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泉州要闻 » 2008:泉州市区交通巨变之年

2008:泉州市区交通巨变之年

2008-10-09 04:47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导读

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即将在泉州举行。届时,将会有约1700辆车通过市区的主干道,前往农运会主会场的人将达到3万多人。

一个现实问题摆在泉州面前:在道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农运会期间交通的顺畅?挖掘现有道路资源的潜能成了我市的努力方向。今年以来,一个个不起眼的待转区,加大了车辆的通行率;一座座并不长的天桥,结束了所在路段人车混行的历史;一条条沥青路,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全新升级的路面;一段段道路环成环,打造了泉州市区首条快速通道……

虽然2008年尚未结束,但她已注定成为市区交通变化最显著的年头之一。而这一项项具体举措的推出,累积成老百姓看得见的、享受得到的出行便利。我们相信,这样的举措还将不断推出,这样的变化还将继续。□本期执行:黄小玲

内环路:有效截留过境车辆

设置环路是大城市缓解交通压力的方法之一,它能有效截留进入市区的车量,且环越大,流通的速度越快。这几年,泉州不断加快环路的建设步伐,其中第一条城市快速通道——内环路的通车,成功完成了路网革命。

走访:

40分钟走完全程

地点:少林路—省道307线—江滨北路—坪山路—东湖街—少林路

昨日上午,记者驱车从少林路出发,把内环路20.5公里完整地走了一圈,遇到14个红绿灯,历时40分钟,整体感觉比较畅通,但部分交叉路口仍有拥堵现象。

改造后的少林路是记者此行路况最好的一段路。2.42公里的路段从原来双向四车道拓宽改造为双向六车道,再加上设置隔离护栏后,红灯少,车开到60公里的时速都没有问题。进入省道307线、江滨北路、坪山路,尽管多数路段中线部分已封闭,最大限度减少了行人横穿和车辆左转,但由于车道数量相对较少、车流量相对较大,车速有所减缓。驶上泉州首座高架桥坪山路高架桥后,记者再次感受到高速行驶的快感。

记者发现,整条内环路上,东湖街(少林路—刺桐北路)、少林路、坪山路高架桥和沿线交叉路口实施渠化改造,通行速度明显比以前快。

内环路是泉州的第一条环路,环起的主要是中心市区,目前泉州还在规划建设环路高速公路,环起的将是大泉州。

点评:过境车辆不必穿越市区

环路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的最著名例子是瑞典的哥德堡,该城每个区都被外围环路包围,机动车严格限制进入,只能由环路绕行。由此,城市中心区的机动车交通量下降了70%,过境交通由以前的50%下降到几乎为零。

泉州的内环路通车后,过境车辆不必穿越市区,而是通过环路上的射线通向四面八方,更便捷、更迅速地过境,缓解了市区特别是泉州大桥北侧的交通压力。如高架桥使泉州市区南北向过境交通和内环线上的不以高架桥沿线为起讫点的市内交通,能快速通过坪山路;高架桥的刺桐大桥北端立交,则可解决经坪山路、刺桐大桥的过境交通。

卡口系统:遇“黑车”可自动报警

信息化监管是改善市区交通的重要一环。目前,交警部门正全面加快路口灯控、监控系统、电子警察建设。其中,市区8个出入城路口设置了智能卡口视频监控系统(简称“卡口系统”)。

走访:样子虽普通威力大得很

地点:洛阳大桥

对于多数市民来说,卡口系统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词,目前洛阳大桥已有设置。记者看到,路面的上空横着两根杆子,其中一根顶着4个白色的方形摄像头,比普通摄像头块头更大。业内人士说,别看它们和普通摄像头大同小异,实际上威力大得很,只要车子入它“法眼”,一切信息都已了然。比如记者经过大桥时,车辆就被拍照、记录,并及时与交警指挥中心的系统联网进行查证。

据了解,中心市区8套出入城智能卡口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将在本月10日全部完成,分别位于中心市区出入城的道路上:后渚大桥1套、洛阳大桥1套、洛马公路2套、南安杏铺村路段1套、国道324线城东段1套、省道308线四黄路段1套、晋江紫帽镇路段1套。

点评:更好地保证一方平安

8套卡口系统都装在中心市区主要出入城通道上,正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交通秩序。卡口系统功能非常多样化,最重要的就是打击犯罪。此外,如果有人车辆丢失,报警信息录入交警指挥中心,一旦丢失车辆经过“卡口”,与指挥中心联网的卡口系统就会报警,由指挥中心调附近警力及时追查。同时,卡口系统还能用于交通安全管理,对所有经过的车辆进行拍照、记录、测速、识别车牌等,只要车辆未年检或属于违法大户,系统都会将信息及时传回,协助交警值勤。

人行天桥:

“净化”路面秩序

如何让人行天桥物尽其用?随着市区几座天桥的陆续投入使用,同时路面设立隔离护栏,过马路走人行天桥成了不少市民的选择,而这也改变了路面人车混行的状况。

走访:行人走“天上”汽车走路面

地点:温陵路与津淮街交叉路口

以往,从津淮街往涂门街走,记者最怕的就是过温陵路与津淮街交叉路口。这个路口路况复杂,车流量大,行人又多,人车混行十分严重。现在,这一路口则是分工明确:行人走天桥,汽车走路面。而在整条温陵路上,一共有4座人行天桥,每座都物尽其用,路面行车秩序井然。

我市近期还有许多设想,如在温陵路—宝洲街口与温陵路—市城雕环岛处,结合周边环境、地形等,设置人行地道;在泉秀街泉秀花园、泉秀街客运中心站设置两座人行天桥;在津淮街九中出入口处结合公交站点设置人行天桥;在丰泽街云谷小区路口处设置人行天桥;在丰泽商城广场形成地下商场和行人过道。

点评:“借地”打造立体交通

人行天桥投入使用后,有关部门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市民、非机动车上人行天桥,确保人、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交通通行速度明显提高。

从更高站位来看,在道路路面资源紧张的今天,要舒展城市空间,只能向上、向下发展。已经建好的人行天桥或是规划中的人行地道,要么向天空要地,要么向地下要地,“穿过”目前我们所没有利用到的地方,其实就是在为泉州打造立体交通。希望今后规划建设人行天桥时,更充分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要,让行人和非机动车上下桥方便。

拓宽改造:

消除“卡脖子”路

今年,市里确定了要改造的几条市政道路。目前,丰泽新村南大门支路已通车,丰田路基本完工,兰台路正在进行路基处理,丰盛假日城堡东侧支路在着手施工招投标。虽然改造仍在继续,但已完工的几条路让市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顺畅和方便。

走访:10分钟路程变30秒

地点:丰泽新村南大门支路

丰泽新村南大门支路拓宽改造已经通行一个多月。日前,记者在下班高峰期,从后坂街沿着支路开车到东涂街,全长约180米,花了不到30秒。而在改造前,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路段,开车需要花上10分钟甚至更多。

原来,改造前该路段路面只有6米宽,占道现象非常严重,乱停车、乱摆摊随处可见,仅有一半的路面供行人和车辆通行,一到上下班高峰期,交通堵塞成了家常便饭。而规划后的道路,设计宽度16米,其中车行道宽度9米,两侧人行道各3.5米,设计车速每小时20公里,有效地解决了交通拥堵状态,“卡脖子”现象自然也就消失了。

去年,相关部门对中心市区道路进行摸底,泉州共有106条路面临拓宽改造和维修。今年,我市确定了48条需翻修、改造的中心市区市政道路,目前各条道路的施工正在分期分批进行中。此次需要翻修、改造的机动车道路面约17160平方米,非机动车道路面1860平方米,人行道路面7220平方米。翻修后,市区市政道路的状况将得到彻底的改观。

点评:打通“卡脖子”顺畅通行

打通和拓宽问题路,形成市区新的交通支线,有利于分散车流,缓解交通压力。

铺沥青:以最快速度更新换代

不久前,泉州一口气将13条水泥道路都铺上7厘米厚的沥青。市民普遍称赞说,沥青路路面好走,噪音很小。

走访:

行车更稳噪音更小

地点:丰泽街、九一街、打锡街

9月份,不少市民惊喜地发现,几乎在一夜之间,市区几条路竟然都变了样,颜色从水泥路的灰白变成了沥青路的黑色,小车开上去,十分平稳,感觉路面很“绵”,与车轮咬得很紧,发出来的噪音明显小多了。尤其是丰泽街—九一街—打锡街一线,全都铺上沥青路面,一路开过去,行车十分舒服。

此次市区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改造工程,共改造13条(段)街路,包括刺桐路东侧(丰泽街至东湖街)、刺桐路西侧(泉秀街至宝洲街)、丰泽街(温陵路至田安路、刺桐路至坪山路)、田安路(东湖街至湖心街)、打锡街、九一街、百源路、义全街、新华北路、泉秀街城雕环岛、堤后路(临漳水闸至新门街)、丁荣路、泉州大桥东侧接线,改造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

点评:7个小时为10年老路换新装

改造的13条(段)街路,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当时施工工艺较为落后,又经过10多年的使用,大部分水泥路面出现表面剥落、板块开裂等受损问题,改造势在必行。目前,沥青铺设工艺已较为成熟,且环保、耐热、耐寒、防滑。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水泥路20多天的维修期,7小时左右就可通车的沥青路面,既能减少维修造成的交通拥堵,又能为泉州筹办农运会赢得宝贵时间,且日后维修也很方便。

待转区:通行潜能提升8%%—20%%

左弯待转区的出现,是泉州交通管理“精耕细作”的一大创新,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据了解,市区刺桐路的6个路口即将全面推行这一新鲜事物。

走访:不少司机不敢进入待转区

地点:刺桐路—湖心街交叉路口

从刺桐路往湖心街左拐是记者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今年8月份下旬,记者发现,此处交叉路口左转时“闯红灯”的司机突然多了起来。仔细一看,发现地上已经用白色虚线划出了两个并排的左弯待转区,红绿灯上也增设了“直行灯亮时左转车辆前行至待行区”的左转标志。记者这才明白,原来“闯红灯”竟然是名正言顺的,只不过车必须停在虚线内的待转区二次等候,等左转绿灯亮起来后,才能够左转。

左弯待转区在泉州还属于新鲜事物,至今仍有不少司机因不熟悉规则而不敢进入待转区,因此每天都有待转区无车等候的现象出现。

据了解,在对提高主干道交叉路口通行能力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泉州初步拟定了刺桐路—宝洲街交叉路口、刺桐路—泉秀街交叉路口、刺桐路—津淮街交叉路口、刺桐路—丰泽街交叉路口、刺桐路—湖心街交叉路口、刺桐路—东湖街交叉路口左弯待转区设置方案。经过刺桐路—丰泽街交叉路口的可行性论证后,其他5个路口也纷纷在红绿灯处设置了提示标志,一旦虚线画齐就全部“上岗”。

点评:

一个信号灯可多通过20辆车

左弯待转区的设置,最大限度减少了交叉路口因左转弯造成的时间延误和通行能力的下降。简单计算,刺桐路—湖心街交叉路口有5个左弯待转区,一个待转区可蓄待转汽车4辆,一个信号灯周期就可多通过20辆车,1个小时以20灯次计算,就可增加400辆机动车的通行能力,12小时累计可多通行4800辆机动车。经过市交警部门一个多月的试行及实际应用测算,采用左弯待转区后,该路口通行能力提高了8%%—20%,有效减少车辆在路口的滞留时间。这对车流量越来越大的刺桐路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市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研制一个倒计时联动系统,为待转区提供相应的提示信号,使进入待转区与左转一气呵成。

此外,一些市民还提出,国内部分大城市已经出现了直行待驶区、动态导向车道、行人待走区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产物。这些都能有效地对交通进行疏导和管理,希望更多更好的交通管理措施能在泉州推行。

内环路缓解了市区的交通压力(林劲峰摄)

卡口系统功能多样,最重要的是打击犯罪。(小阳小玲摄)

左弯待转区提高了路口通行能力(小阳小玲摄)

人行天桥物尽其用,有效改善人车混行的状况。(小阳小玲摄)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