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泉州文脉力保古城“非遗”
2009-08-12 19:07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改革开放初期,各项事业方兴未艾,泉州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日益引起各界关注,“泉州学”研究渐渐兴起。早已离休在家的王今生,也开始为这些文化遗产忙碌起来。
1983年,省委批准成立了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王今生担任董事长和法人代表。在王今生旗下,汇集了当时泉州的许多文化界、史学界精英。在他们的努力下,泉州南音研究会、泉州方言研究会、泉州南少林研究会等文化团体先后成立。《泉州历史文化中心通讯》、《泉南文化》、《泉州方言》等刊物以及泉州历史文化丛书也纷纷面世,关于泉州历史文化的介绍和研究成果可谓“遍地开花”。
这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王今生对南音的保护和传承所花费的心血。由于出身于弦管家庭,父亲是唱“过支曲”的领军人物,王今生深知保护和传承南音的意义。任泉州市市长不久,王今生便向省文化局(现文化厅)局长陈虹当面提出创办南音乐团的请求,此事得到陈虹完全赞成。“泉州民间乐团”很快成立了,泉州南音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83年5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赵沨因公出差来泉州,当时他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音协委托主持编一部世界新音乐史《在人类生活中的音乐》。早年在新加坡时期,赵沨便与王今生有工作上往来。此次一见面,王今生便向他力荐泉州南音,经过一番考察,赵沨感慨道:“南音是活的中国古代音乐。亚洲音乐史如果缺了泉州南音这一节,就不是完整的音乐史。”
1984年元宵节,泉州市举行第三届南音大会唱,王今生邀请赵沨和一大批专家学者来泉参加活动,在期间举行的南音学术座谈会上,赵沨提议要成立“中国南音学会”,得到积极的响应。1985年6月4日,中国南音学会在泉州成立,赵沨被推选为会长,王今生等人被推选为副会长。
除了南音,古城泉州的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今生都抱有极深的感情,倾尽全力来保护。新中国成立前,泉州的许多木偶剧团都是草台班子,很多世代相传的木偶戏传统剧目脚本“落笼簿”在新中国成立后便四散流落于民间。王今生在市长任内,组织人手深入民间,四处搜集这些珍贵的脚本。他说:“木偶戏是泉州才有的,要懂得爱惜。”可惜的是,这些千辛万苦搜集而来的大量“落笼簿”,在“文革”期间被当作“四旧”,毁于一炬。
“为历史名刹为珍稀文物功业垂成推泰斗,有云水襟怀有松柏节气典型顿失载芳名”。老人用自己的一生穿越了近百年中国的苦难,目睹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聚一身正气,虽九死而不悔。
泉州出了个王今生,他为新中国革命而奋战,为古城泉州新建设而奔忙。他是泉州地区最后一名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在他走时,身上覆盖了鲜艳的党旗;他亦是泉州百姓心目中的好市长,在他走时,不少市民自发前往悼祭送行。王今生的一生,诚如省政协原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市首任市长、王今生生前好友许集美的评价:“他在泉州树立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树立了人民政府官员的形象。他的革命经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了追求真理、为了谋求解放而不惜历尽千辛万苦的坚韧品质。他爱国、为民、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他性格耿直,敢说、敢骂、敢笑,是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