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卫生院破解“看病难”
2006-12-31 14:58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新近出台的年中国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列举的10个最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中,“看病难、看病贵”首当其冲。
医疗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2001年以来,加强、扶持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都列入每年的泉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五年来,我市扶持、加强了63所乡镇卫生院进行标准化建设,有效地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2007年,市委、市政府再次把扶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将提升12所中心卫生院服务功能,加强1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
“调整医疗卫生资源重心到基层”、“给下基层的医疗技术人才优惠政策”……今年市“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再次将目光聚集到了全市139所卫生院的发展问题上。□本报记者廖培煌庄建平陈淑华
热议篇
代表委员认为,农村卫生院建设———资金投入与人才培训最为迫切
如何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保障农民的就医条件?今年市“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纷纷就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市政协委员庄建良表示,应改善基层卫生院的硬件设施,“筑巢引凤”,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市政协委员周维佳介绍,他曾就此专题进行过调研,发现晋江市有一个村庄虽然有7个卫生所,但只有3个有资质,并且一些卫生所的行医人员并没有执业证。“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是不可能的。政府应该健全乡镇卫生服务体系,将其纳入政府管理目标,加大对卫生院(所)标准化建设的投入。”
市人大代表陈益认为,各级政府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年增加卫生投入,保证增长幅度不低于周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农工党泉州市委提交的提案中也对此问题进行呼吁。
■关键词:调整卫生资源配置
“基层卫生院承担着重大公共医疗事件的预控、应急处理,还应在诸多方面给予倾斜,比如调整人员以保证应急机制有效运作。”市人大代表柯幼妹这样认为。
市人大代表陈益建议,应健全城乡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提供适宜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对我市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调整,逐步建立“小病在社区(村)、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村)”的格局,进一步明确政府承担基本医疗服务的责任,健全医疗服务网络等。应按服务范围需要,合理规划配置基层医疗网点,按社区或村的人口配置卫生站、所,建设以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机构,由政府保证其正常运作,并规划收费标准。
农工党泉州市委会也建议,构建完善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全市的卫生站(所)能覆盖到村和社区。村、社区卫生所归属镇、街道卫生院管理,人员由乡镇卫生院调配,收支统一到镇卫生院。
■关键词:培训基层医生业务
市人大代表陈益认为,要全方位开展基层医生的素质培训,既要组织有一定基础的基层医生到大医院或卫生院校进修,也要组织大医院的医生下到基层,对基层卫生所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建立双向培训机制。
市政协委员周维佳建议,可以试着实行由政府向基层医生发放奖金,以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社会效益作为考核标准进行核算。另外,上级医院派到基层的医生在该年度应由基层医院考核,从诊疗人数、开展手术、开办讲座、传帮效果的质和量来考评其是否合格,合格者才有资格晋升。
市政协委员庄建良说,2005年我市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到市一级医院进修活动,今年又举办了4期,“这些人员通过实践锻炼、学习进修,业务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因此,应让更多的基层医务人员走出来。
■关键词:鼓励人才下到基层
“要吸引人才到基层工作,就必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市政协委员庄建良认为,政府应对到基层工作的医务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在工资待遇、继续教育、评定职称、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和倾斜。
市人大代表柯尾妹也建议,应出台配套政策,在工资、补贴、晋升等方面有所优惠和激励,以吸引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安心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行动篇
扶持卫生院建设
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解决基层“看病难”问题,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从2001年开始,连续7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中都包括10多个乡镇卫生院配套建设的加强、扶持和提升。
“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几百万群众的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卫生局负责人说。
2001—2005年,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4408万元,其中卫生专项经费1050万元,加强了41所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医疗设备建设。2006年,市委、市政府将提升12所中心卫生院服务功能和加强1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列为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该实事项目已全面完成。其中,投资1557万元,超计划投资357万元,对洛江区马甲镇等12所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进行改造和建设,新建和改建业务用房22000平方米,配置床头呼叫系统、中心供氧系统、电子胃镜、牙科治疗仪、高频拍片机、x光机、血球检测仪、监护仪、电脑等仪器设备32台,派出49名卫技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成人学历教育。投资755万元,超计划投资155万元,对晋江市西滨镇等10所乡镇卫生院业务进行用房改造、修缮共计9669平方米,配置监护仪、手术室设备等仪器设备23台,派出12名卫技人员参加进修培训,增强各卫生院服务功能。这些都有效促进了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建设。
但因种种现实因素,我市近70%的乡镇卫生院存在缺医少药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卫生技术人员缺乏;二是医疗设备欠债多。
2007年,市委、市政府再次把扶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将提升12所中心卫生院服务功能,加强1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据悉,接下来我市将重点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将每年市财政拨出的卫生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二是将零散的资金集中起来,重点投入一些辐射功能强的,服务功能强的卫生院,每年扶持10多个卫生院,让部分卫生院先“富”起来;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四是加强业务用房、医疗设备建设,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连线篇
设备老化人才紧缺
乡镇卫生院遭遇“贫血”难题为了解我市基层卫生院的生存状况,记者走访了泉港区和洛江区的部分卫生院。调查中,记者了解到,我市一些基层卫生院不同程度存在着人才和资金难题。
泉港峰尾卫生院:硬件落后成困扰难题
穿过一段几百米长的狭长小巷,一座老旧的两层楼石头房子出现在眼前。要不是门口的“峰尾镇卫生院”几个大字,记者还以为是普通民宅。
院长陈惠阳说,这座房子建于上世纪60年代,现在一楼的个别墙壁已出现裂缝,二楼屋顶多处漏水。此外,一些医疗设备也已经老化。硬件设备落后已成为困扰卫生院的大难题。
对于记者提出的为何不维修或更换时,陈惠阳向记者列了一笔账:该院共有31名干部职工,这些职工全年需支付40万多元的基本工资,而每年政府差额拨款为13万元,每年医疗业务经营收入仅为7.2万元。“钱本来就紧了,哪有闲钱再去维修房子、更换设备?”
洛江双阳卫生院:人才紧缺是最大压力
“缺人才!”这是洛江区双阳卫生院院长曾华南在采访中一直强调的话。
曾华南介绍,人才紧缺是该院的最大压力,天天值班成为该院工作人员的“家常便饭”,不少医护人员还身兼数职。“三年来,卫生院没有再补充过一名卫技人员。编制17人的卫生院,却要面对全镇1.4万常住人口加上四五万的外来流动人口,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2005年双阳改镇为街道,纳入城区建设。按照规划,双阳卫生院将从农村卫生所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层次较低的卫技队伍是该院转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曾华南说,目前该院17名在职人员中,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3人,占76.5%,初级工2人占11.8%,学历层次较低。即便如此,该院的学历教育率及本科教育率仍位居全区前列。据了解,目前洛江区有5个乡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医疗服务所,具有高级职称的不超过5个人,中级职称的也仅有20多人。
[2006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