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4亿元台企落户泉州
2009-04-13 15:52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得硅者得天下
郑智雄,这位只读过小学三年级,皮肤黝黑的大个子,被业内人士封了一个“闽南硅王”的外号。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他的三晶硅品精制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物理法太阳能级硅材料提纯技术,并进入产业化。业内一致认为,高纯度硅材料是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硅材料供应紧张和成本过高是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按照从硅料到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划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产业结构呈现上游小、下游大的金字塔结构。而在利润分配上,则是上游占大头,高纯度硅料价格约占太阳能电池成本的70%以上,因此业内流行“得硅者得天下”的说法。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硅材料提纯技术是西门子法。物理法太阳能级硅材料相比国外技术垄断的西门子法(化学法)硅材料,具有电耗低、建设周期短、“三废”少等明显优势。郑智雄在这个行业继续创造了奇迹:2007年12月成功拉制出我省首根大直径单晶硅棒,一年后25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组装完成,成为我省第一条最为完整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
9日上午,全国政协常委王钦敏用手轻轻地按下按钮,正式启动投资亿元的25兆瓦太阳能电池实验室。郑智雄当场表态,实验室是要打造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希望更多的科研院校加入进来,利用这个平台为福建的光伏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才。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赵玉文在参观25兆瓦太阳能电池实验室后直言:泉州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值得学习,他们做了一些应该由科学家完成的工作。
两岸优势互补
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从2007年起开始规划,以生产光伏电子、led、光电应用等产品为主,分光伏区、光电应用区、电子信息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及台商创业园等五个功能区,计划分三期至2020年完成。目标直指形成“光-电-光”新能源和节能技术有机结合良性循环,并拥有1000兆瓦以上规模的光伏产业链和大规模led及光电应用的产业集群,打造一个千亿产业。经过两年的发展,以三晶硅公司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链已经初步显现。
在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副理事长郑富雄看来,台湾光电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技术、管理经验和成熟市场,与南安的地理优势、广袤经济腹地及硅材料优势两地互补明显,双方签订合作备忘录,有助于两岸光电信息产业更上一层楼。
我国太阳能研究领域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崔容强曾三次来到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9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边基础很好,既有硅材料的优势,又搭好了科研平台。”他认为,整个光伏产业很特殊,依赖性太强,除了受制于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供不应求,还必须靠政府行为的推动。现阶段太阳能发电成本约是煤电的10倍,光靠企业推广不可行,必须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他提出,政府应该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比如建立检测系统,在光伏应用方面有必要做示范项目,帮助企业做好市场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