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借农运之势绘发展蓝图
2008-11-03 17:04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第六届全国农运会闭幕式文艺表演精彩纷呈
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闭幕式现场欢声雷动
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启示录
快乐、喜庆的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落下了帷幕。昨晚,一台洋溢着浓浓闽南风、亲亲农家情的大型文艺晚会为这场9亿农民的体育盛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泉州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泉州发展,前途无量”、“祝愿海西建设取得更大飞跃”……闭幕式上,各省代表团均对此次农运会的举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泉州的发展更是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赞不绝口。在过去的7天里,泉州敞开海洋般的胸怀笑迎四面八方的宾朋好友,留下了海西名城与农运盛会的一次精彩对话。
如今,本届农运会脚步渐渐远去,更深的思索随之而来:农运会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她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多大的改变?她又将给我们“大产业、大港口、大城市”的发展蓝图添上多少启示?关于这场对话的解读更显得意味深长了。
一个样板:快乐农运助力新农村腾飞
农运会上,笑得最灿烂的非农民莫属。
“这是我们狂欢的节日。”福建省代表团运动员、来自泉州永春县上洋村的村民苏君玉兴奋的表情,是参加此次盛会的9亿农民兄弟姐妹的真实写照。当然,让苏君玉更为激动的是,和她并肩奋战的泉州农民体育健儿均以不俗的战绩完美展现了泉州民间体育的实力。篮球、舞狮、健身秧歌、象棋、钓鱼……在这些优势项目上,泉州健儿发挥了一贯水准,为福建代表团摘金夺银立下汗马功劳。而泉州农村“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热烈氛围,更是赢得了体育界人士的普遍好评。有媒体报道称,本届农运会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农民体育的“泉州样板”。
这个“样板”体现着体育事业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新农村建设从物质上夯实了民间体育的基础,而体育带来的快乐则始终在充实着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文化空间。改革开放30年来,泉州的农民不仅在经济上赶上了城市居民的脚步,而且在精神上也日趋踏上了城市化的休闲便道。
“来参加农运会,更重要的是享受比赛带给我们的快乐。”四川省代表团摔跤队教练员吉克海界在谈到率队参赛的目标时这样对记者说。是的,农运会的举办,农民是最直接、最富裕的快乐丰收者。在盛会结束之后,他们将把这种快乐带到各自的生活中去。在田间地头,在房前屋后,尽情参加体育休闲文化活动,使农运的快乐感染着家人和乡亲。
体育带来的快乐,潜移默化地让广大农村旧貌换了新颜。“有健康才会有小康”的观念已深深扎根在我市广大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既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又使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相对落后问题亦得到逐步解决;“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健康体育活动树立了村民们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形成了互相学习、消除矛盾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后,举国上下新农村建设热潮涌动。现在,农运会在泉州的成功举办,又为我们的新农村事业推波助澜。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不久之后,泉州新时代的“乡下人”将和“城里人”一样,在奔赴小康的快速跑道上并肩前行。
一次提升:文明之风哺育现代都市成长
“筹办农运会让泉州城市建设有了奋斗目标。”农运会期间,市委书记徐钢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经过几年的建设,泉州的城域框架扩大了,泉州也正由一个沿江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泉州史志,将不吝笔墨记载本届农运会对泉州城市建设的巨大功劳。
从2004年接过全国农运会会旗以来,泉州市上下一条心,开始着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市民素质三方面工程。从2005年至今,我市大力实施“迎农运”城建项目,完成了海峡体育中心、泉州大桥南立交桥、朋山岭第二隧道、泉州晋江大桥、泉州市区内环路等经典工程。市民开始体验到单行车道、人行天桥、公交专用通道等带来的交通便利、沥青路面铺就酣畅淋漓的行路快感以及夜景照明工程开启的视觉享受。市区70多条街巷路面改造、农村开展“家园清洁行动”,以“活力泉州迎农运,道德新风伴我行”和“迎农运、讲文明、讲礼仪”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实践,都让泉州城“脱胎换骨”、让泉州人表里一新。
“每个人都是城市最好的名片。”农运会期间,万余名赛场内外的志愿者火红的身影,整日忙碌穿梭于赛场和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用自己的行动和微笑诠释着志愿泉州的光彩。农运会之后,它将成为每一位泉州市民的文明追求,为良好的城市硬件设施配套一份非凡的精神魅力。
从看得见的工程项目,到贴着心的微笑服务,再到无形的文明气息的渲染……这种一出家门就能随处感受到的和谐之风,是农运会留给我们的又一笔宝贵财富,有力地加速了我市朝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奋进的脚步。这场盛会之后,全市各级、各部门将更加自觉地把创建文明城市摆上重要议程,形成全市上下共建文明城市的格局,在“文明农运风”的继续吹鼓下,把泉州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优美舒适、群众生活宽裕的现代文明城市。
一种力量:泉州精神谱写“三大”乐章
本届农运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农民体育盛会,而泉州却是历届农运会举办地规模最小的城市。这个有趣的对比使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泉州“四两拨千斤”,使这次经典盛会以近乎完美的姿态成功谢幕?
答案其实不证自明。
这种力量来自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来自于全市上下协同合作、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从筹办到举办的每一个过程,都留下了各级领导、各相关部门和广大百姓的辛劳印迹。为了“把本届农运会办成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海西特点的亿万农民的体育盛会”,四年来,数以百计的分析讨论会、成千上万群众的广泛发动和参与,终于使“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的承诺成功兑现,受到了全国各地来宾的广泛赞誉。
这种力量的另一个来源是泉州“爱拼敢赢”、先行先试的勇气。开幕式主会场———海峡体育中心的筹建采用了先进的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由泉州四家民营企业为主投资组成投资公司,负责场馆的建设管理及农运会后场馆30年的运营开发。这种创历届农运会先河的办会方式,在赛事期间也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好评。
这种力量还源自一支特别能干事、办大事的精锐队伍。四年来,由泉州各级、各部门的有关党员干部组成的农运会筹办委员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下,从场馆建设、赛事组织、新闻宣传,到接待工作、安保后勤,再到开、闭幕式的大型文艺表演,每一个环节和流程,都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农运会的成功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赞誉,都在向我们证明,在大的战役面前,这支队伍能够经受考验并且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眼下,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海西应先行,泉州走前列”的号角已经吹响。农运会之后,泉州新一轮发展的大幕即将拉开,“大产业、大港口、大城市”的发展思路开始付诸实践。泉州因发展而与农运结缘,更应该借农运之势快步迈向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目标。农运会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火热激情、城市文明的大幅度提升;农运会是一场考试,检阅着泉州的精神面貌、整体素质和队伍水平;农运会更是一份可贵的无形资产,让我们汲取无穷的动力,为“大产业、大港口、大城市”的建设浇铸更坚固、更宏伟的版图。
泉州与农运会的这场对话将继续回响在侨乡大地,令我们回味,催我们奋进。
让我们珍藏农运会留给泉州的财富和启示,写好写活发展的“大”文章,在新的征途上弹奏出时代最强音,谱写更加动人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