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消费:泉州步入数字城市第一站
2008-08-21 18:37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海量信息易过剩
可以预见,“市民卡”的发展给泉州人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将无处不在:出门逛街不用带多少现金,大小商户皆可刷这张卡;水费、电费、电话费无需排队,交费终端在各个社区随处可见;手持一张ic卡,就可以乘公交车、打出租车,而不必再为乘车没有一两元的零钱而尴尬……然而信息化初期,便利也会遇到难题。
在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居民不了解信息化工具,原本快速的通道也排起了长队。像在一些社区,有了便民信息服务终端,不少人选择自助服务,就是为了躲避排队。可平时接触不多,碰到一台全能机器,前面的人要琢磨半天,背后又排起了长队,信息化还是解决不了排队难题。
信息化让社会生活速度加快,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极大的信息容量,而信息过剩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冗余信息和过时信息干扰人们对有用信息的正确分辨与选择,使他们在进入信息环境时无所适从,不知道或找不到有用的信息;过分依赖信息资源或缺乏使用信息的能力,会引起人们心理、情感、行为方面的障碍,如信息神经不安症、信息消化不良症、信息过敏症、信息紧张症等。
在信息社会里,因使用者对信息化接触度不高,信息环境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来讲,市民是否具备相当的信息素养和掌握足够的信息技能,已经是关系到这个城市或地区能否顺利实施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居民的信息素质,则是抵御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数字鸿沟需弥合
要提高公众的信息化素质,首先就是要使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使用信息化设施成为可能,这是提高公众信息化素质的前提条件,也是弥合数字鸿沟的需求。
信息化在城市进行,它的建设也向村镇延伸,从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城市大市场的对接,但由于经济和基础设施的限制,城乡之间必然存在着数字鸿沟。当城市社区居民在使用市民卡或信息服务亭时,乡镇的居民的信息化程度,可能还停留在从电视上了解农业信息,无法达到生活上的信息便捷。
泉州民营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认可也并非一帆风顺。过去,与其他地区和行业热火朝天的信息化相比,泉州民营企业对信息化的态度非常冷静,甚至有些淡漠。某家著名的财务软件泉州分公司,曾经一年的销售额不超过一千万元。
对于相同的信息资源,不同的个体也将产生不同的使用效果。与一个高学历的人对于城市信息化的接受程度相比,一个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接受和使用信息化工具的速度可能会慢些。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信息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达到快速化,从而产生信息使用堵塞。
信息技术的嵌入,对人们的生活观是一种冲击,这是社会生活步入信息化的必要震荡。面对新的生活空间,当生活观开始向信息文明演进的时候,信息化社会也在形成自己的“游戏规则”。
学会“游戏规则”
居民信息活动的有序化,实质上就是信息生活新制度的生成和创立过程,是信息行为习惯、信息伦理以及信息法规制度的确立过程。没有这些社会要素,人们的信息活动将出现“无序”现象。
提高市民信息素质,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最直接的就是提高居民信息化的操作技能,能够有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创造和传播信息。进行信息需求定位,引导市民如何在信息海洋里正确地定位“在哪儿”、“往哪儿去”、“怎样去”,指导人们如何辨别、选择和使用海量信息;尤其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宣传和教育,使市民习惯于利用网络、社区服务终端,方便而又迅速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节省宝贵时间,不再局限于查找纸版资料,如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各种软、硬件设备,熟悉网络信息的接收技术,掌握一定的信息发送技术和制作技术,掌握防范计算机病毒等等。
随着政府服务信息和居民个人信息进入社区信息化系统,相当多的市民并不了解信息犯罪的含义和界限,可能会不自觉地闯入信息技术某些禁区,产生“越位”或“错位”的情况。因而,对市民进行信息法制教育尤为必要,这是信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