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惟一圆形土楼亟待保护
2009-07-10 21:48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泉州也有圆型土楼!近日,市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安溪县龙涓乡宝都村意外发现了一座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建筑风格独特的圆形土楼——辉斗楼。据考古人员称,龙涓乡玳堤村还有一座面积更大的圆型土楼,不过已于三年前坍塌荒废了,宝都村这座土楼极有可能是泉州现存的惟一一座圆型土楼了,亟待保护。
外墙是土里面是木
宝都村位于安溪县正南方向,与漳州华安县相距只有十几公里。辉斗楼傍山而建,坐北朝南,呈圆形。大门正上方一块青石上刻着“辉斗楼”三字,旁边的落款是:道光甲申年建。
墙基用石头砌成,高约2米,上面则用夯土筑成,楼顶是瓦片,四周均有瞭望孔,这与方型土楼一致。大门用防火材料——桐木制成,厚约10厘米。门楣设有水槽,可从上面浇水灭火。另外还有两个枪眼。墙体1.5米宽,门洞使用的材料是花岗岩,异常坚固。土楼直径约33米,约800平方米,共42个房间。
“这座土楼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一共有两层半。”据土楼第九代后裔杨国煌介绍,外墙是用土夯成,楼内全是木材,在二楼半圆形处又加了一层,就变了前面是两层,后面是三层。
该楼还有一个与其他土楼不同的地方,就是厨房建在两侧,共两个,楼内没水井,楼后有一条水沟,水渠通过暗沟流进水沟,就可以随意取水。
曾经护民躲匪
杨国煌的父亲杨三春老人已80岁高龄。数十年来,土楼后裔陆续迁出,但他和75岁的妻子王树兰仍住在土楼内。
在三楼中堂,一块清代牌匾上写着,同学弟进士郑兼才曾担任过闽清、安溪、台湾等县教谕。“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安溪县文管办副主任黄炯然说,同学是进士,可见建楼者也是一位读书人。
据杨国煌说,土楼建于1824年,建楼者是他的先祖杨士■,整整18年才建成。
“土楼曾保护过全村400多人免受土匪洗劫。”杨国煌告诉记者,民国初年,一支土匪来到宝都村抢劫,全村400多名村民躲进土楼。土匪攻打了数天也打不下,发射的土炮炮弹也只打断了一头牛的后腿。土匪无奈,只好撤离。
相关链接
无人管理修缮——
全市最大圆形土楼已坍塌
距辉斗土楼五公里远的龙涓乡玳堤村的圆形土楼联芳楼,是全市最大圆形土楼,比辉斗楼还大,只可惜因多年无人居住,缺乏管理修缮,如今已坍塌。
联芳楼建于1916年,一共有72间房子。建楼者李致涯生于咸丰元年(1851年),父母早逝,和哥哥李致熊相依为命。13岁时,李致涯随同一位姓杨的番客到印尼发展。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李致涯在南洋发家致富。后来,李致涯衣锦还乡,回到玳堤村。为了证明自己出人头地,李氏兄弟决定盖村里最大的土楼。花费数十担白银、动用全村老小之力,三年后,名为联芳楼的大土楼终于建成。
不料树大招风,联芳楼引起了当地一名叫林烈的土匪头子的嫉妒,林烈率众前来威胁敲诈。一番斗智斗勇之后,李氏兄弟击退强敌,化险为夷。但是经过这番折腾之后,李氏兄弟元气大伤,疲惫不堪。几经波折,李氏兄弟离开家乡,家族中人去楼空,土楼再没人居住。
“五年前我来做文物普查时,还好好的,但现在已经塌了。”看着千疮百孔的联芳楼,黄炯然摇头叹息。他认为,土楼常年没人居住,缺乏“保养”是其倒塌的最主要原因。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这个问题多加关注。
泉州土楼比例为何“方圆失调”?
记者了解到,泉州本地土楼总共有300多座,分布在各个县市。但是跟龙岩永定,漳州南靖、华安等地的清一色圆形土楼相比,泉州的土楼基本上为方形,目前所知道的圆形土楼也只有安溪龙涓乡的两座而已,可谓是方圆比例严重失调。
对此,黄炯然的看法是,方形土楼的建造需要更多的石材,而闽南一带地区石材多。方形土楼更适合闽南人的生活习惯,符合本地的建筑风格。客家的圆形土楼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也是经过多年的演变才慢慢“变圆”。
黄炯然认为,安溪龙涓靠近漳州华安县,两地相距不过10多公里。 “龙涓两座圆形土楼是受到了华安方面的影响。”据当地居民介绍,这两座土楼都是请了华安的工匠设计建造的,是“华安技术”和当地建筑风格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