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童谣60年
2009-04-14 11:35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唐僧骑马咚那个咚,
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
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
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有人说,人的一生,最难忘的是童年,而童年的歌谣是脑海深处最难忘的记忆。让我们一同回眸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泉州童谣,追忆曾童趣盎然的似水年华。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旧社会来对比
“那真是一个沧桑巨变的时代,整个世界都变了,穷人翻身作主、扬眉吐气,新中国新社会气象万千!”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黄炳祥出生于1942年,童年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当他回忆起那段岁月,言语仍充满喜悦与激情。
与新时代相应而生的是那个时期的童谣创作。黄炳祥说:“当时的童谣除了传统题材外,还多了一些新旧社会对比的题材,印象比较深的是一首《旧时众生相》,很多儿童都在传唱。”
《旧时众生相》是以闽南方言创作的生活类歌诀,黄炳祥准备将它收入市文化局和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编辑并将出版的《泉州歌诀(童谣)》一书。
他说,《旧时众生相》歌诀的大意是:过日子如果什么都要讲究体面,不管有钱没钱都很累。有人读书做管账先生,有人到码头当搬运工人喘大气。开店做生意好言好语招呼顾客,有的店家同一支秤买入和卖出用不同秤砣……有钱人特意在钱包上系绥子,穷人终年穿着同样的衣服。春节前卖春联养家糊口,有的人没有钱交保费,连过年都得躲避。
与旧社会相比,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很快使广大农民翻身作主,老百姓的日子也渐渐好起来。今年78岁的退休教师、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傅孙义先生记录了反映20世纪50年代初土地改革后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的歌诀《翻身作田人》:
有田有厝宅,有牛有犁耙。
翻身作田人,有好光景过。
勤作又勤犁,想将模范做。
大跃进时期 童谣创作繁荣一时
傅孙义回忆说:“我的家乡是鲤城区长泰街道锦田社区。新中国成立前,乡亲们生活困苦,物质缺乏,没有电灯,连蜡烛火柴的供应都很困难。夜晚,小孩子们只能在庭院玩耍,学童谣。小时候,我就是这样学会了一两百首童谣,大多是趣味性、游戏性、知识性、季节性的题材。”
他接着说,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欢欣鼓舞,翻身当家作主。党和政府领导人民镇反、土改、抗美援朝和大生产、办夜校,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水平。所以建国初期的十几年时间,相当一部分童谣的创作是反映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和人民学文化、大生产等。
黄炳祥也记得,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一些传统佳节也过得特别有味道,所以新创作的童谣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美好心情反映出来,如一首当时广为流传的孩趣类童谣《好朋友 相牵手》。
傅孙义介绍,1958年大跃进,童谣创作空前繁荣,人民公社大办食堂、掀起大生产运动、大搞卫生、除四害、拾稻穗、节约粮食,都是童谣的好题材。当时,村村都办起了红儿班(幼儿园),孩子们学童谣就更积极更普遍了。但到了十年“文革”期间,“八亿人民八出戏”,包括童谣在内的泉州民歌民谣被当作“封资修”。传唱童谣的人少了,童谣创作也出现了断层现象。
改革开放 普通话儿歌的兴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电视、收音机、录像机等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儿童接触普通话的频率更高,普通话儿歌开始普及。
普通话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对象,以简短的韵语形式描述事物、抒发情感的富有童趣的歌谣,其特点是内容浅显单纯、饶有童趣,形式上简短易唱、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在我国不同地区都有着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民间儿歌,如北京地区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江浙地区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而《小燕子》、《读书郎》、《娃哈哈》、《我们的田野》、《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爱北京天安门》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典儿童歌曲,凭借其优美的旋律和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也在泉州地区广为流传。
饶有意味的是,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剧热”的出现,一些根据剧情改编的童谣也在校园内外流传。出生于“70后”的市民林先生至今仍记得多首源自经典港剧《射雕英雄传》的童谣,其中印象最深的一首是:“东邪西毒欧阳峰,南帝北丐洪七公,傻郭靖,娶黄蓉,美丽的公主是华筝。黄蓉郭靖武艺高,打败了西毒欧阳峰。”
而像本文开篇引用的源自电视剧《西游记》的童谣,流传范围更广、时间也更长,许多“80后”都清晰地记得,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也还在传唱中。
出生于1982年的市民洪小姐告诉记者:“也不知道这些童谣的作者是谁,只是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小朋友们晚上守着电视机,白天就在课间传唱,那段时光真让人怀念!”
普通话儿歌的兴起,并没有影响传统泉州歌诀(童谣)的发展。改革开放初,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组织人马整理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三套集成,傅孙义受命参与南安、晋江、鲤城三地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收集、整理工作。
“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我们帮地方政府对民间歌谣进行了广泛的收集、整理,最后都结集出版。在民间歌谣的七大类中,童谣是重要的一部分。”傅孙义说。
进入新世纪 闽南童谣的复兴
进入新世纪,曾长期关注、收集泉州闽南童谣的傅孙义老人开始了新的童谣创作。
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童谣创作,大多与时代、政治、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而与动物、植物等自然相关的题材偏少,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内容是动物、植物、器物等自然类童谣。
与此同时,泉州传媒学唱闽南童谣的栏目、节目纷纷开辟,各类闽南童谣说唱比赛纷纷开展,学说泉州话、学唱闽南童谣在新世纪伊始便成为一股潮流。
晋江养正中学教师施能婧认为,闽南童谣是老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是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儿歌的形式,配合游戏、动作表演等形式,渗透了闽南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适合儿童接受和记忆。“以《天乌乌》为例子,孩子们每当看到天边的乌云密布,就会脱口而出:‘天乌乌,要落雨,海龙王,要娶某。’至于海龙王是不是要‘娶某’,我们不得而知,却知道是要下大雨了,孩童从中就学会看云识天气。”
2007年6月9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童谣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是闽南乡土文化的重点保护和建设项目。
据悉,由泉州市文化局和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选编《闽南文化图典系列———泉州歌诀(童谣)》,将于今年6月份前与读者正式见面。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龚勤勤介绍,该书共收录了《兄弟姐妹》、《细汉囡仔》等包括金门童谣在内的170多首传统的闽南方言童谣和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新童谣,是泉州市文化系统和泉州、金门两地幼儿园共同参与选编的图文并茂的童谣选集。
在收录过程中,专家们也发现了一些流传多年的闽南童谣存在的谬误,经多方求证后一一予以修正。
黄炳祥介绍,如游戏类《拍铁哥》唱到:“拍铁哥,引铜锣……荔枝树尾红,呼狗咬丈人。丈人阿唊好,阿兄娶阿嫂。阿嫂水吻吻,大家脖?铩!笨墒牵?热缓艄芬д扇耍?扇擞衷趸崴的愫茫柯呒?煌ā:罄矗?颐羌妇?笾ぁ⒈冉希?⑾帧昂艄芬А庇κ恰盎ス城搿钡囊粑螅?谑墙?庖涣餍邪姹镜拿?蟾牧斯?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