹景山镇是成都市重点镇和省级小城镇试点镇。
据称,根据受灾情况和群众的需求,当前过渡安置急需征地735亩,以安置6437户17527人,需要建设活动板房7838套、镇政府临时办公需要200平方米、宝山木业办公需要400平方米。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受灾群众的安置过渡期较长,对帐篷和雨布的需求量较大;二是镇区内有10余根高烟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无法拆除;三是存在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