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名城合力谱奏“精细”乐章
2009-03-02 21:47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第六届全国农运会(以下简称“六农会”)的成功举办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给我们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六农会”已成功闭幕几个月,仍有不少全国大型赛事筹委会人员来泉考察。事后,他们由衷发出这样的感慨。
“六农会”于去年10月26日—11月1日在海西名城泉州举行,作为东道主的侨乡人民完美地诠释了协同协作精神,“精细管理、统筹兼顾”,合力将“六农会”办成了全国的盛事。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3000名运动员参与角逐,参与15个大项目、180多个小项目的比赛,决出金牌总数290枚。本届农运会成为农运史上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比赛项目最多的农民体育盛会,共接待1万多名海内外嘉宾,开幕式到场总人数达5万余人,参会规模也创造了我省大型赛事的纪录。
齐心协力办好全国盛事
“本届农运会办得非常圆满,开得十分成功,各项组织和实施工作都比较顺利,充分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农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泉州乃至福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崭新形象。”在落幕之际,“六农会”组委会名誉主席、中国农民体育协会主席陈耀邦对此次盛会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评价。
本届农运会的规模、参赛范围和比赛项目等创下了农运会发展史上多个第一,不仅成为展示我国亿万农民风采的精彩舞台,更是一场增进友谊、敦睦亲情的和谐盛会;不仅增进了社会各界对农民体育事业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让关心“三农”、支持农业的和谐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来自台湾省的运动员参加田径等项目比赛,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及香港和澳门组团莅会观摩,进一步增进了海峡两岸亲情和交流合作。
“绿色农运、金色梦想”。本届农运会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举办的农民体育盛会,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举办的第一届农民体育盛会,也是在建设海西的新实践中举办的农民体育盛会。这些“与众不同”,让本届盛会备受瞩目,令人期待。
??? “把农运会办成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海西特点的亿万农民的体育盛会”,这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期望,更是对泉州的鞭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运会筹办工作,回良玉不仅于2008年7月11日专门听取了农运会的筹办工作汇报,还亲自来泉参加农运会开幕式,并宣布开幕。国家有关部委对农运会筹备工作也高度关注。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运会筹办工作作为全省大事来抓,先后召开16次办公会和专题会。省委书记卢展工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听取筹办工作汇报,研究确定重大事项,指示要求我市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努力办好农运会,充分展示福建及泉州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省长黄小晶率省直有关部门领导,莅泉检查农运会主场馆、主接待基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农运会举办期间重要事项。
“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办好农运会”,这是泉州对全国农民兄弟的庄严承诺。市委书记徐钢上任后,对农运会筹办工作抓得很紧,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和专题会议研究冲刺阶段筹办工作,在倒计时30天誓师动员大会上又将农运会筹办工作升级为全市中心工作。市长朱明亲自挂帅农运会市筹委会主任,全面抓好各项筹办工作。历届领导班子也始终把农运会筹备工作作为“国家大事、全省大局、我市大任”,全力做好各项筹办工作,力求以最好的形象展示福建和泉州的新风貌。此次盛会的举办,也得到了全市人民和海内外乡亲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纷纷慷慨解囊,为农运会捐赠赞助款物超两亿元。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成功地将“六农会”办成了全国盛事,为八闽人民争光,为全国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贴心服务赢得八方赞誉
“向福建人民致敬”、“感谢福建,感谢泉州”、“泉州我爱你”……在开、闭幕式上,全国各代表团打出一幅幅令人感动的标语。农运会泉州市筹委会一位领导说,在现场看到这些传递温情的字眼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得到全国农民兄弟的肯定,付出再多辛劳也值了。
我市从细节入手全力做好接待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力求温馨体贴”的原则,从报到、接送、住宿、宴请、就餐及代表参加活动等各个环节、各个岗位都指定专人负责,选派“服务大使”,由对应省籍的志愿者全程陪同提供“家乡式”服务。同时,还开通志愿服务热线,为与会嘉宾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此次盛会的成功举办和贴心周到的服务得到了全国各代表团高度的赞誉。在农运会闭幕之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团联名发来一封感谢信,真诚感谢承办“六农会”的省市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参与筹办工作的全体人员。与此同时,“六农会”台湾省代表团团长王世铭专门发来感谢信,感谢福建、泉州人民在农运会期间热情周到的服务,并祝愿海西建设日新月异。王世铭在感谢信中说,“在这些美好的日子里,台湾省代表团有幸来到泉州这个充满魅力的海峡西岸名城,与全国9亿农民的优秀体育健儿代表一起,挥洒激情,铸就梦想,我们深感光荣和骄傲。”
在“六农会”举办期间,组委会各个机构、各个接待处也接到了许多来自各代表团、参会参赛代表、海内外观摩团、新闻媒体等来宾近千封(面)的感谢信和锦旗。
“泉州感动了全国,全国都感谢泉州。”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六农会”泉州市筹委会总策划刘清早深有感慨地说,“我虽然祖籍不是泉州,我已经把自己当作泉州人,泉州是一个可以办大事的地方,泉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此次盛会的成功举办,为全国大型体育赛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体育赛事运作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河南省南阳市市长朱广平在接过下届农运会会旗后表示,对泉州市成功举办此届盛会十分钦佩,泉州宝贵的经验将为南阳市提供有益的借鉴。此次盛会的宝贵经验还吸引了山东省政府承办的第11届全运会筹委会、合肥市政府承办的第4届全国体育大会筹委会、贵阳市政府承办的第9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筹委会来泉考察。他们都对泉州市筹委会的管理水平、运作能力赞不绝口,发自肺腑地说:“福建省政府承办、泉州市政府举办的‘六农会’,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给我们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农运会的成功充分体现了科学的管理水平。”
在活动筹办过程和盛会举办期间,我省和我市两级筹委会通过精心策划和科学运作,精心组织了许多海西特色的农运主题活动,吸引了海内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盛会结束后,中宣部高度评价本届农运会的宣传报道工作,指出参加本届农运会记者人数、报道规模、发稿总量和宣传效应为历届最好。本届盛会期间海内外共有178家新闻单位的1200多名记者参会报道,成为福建省历次活动报道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重大新闻宣传战役。
通过媒体的集中报道,宣传了福建,展现了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的巨大成就。全面提升了福建、泉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全国农民体育盛会的平台、媒体的传播,使海内外企业家更加坚定了投资的信心。
八年筹办凝聚四种精神
通过此次盛会的举办,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广大市民在参与农运、奉献农运的过程中拓宽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素质,进一步增强了建设家园的自豪感、责任感,广大企业家满怀激情迎农运,积极参与,争作奉献,为农运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农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泉州人民高度负责、团结进取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步调一致、协同协作的集体精神。”市委书记徐钢在2008年12月1日我市召开的“六农会”总结大会上说,“泉州举办本届农运会,值!”
本届农运会从申办到举办,历时8年。几年来,泉州全市上下、海内海外、社会各界关心关注、支持参与筹办农运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总结农运会筹办工作,呈现“八个好”:场馆建设好,规模大、水平质量高;赛事组织好,严密规范、有条不紊;接待服务好,热情周到、各方评价高;安全保卫好,多管齐下、周密细致;后勤工作好,落实到位、保障有力;舆论宣传好,站位高、氛围浓;开闭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好,场面壮观、特色突出;城乡环境整治好,持续推进、面貌一新,各项工作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八年艰辛筹办,七天农运盛会,泉州投入了认真、努力和奉献,收获了合力、信心和提升。通过举办农运会,泉州不仅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得到了鲜花、奖牌、赞誉,更收获了一笔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特别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令人难忘的“六农会”已经成功落幕,充满希望的美好明天召唤全市人民继续前行。广大侨乡人民正以农运会成功举办为新的起点,进一步解放思想、鼓足干劲、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扎实推进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努力为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把农运会办成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海西特点的亿万农民的体育盛会”,这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期望,更是对泉州的鞭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运会筹办工作,回良玉不仅于2008年7月11日专门听取了农运会的筹办工作汇报,还亲自来泉参加农运会开幕式,并宣布开幕。国家有关部委对农运会筹备工作也高度关注。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运会筹办工作作为全省大事来抓,先后召开16次办公会和专题会。省委书记卢展工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听取筹办工作汇报,研究确定重大事项,指示要求我市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努力办好农运会,充分展示福建及泉州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省长黄小晶率省直有关部门领导,莅泉检查农运会主场馆、主接待基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农运会举办期间重要事项。
“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办好农运会”,这是泉州对全国农民兄弟的庄严承诺。市委书记徐钢上任后,对农运会筹办工作抓得很紧,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和专题会议研究冲刺阶段筹办工作,在倒计时30天誓师动员大会上又将农运会筹办工作升级为全市中心工作。市长朱明亲自挂帅农运会市筹委会主任,全面抓好各项筹办工作。历届领导班子也始终把农运会筹备工作作为“国家大事、全省大局、我市大任”,全力做好各项筹办工作,力求以最好的形象展示福建和泉州的新风貌。此次盛会的举办,也得到了全市人民和海内外乡亲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纷纷慷慨解囊,为农运会捐赠赞助款物超两亿元。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成功地将“六农会”办成了全国盛事,为八闽人民争光,为全国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贴心服务赢得八方赞誉
“向福建人民致敬”、“感谢福建,感谢泉州”、“泉州我爱你”……在开、闭幕式上,全国各代表团打出一幅幅令人感动的标语。农运会泉州市筹委会一位领导说,在现场看到这些传递温情的字眼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得到全国农民兄弟的肯定,付出再多辛劳也值了。
我市从细节入手全力做好接待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力求温馨体贴”的原则,从报到、接送、住宿、宴请、就餐及代表参加活动等各个环节、各个岗位都指定专人负责,选派“服务大使”,由对应省籍的志愿者全程陪同提供“家乡式”服务。同时,还开通志愿服务热线,为与会嘉宾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此次盛会的成功举办和贴心周到的服务得到了全国各代表团高度的赞誉。在农运会闭幕之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团联名发来一封感谢信,真诚感谢承办“六农会”的省市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参与筹办工作的全体人员。与此同时,“六农会”台湾省代表团团长王世铭专门发来感谢信,感谢福建、泉州人民在农运会期间热情周到的服务,并祝愿海西建设日新月异。王世铭在感谢信中说,“在这些美好的日子里,台湾省代表团有幸来到泉州这个充满魅力的海峡西岸名城,与全国9亿农民的优秀体育健儿代表一起,挥洒激情,铸就梦想,我们深感光荣和骄傲。”
在“六农会”举办期间,组委会各个机构、各个接待处也接到了许多来自各代表团、参会参赛代表、海内外观摩团、新闻媒体等来宾近千封(面)的感谢信和锦旗。
“泉州感动了全国,全国都感谢泉州。”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六农会”泉州市筹委会总策划刘清早深有感慨地说,“我虽然祖籍不是泉州,我已经把自己当作泉州人,泉州是一个可以办大事的地方,泉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此次盛会的成功举办,为全国大型体育赛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体育赛事运作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河南省南阳市市长朱广平在接过下届农运会会旗后表示,对泉州市成功举办此届盛会十分钦佩,泉州宝贵的经验将为南阳市提供有益的借鉴。此次盛会的宝贵经验还吸引了山东省政府承办的第11届全运会筹委会、合肥市政府承办的第4届全国体育大会筹委会、贵阳市政府承办的第9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筹委会来泉考察。他们都对泉州市筹委会的管理水平、运作能力赞不绝口,发自肺腑地说:“福建省政府承办、泉州市政府举办的‘六农会’,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给我们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农运会的成功充分体现了科学的管理水平。”
在活动筹办过程和盛会举办期间,我省和我市两级筹委会通过精心策划和科学运作,精心组织了许多海西特色的农运主题活动,吸引了海内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盛会结束后,中宣部高度评价本届农运会的宣传报道工作,指出参加本届农运会记者人数、报道规模、发稿总量和宣传效应为历届最好。本届盛会期间海内外共有178家新闻单位的1200多名记者参会报道,成为福建省历次活动报道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重大新闻宣传战役。
通过媒体的集中报道,宣传了福建,展现了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的巨大成就。全面提升了福建、泉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全国农民体育盛会的平台、媒体的传播,使海内外企业家更加坚定了投资的信心。
八年筹办凝聚四种精神
通过此次盛会的举办,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广大市民在参与农运、奉献农运的过程中拓宽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素质,进一步增强了建设家园的自豪感、责任感,广大企业家满怀激情迎农运,积极参与,争作奉献,为农运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农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泉州人民高度负责、团结进取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步调一致、协同协作的集体精神。”市委书记徐钢在2008年12月1日我市召开的“六农会”总结大会上说,“泉州举办本届农运会,值!”
本届农运会从申办到举办,历时8年。几年来,泉州全市上下、海内海外、社会各界关心关注、支持参与筹办农运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总结农运会筹办工作,呈现“八个好”:场馆建设好,规模大、水平质量高;赛事组织好,严密规范、有条不紊;接待服务好,热情周到、各方评价高;安全保卫好,多管齐下、周密细致;后勤工作好,落实到位、保障有力;舆论宣传好,站位高、氛围浓;开闭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好,场面壮观、特色突出;城乡环境整治好,持续推进、面貌一新,各项工作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八年艰辛筹办,七天农运盛会,泉州投入了认真、努力和奉献,收获了合力、信心和提升。通过举办农运会,泉州不仅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得到了鲜花、奖牌、赞誉,更收获了一笔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特别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令人难忘的“六农会”已经成功落幕,充满希望的美好明天召唤全市人民继续前行。广大侨乡人民正以农运会成功举办为新的起点,进一步解放思想、鼓足干劲、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扎实推进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努力为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