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直面“成长的烦恼”
2009-05-26 17:23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二十多年前已经是“闽南金三角”中的一员,泉州依靠活跃的民营经济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民营企业强势崛起的同时,吸引了大批台资企业。时至今日,与当年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内主要城市相比,身处海峡西岸经济区前沿的泉州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两岸区域合作前沿平台需要怎样的特色桥梁、如何使泉州制造业基地由“传统”走向“先进”,在东出西进的通道中应提供哪些综合服务?当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拉开大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被各个城市列入议事日程时,泉州人一直在思考着这些问题。
昨日,由市委统战部、泉州晚报社和市工商联联合主办,中国工商银行泉州市分行协办的“海西论剑·聚焦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启动仪式在泉州晚报社举行。来自泉州纺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轻工、物流等行业和各高校的20多名嘉宾纷纷为建设海西经济和泉州产业振兴“出招”。
“‘海西’并不是泉州特有的优势,它应该被理解为区域内的共享资源”,一开始,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曾路教授就抛出这样的观点:未来泉州不仅要靠综合竞争优势在区域内取胜,而且需要利用特色优势脱颖而出。产业振兴规划也好、海西建设若干意见也罢,“泉州要利用这些政策做什么、怎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些都是决策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现在,对泉州在海西经济区,甚至全国范围内都要有一个准确定位。”
有了明确定位之后,与会嘉宾认为,政府、企业的行动力和执行度,是产业振兴规划在泉州能否“开花结果”的关键。
为什么十年前深圳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魄力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免费的厂房并免税三年,为什么宁波敢为投资300万—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提供5年项目贷款,在芙莱茵公司总经理姚俊峰和正鑫机械董事长吕纯正等人看来,这些都是政府需要考察的现象;“国家发展10万吨竹纤维产业规模”、鼓励研发新能源技术等,则被宏远集团副总裁陈苍松、南威集团董事长吴志雄认为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期间,泉州企业必须抓住的机遇。
“海西论剑”自然少不了台商的身影。关于泉台产业对接遇到的问题,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特别助理李蔚文提出了更为实在的问题。目前,不少台商希望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进行对接,“我们带来30多个博士和不少技术,可是找不到本地企业合作,转了一圈之后只好再回去”。存在对接的空间,通过什么方式有效合作,是两岸企业家迫切希望沟通的内容。
在全国乃至欧美各国拿着“放大镜”聚焦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时候,宁波人看到泉州传统产业链有继续拉长的空间、无锡人认为这里的生产型企业有着与创意产业对接的优势、欧盟科研机构在泉州寻找合作机会……然而泉州企业家们冷静地认识到,在泉州,我们还缺少更多国家级研发机构,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缺乏可持续竞争力,很多企业的物流成本还在20%以上等等。
20多位专家和企业家为海西建设和泉州产业振兴建言献策,仅仅是“海西论剑”的“起手式”,正如市工商联副主席林平原所说:“融入海西经济区,实现泉州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振兴,明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者按>>
双手互搏,这是一种精妙的武学。一手要抓好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先行先试,一手要抓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跟踪落地,这是另外意义上的双手互搏。
泉州能否练就这一套难度系数极高的武学?套用一下金庸小说中“南帝北丐东邪西毒中神通”的说法,泉州就有了“东出西进南承北接中‘台风’”的新故事。纵然参加“海西论剑·聚焦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座谈会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不是武学宗师,也不是江湖明星,但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本领,只需“聚沙成塔”就可成就一篇武学的新“经书”。
编后语:
“区域经济政策+产业经济政策=?”“加快海西建设意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国家一道道宏观政策,最终必然会化成地方经济前行的一股股动力,如何将两种政策巧妙地“融会贯通”,如何将这种政策叠加的效应最大限度地放大,这是当前泉州人试图率先破解的两道题。
于是,有了这场“海西论剑·聚焦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座谈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碰撞来自于不同的理解,来自于不同的观点,但只要这种碰撞能带来火花,哪怕是一闪而过的火花,有心的人还是可以从中捕捉到泉州“经脉”的新动向、新路线,这就是本次座谈会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