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农村体育设施日趋完善
2008-11-01 19:54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泉州市农村体育设施日趋完善
沿海乡镇行政村农民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山区乡镇1平方米以上,体育场馆建设平均增长速度超过0.7%%,体育场馆利用率达87%%以上,全市农村体育人口达35%%左右……在这些数字背后,是泉州农村体育设施经费投入的“三个一点”。
要将“亿万农民健身工程”落到实处,就要把运动场所建在农民身边,把运动器材带到农民身边。多年来,泉州各界一直在为不断完善农村体育设施的目标而努力着。
自力更生:农民集资“一点”
上田村村民李生白出资6000元组织象棋赛,湖头镇20多位冬泳爱好者自发筹资5万元改善冬泳设施,官桥镇农民集资2万元举办村际篮球赛……在泉州的农业人口大县安溪,村民出资建场地、打比赛的情形比比皆是。
“以前只有一个篮球场,人多的时候场地只能轮流着用。现在可好了,村里又建了个新球场,这边实在没场地,可以跑到另一个球场,方便多了!”刚打完球、满头大汗的郭五春对记者说。虽然人口不到2000人,村财并不宽松,但小郭所在的洛江区杏宅村,还是把村民体育设施的建设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
富裕起来的泉州农民就是这样重视体育健身的——他们在家里设健身房;经济壮大的乡村集体就是这样重视体育设施的——他们在村里建篮球场。
“建一个篮球场需2万元,1副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约0.8万元”,无论是对于个人腰包还是村财支出而言,这一笔笔经济账都不是小数目,但泉州农民已更多地学会了算大账:“身体健康才能奔小康”,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
政府扶持:财政拨款“一点”
炉中村,地处南安市乐峰镇,虽是个偏僻的小山村,但却和很多沿海农村一样,早在6年前就拥有了一个高水准的水泥灯光球场。“早上是老年人的气排球时间,下午是年轻人的篮球天地,晚上则成了孩子们的溜冰乐园。”村民们高兴地说,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灯光球场,竟让错时锻炼成了村民之间的一种默契、一种时尚。
偏远山村能拥有高水准的水泥灯光球场,完全得益于政府的财政补贴。“未来3—5年的时间,我市将有可能实现‘村村有篮球场’的梦想,每个农民朋友都可以在自家附近强身健体。”泉州市体育局局长王珊珊憧憬着未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决定,让她心中有了更大的计划。
事实上,“村村有篮球场”早已在晋江、石狮成为现实,其中大部分是灯光球场,在这两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健身工程有了全新的内容。“目前全市已经有80%%的行政村设置了健身路径,有望在今年年底实现全面覆盖。”晋江市文体局局长黄延艺告诉记者,随着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该市的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正迎来一个新高潮。
连续多年,泉州市都把农民健身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外,还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目前,全市1000多个行政村中大约有600个已达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要求,预计2010年将有8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农民体育健身点。
工业反哺:企业捐款“一点”
来自泉州市农民体协的最新数字显示,目前全市已建有农村体育场馆2493个,室内活动室277个,游泳池31个,其中符合规范标准的场地就有697个。如此规模的农村体育设施,在全国其他地级市都是罕见的,泉州农民究竟凭借什么力量,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建起?很显然,单靠农民的自力更生、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都离不开华侨和民营企业家的鼎力支持。”永春县文体局一位副局长告诉记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仅是在永春,在整个大泉州,已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都积极行动起来,为农民建设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路径等体育设施。
只要看一看惠安县新建的农民文化体育中心就知道了。这个从规模上看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都排得上号的农民文体中心,离不开福建达利集团公司董事长许世辉的慷慨解囊。和很多捐助人不同,许董事长不仅一次性捐出1000万元,还将企业准备扩大生产的8亩地也捐了出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该县东桥、崇武、东岭、百崎等乡镇先后落成的农民文体中心背后,都有企业家捐款的身影。
现在,随着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泉州500多万农民健身强体的兴致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村体育运动一派火热景象,各种体育赛事常年举行,每个乡村都焕发出健康、活跃、文明的气息,呈现出邻里和睦相处的和谐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