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岭村:泉州首个全国文明村
2008-07-22 17:06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代中国人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景象,正在我市第一个全国文明村——永春县一都镇美岭村渐渐实现,那里生活富足,那里民风质朴,以和谐繁荣的景象生动地诠释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2005年,美岭村开了先河,被中央文明委评为首届“全国文明村”。在它之后,一批批省级、市级文明村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泉州涌现。
文明村住文明人:
民风质朴夜不闭户
美岭村是一个出门皆山、地无三分平的偏僻小山村,距离永春县城110多公里。记者到达时正值午后,许多村民都在午休。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美岭村虽然身处深山,却处处洋溢着都市气息:宽敞整洁的街道,设施齐全的宾馆,崭新的别墅和楼房,应有尽有的超市,气派的工人俱乐部和老人活动中心,乐育英才的美岭中学、小学……
让记者意外的是,不管是民宅,还是宾馆的房间,几乎都没有关门,房里摆设一览无余。“不怕丢东西吗?”面对记者的质疑,村民们笑着说,开门是互相信任的表现,村里人诚信相处,很少有人丢过东西。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美岭人用质朴的民风诠释着文明村的道德风范,连续15年美岭村没有发生刑事案件,连续5年被评为泉州市计生合格村。
老有所养:脱贫致富不忘老一辈
“我们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到500—600元的养老金,平时就是散步、打牌,生活很滋润哦。”已退休的村民苏连进觉得,住在美岭环境好、方便,比住在大城市更舒适。
不仅老人有保障,遭受天灾人祸的农户也有专款补助;企业员工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村里投入110万元完善了卫生院设施,解决了村民就医难的问题。村党委书记苏新添常常说:“一人富不是真富,只有群众都富了才算数。”在苏新添的带领下,富裕起来的美岭村人始终不忘国家,不忘同胞,在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每位村民都主动掏钱援助灾区,多则数万元,少则几千元,有的不吝把自己数月的工资拿出来捐献。
在村民互帮互助下,美岭村靠“村里贴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对全村进行“拆旧、建新、美容”:大力实施“造福工程”,分期分批把海拔900米以上的丁草山角落的20多户农户搬迁到中心村来;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先后建成300多套标准住房,改善外来员工住宿条件;努力打造花园式新村,先后投入资金400多万元用于村庄绿化美化,并逐步完善村庄的夜景亮化工程。如今,美岭村家家户户都拥有山村特色的别墅式新居,人均居住面积达60平方米以上。
幼有所教:科教兴村培养下一代
从一个连路灯都没有的偏僻山村,到拥有夜景亮化工程的富裕型小康村,美岭村人深知知识的重要,舍得花大钱办教育——村里专门设立教育基金,每年把村财收入的10%投入教育事业,先后投资3亿多元建设全市首家村办中学美岭中学,形成从幼儿园到高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同时高薪聘请全国各地优秀教师任教。
目前,在美岭中学高中部,一条400米的跑道正在建设中,村里的孩子跟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较为完善的教育设施,也吸引了省内其他地区的一些学生前来求学。美岭村村民和企业员工子女可免费入学,凡考上大学的学生,村里每年给予1万元补贴,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都保持在100%%,已有100多人考上了大中专院校。
记者手记
和谐:
古今共同的希冀
走进永春县一都镇美岭村,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和谐、安乐的气息。透过这泉州第一个全国文明村,我们看到儒家眼中的大同理想在新的现实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尝试,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景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国”、我国古代的“大同社会”,到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可以看出,尽管处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和谐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和谐社会不同的内涵,但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从古至今人们都怀着同样的希冀。
古人理想的大同社会与当今要构建的和谐社会都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虽然两者之间有着传统文化上的内在传承关系,但是却有本质的不同。和谐社会决不是以经济上的绝对平均主义来求得和谐,而是要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寻求利益的协调性,改变不科学的社会财富观念,更加合理分配和使用财富。我们的和谐社会是要建立高度的民主与法制的社会,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社会才能安定,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