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西泉州大有可为
2009-05-20 05:45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昨日,在市政协召开的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座谈会上,来自企业界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负责人就如何用好用活政策,寻求差异化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市制造业、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优化台商生活环境等方面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意见。
装备制造业
把合作拓展到设计研发领域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是海西的战略定位之一,这将为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巨大活力。
台盟泉州市委员会副主委苏耿聪认为,作为大陆三个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之一,我市制造业应进一步承接台湾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多吸引台资高科技企业,与之实现深度对接。将合作拓展到设计研发领域,把两岸制造业合作提升到更高层次。
民进泉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陈忠文建议,我市应制定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成套水平,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由技术模仿、技术跟踪向技术创新、技术集成转变。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培育品牌,真正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制造业大企业、大集团。
农业
建立泉台农业合作先行试验平台
在泉州市华丰果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少槐看来,台湾在农业生产合作、农产品营销模式、农业技术研发等方面达到先进水平。他建议尽快建立泉台农业合作先行试验平台,对投资规模、产业产品结构、经验技术合作等进行科学规划。由有关部门牵头,建立高效的泉台农业合作信息平台,全面系统了解台湾农业的发展现状、产业分布特点等信息。此外,建议搭建泉台农业技术交流平台,促使泉台农业技术交流常态化。
福建闽台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世哲认为,当前应当推进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他建议从石井港现有码头中调整出一个作为对台专用码头,使其成为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他认为,两岸“大三通”之后,台湾的优质农产品需要一个销售、中转平台,建议将闽台农产品市场提升作为闽南区域性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吸纳大陆各地和台湾的农产品。
服务业
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
“当前我们应当整合资源,在产业、财税和信贷等政策上予以支持,培育区域物流中心,重点扶持5至10个大商业企业集团,使其尽快走上本土化、区域化、国际化进程。”陈忠文建议,我市着重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运用信息技术,以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调整我市高校资源及人才培养导向,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
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泉州市委员会主委王祖耀也提出,当前要注重对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和高端人才的引进,调整用人机制,为企业发展扫清人才障碍,服务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
旅游业
建立资源统一协调管理机构
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泉州市委员会主委陈立德认为,泉州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他建议改变目前我市旅游景点无统一机构协调管理的局面,建立良好的整合机制,对旅游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并进行强势推介。
泉州名流路桥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庆元建议,借助“小三通”优势,把我市规划成“海峡旅游”线路中的精品景区集合地和游客停留中转的理想接待地,借“海峡旅游”品牌吸引两岸旅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市科技局副局长刘艺华则建议我市做好闽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发挥优势,打造品牌,如创作介绍闽台“五缘”关系的系列戏剧等。
服务台胞
试验繁体文字初级教育
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泉州市委员会主委陈铭福认为,当前我市应当借海西建设东风,积极拓展泉台人文资源交流空间,增进两地乡亲的情感。
对此,陈庆元建议我市先行试验面向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适用文字的初级教育。
他说,许多在我市投资兴业的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担心,其子孙从小在大陆学习,今后不能适应境外繁体文字环境。随着海西建设加快发展,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下一代在大陆接受初级教育的适应性问题将更加突出。他建议我市从台湾等地引进初级教育师资,选用繁体汉字教材,试行“汉语、闽南语、英语”“三语”及简繁体中文“双字”教学的初级教育,为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子女在我市就学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