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十大民生新闻
2008-12-31 16:02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三农]
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
[事件]
今年,我市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基本完成了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全年提级改造建制村公路128公里;完成200个千万农民饮水工程;完工480座山围塘除险加固任务;1844家农家店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成果得到巩固;5.2万名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6万名农村劳动力得到转移;5411口农村户用沼气池遍及各乡镇;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已然实现;全市有18个乡镇、160个村被列为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为民办实事整治村镇;20个经济欠发达村受到帮扶;在“造福工程”中,全市搬迁安置的8608人将在新居中欢度春节。 [延伸]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我市“三农”工作的一大亮点。今年,我市增加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和6家、农业“三品”认证38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名优农产品在五湖四海崭露头角。泉州成为台湾农业外移、岛内鲜活农产品供应的基地和两岸经贸政策先行的试验区,进一步打响了泉台农产品品牌,实现泉台农业互惠互利,合作双赢。[教育]
实施“两免一补”
[事件] 今年春季以来,我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交学杂费,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免交课本费,只交作业本费和住宿费;城市中小学的学生只交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住宿费。从2008年元旦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所有的寄宿生,每个学生每天都可以享受最低1元的生活补助费,全年补助金额300元。“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让那些为孩子学费而发愁的家长终于舒展了紧锁的眉头。[延伸] 今年,全市落实“两免一补”经费达到2.99亿元,更投入近1亿元改造中小学校危房7.77万平方米、改造扩建新建校舍10.05万平方米。15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配套建设得到扶持,还有843万元资金投入到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重点专业的建设上。资助农民工、外来工尤其是地震灾区在泉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的款项也已在新学年开学之前全部发放到位。[助困]
抗震救灾扶助本地弱势群体
[事件] 今年,全市累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款、物4.19亿元;市边防支队等在第一时间组织官兵奔赴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市直卫生系统组织多支医疗队、防疫队、卫生监督队赶往灾区救死扶伤;40名四川地震灾区伤员在我市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照。截至10月底,我市援助1100名灾区劳动者来泉就业。泉州人还以饱满的热忱,倾情投入灾区重建工作,一座座援建工程在泉州对口支援的彭州拔地而起。[延伸] 在援助灾区的同时,我市不忘加大对本地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医疗、住房等难题。提高城乡低保户低保标准、补助水平,扩大低保保障面;改进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五保老人安居房、计生“两女户”安居工程、困难残疾人安居房的建设及550套廉租房的建设(收购)圆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梦”,974户受灾重建户重建工作也将在春节前全部完成。[社保]
实现全民医保
[事件] 今年,我市被确定为我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试点城市,让老年人、中小学生(含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的学生)、少年儿童以及其他城镇非从业人员等都享有医保,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达到67万人。同时,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继续扩大,目前,全市有农业人口的9个县(市、区)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495.17万人参加了新农合。 [延伸] 公立医院“看病难、住院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市第一医院新院急诊部建成投入使用,泉州医疗中心一期传染病院完工,市人民医院新院续建工程完成建设。20个重点乡镇卫生院和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套建设完成。此外,我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加,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消费]
“限塑令”改变购物习惯
[事件]“你需要购买塑料袋吗?”自2008年6月1日起,许多市民在超市结账时都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6月1日起,各地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对于“塑料袋不再免费”,泉州的大多数消费者表示理解和支持,不少具有环保意识的市民还主动选择了自备环保购物袋。 [延伸] 从自备环保购物袋、自备餐筷、手机废旧电池回收到公交代步、“拼车”出行,泉州市民的环保意识正逐步增强。虽然我们暂时还无法彻底告别塑料及其衍生产品,也无法迅速改变多年形成的有碍环保的生活习惯,但市民的自觉行动已经让人们看到了泉州打造环保之城的前景和决心。[出行]
推进交通大整治
[事件] 不久,泉三高速公路泉州至永春段即将投入运营。而于7月9日试运行的泉州大桥桥南立交桥也一扫昔日进出泉州南大门的拥堵之苦。泉州中心市区路网也在不断完善:内环路工程正式实现全线试通车;13条主干道加铺沥青混凝土改造完成;106条市政道路修整完毕;田安路南拓、南俊路北拓工程完工。2008年,成为市区交通变化最显著的年头之一。 [延伸] 在为市民提供出行便利的这幕剧上,道路如是舞台,车辆则是主角。第二公交公司的成立打破了我市公交独家经营的格局,使公交线路覆盖更多的范围。《泉州市出租汽车管理暂行规定》及其配套文件的出台,使市区出租车迎来一个“改旧换新”的时代,实实在在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住房]
建设保障性住房
[事件] 目前,我市在建和拟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共有27个。至年底,全市已完成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供应住房3279套。4月中旬,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全面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廉租住房补贴对象覆盖面扩大,补贴对象从今年10月1日起扩大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延伸] 在新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同时,危房改造也进入了有关部门的视线。今年我市不断加强抗震救灾体系建设,开展全市学校、医疗机构、建筑物抗震安全评估,改造危旧房约93万平方米。此外,市城乡规划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古城危改调研报告》,将成为市政府研究决策的重要依据。[人居]
近海水域污染整治
[事件] 谈到近年来泉州沿海一带蛏苗养殖业的“回暖”,就不能不提泉州近海水域污染整治所取得的成效。今年,全市共投入近海水域整治资金10.2亿元,完成项目77个,率先在全省实现污水处理城市联盟,所有县(市、区)均建成一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中心市区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3%和99%。环境监测数据表明,近海水域水环境状况呈现近年来最好水平。上半年经省环保局考核,泉州市成为全省实现“双减排”的两个设区市之一。 [延伸] 垃圾作为城市新陈代谢的产物,给城市环境带来不小压力,与此同时,用电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之一,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出现恰有“一箭双雕”之效。日前,我省第一个垃圾焚烧热电联供项目在石狮将军山正式投产。经过垃圾综合处理厂的再造,垃圾“变废为宝”,用于发电的水蒸气余热还可以给附近企业供热。[城建]
三大片区雏形初显
[事件] 2008年7月19日,沐浴在霏霏细雨中的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落成剪彩。海峡体育中心建筑内容包括“一场一馆”和全民健身广场及商务中心,不仅为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开、闭幕式提供了主场馆,还能满足今后在泉州举办各种国际单项赛事和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比赛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要求。随着大坪山隧道、安吉路的建成通车和海峡体育中心落户城东,这个新兴区域在泉州城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延伸] 泉州市区城市建设在空间格局上已呈现出明显的“环泉州湾”和连绵发展态势。根据规划,城东、东海、桥南三大片区定位分明,东海组团以宝秀、海星两个安置小区及其他项目的兴建,吹响了片区建设的号角;桥南片区凭借桥南立交桥、市民广场等全力打造城市次中心。泉州晋江大桥贯通晋江东西两岸,加强中心城区与晋江、石狮、惠安、泉港之间的联系。温陵路、九一街等经过立面改造,面貌焕然一新。丰泽街、刺桐路等处的夜景照明工程,重现了刺桐古城700多年前“光明之城”的盛景。[对台]
泉州居民首次组团赴台游
[事件] 9月30日,大陆居民经金马澎赴台旅游泉州首发团于石井对台客运码头出发,乘“泉金轮”前往金门,再转乘飞机飞往祖国宝岛台湾,展开为期9天的旅游行程。此次首发团是两岸“三点一线”新航道开通后循此航道的首发旅游团组,标志着闽台旅游双向互动的又一新突破。从此以后,13个省市的5亿多居民可经由“三点一线”这一海上新航道赴台旅游。12月15日,两艘泉州货轮直航台湾本岛,标志着泉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的梦想成真。[延伸]“三通”实现后,包括挂号函件、包裹、特快专递等在内的邮件直邮,传递时限缩短,快递资费有所降低,市民将享受到两岸直邮带来的便利。两岸直航后,从福州、厦门直飞台湾仅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省下的可观的燃油费有望令赴台机票降价。此外,泉州人赴台旅游的成本降低,途径简捷,出游计划的选择空间扩大。更多新鲜的农产品将通过厦门、泉州等口岸进入大陆市场,渐渐走入普通市民的餐桌,海峡两岸从过去的“咫尺天涯,重重阻隔”,变成了“天涯咫尺,处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