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海西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奋发迈向现代化泉州建设新征程
2010-01-13 13:52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2009年政府主要工作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中共泉州市委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坚持“稳住大盘、固本培源、项目带动、奋力发展”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02.12亿元(预计,下同),增长12.5%;财政总收入316.15亿元,增长19.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0.05亿元,增长9.4%,基本实现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继续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七连冠”、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共和国60年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等荣誉。
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大盘回升向好。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和省“三保”政策措施,加强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召开三场千人大会,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取得不俗业绩。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扶持,逐月召开经济分析会、工业生产调度会;建立市、县两级领导挂钩联系亿元以上企业制度,及时出台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上市等54份政策文件,落实配套扶持资金近11亿元;妥善处理企业“两证”办理遗留问题,全市补办土地证372宗、房产证1322宗;深化政银企合作,新增银行贷款524.06亿元,增长32%;全市减免各类税收9亿元,减少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3.88亿元。强化投资拉动,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年”活动,375个重点推进项目完成投资438.18亿元,其中167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8.5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8.69%,福建联合石化一体化等76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76个项目开工建设。140个项目获中央增投资金补助5.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7.19亿元,增长13.5%。强化消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52.4亿元,比增15.3%;商品房销售面积548.19万平方米,比增116.66%;销售“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13.45万件,金额5.9亿元。强化出口拉动,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46.75亿元,实现出口额58亿美元。
积极有效落实惠农政策,“三农”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农业总产值增长2.5%。支农支出18.22亿元,兑付各项补贴资金2.78亿元。新增“福建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3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3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73家。成功举办泉州龙眼(沈阳)推介会、第二届海峡两岸农产品采购订货会。成立台湾农业技术及新品种推广中心。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及江滨路续建等项目稳步推进。全市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6.6亿元,累计创建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798个。筹资5375万元帮扶30个省、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完成“造福工程”搬迁8000人。
积极有效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五大传统产业和五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3%和33.1%,轻重工业比例为61.7∶38.3,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121家,新增上市企业10家,融资52.88亿元。强化自主创新,微波通信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创新基金首个产业集群试点;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满堂红”。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37.96亿元,增长26.9%。“6·18”成功对接项目731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5个县(市)入选“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市)”。泉州台商投资区申报建设取得突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3家,实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比增1.2%。“回归创业工程”引进投资50多亿元。推进节能减排,组织实施20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关闭环保落后企业750家,淘汰水泥落后产能269万吨。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86.02亿元;旅游总收入222.8亿元,增长12.28%。
积极有效推进港口建设,集疏运体系初步形成。港口实现投资9.7亿元,青兰山3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石湖4#泊位投入使用,泉州湾深水航道工程通过验收,肖厝4#泊位基本完工,泉港石化码头、围头湾通海航道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石井码头扩建、秀涂码头新建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恢复韩国和菲律宾集装箱航线,开通台中港货运直航;组建泉州港口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7666.34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25.12万标箱,增长6.1%和3.7%。泉金客运量8.57万人次,增长33.18%。福厦铁路泉州段、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等项目建成通车,泉厦和福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泉州段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泉州晋江机场获准对外开放。
积极有效实施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品位提升。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若干意见》及5份配套文件。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98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和98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范围获省政府原则同意。47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54亿元,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98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57.5%。出台落实支持总部经济发展和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启动东海、城东、江南总部经济聚集区规划建设。深化中心市区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取缔摩托车非法营运载客。
积极有效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29元,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参加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增加27.54万人次,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528.7万人和104.95万人,城乡低保对象增加8437人;企业离退休职工月人均养老金达1031元,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87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3343套、96.58万平方米。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及“两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全年累计投入资金15.15亿元,近海水域水质达标率75%,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58.25万吨/日。平安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安全生产事故指数同比“三降一升”。
积极有效完善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市预算内投入教育经费48.74亿元,增长15.2%,其中落实“两免一补”经费3.83亿元;改造中小学校舍面积27.87万平方米;22.3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实现整合搬迁,市第一医院新院竣工,泉州医疗中心(一期)主体工程启用,福建医大附属二院东海院区开工建设;3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均达96%以上。泉州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积极有效推进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贯彻《监督法》。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继续执行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和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议案决议,依法保障人大代表执行职务。支持市政协履行职能,主动接受政协委员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6件、政协委员提案350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全面实施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率先在全国建设市县联动、全市一体化的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开展“破解熟人经济,提升服务水平”活动。扎实推进第九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扎实做好2010年政府工作
2010年
政府工作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奋力发展”工作思路,全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突出自主创新,突出发展低碳经济,突出建设环泉州湾中心城市,突出城乡统筹,突出民生保障,推进产业、港口、城市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加快建设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文明祥和、民生宽裕、生态优美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奋发迈向现代化泉州建设新征程。
2010年我市
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财政总收入增长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6%;工业增加值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持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1%。上述指标是预期性的,在保持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上,我们要力争更好更快些。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强化产业转型升级,致力构建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制造与创造相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相互促进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产业调整振兴。持续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实施“一揽子计划”,出台落实我市重点产业振兴实施意见;全力抓好128个省级制造业重点项目、100个市级技术改造重点项目;支持民营企业改制重组、分工协作,发挥925家产值超亿元企业的龙头作用,持续稳定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继续推动200家规模以下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打造提升石化、装备制造、光电、微波通信、纺织服装、鞋业、工艺陶瓷、石材等一批全国知名产业集群。
奋力深化项目带动。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今年安排市级重点项目376个,总投资3824亿元。其中,要认真实施245个在建重点项目,实现年度投资380亿元,确保85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65个项目开工。继续全力争取和落实中央增投项目。大力推进福建联合石化炼油和乙烯技改扩建、炼化一体化(二期)、中化炼油、泉州船厂修造船等135个工业项目,中国石材城(三期)等58个服务业项目建设。狠抓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福建省印刷产业(晋江)基地等产业园区项目落实。加快推进石狮鸿山热电厂等15个能源项目。
强力推动自主创新。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3.66亿元,增长13.3%;成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公司。着力抓好“光机电”等5个重大科技专项,积极申报国家、省重大专项,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福建(永春)生物医药、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十百千”行动计划。争取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50家。推动品牌创建、品牌运营、品牌提升。鼓励企业参与制修订各级标准。
着力发展低碳经济。支持发展使用新能源,抓好风电、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组织实施一批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继续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加强171家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节能管理,抓好2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4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21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进泉港石化基地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减排工作,关停整顿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把节能减排市场准入门槛,探索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
努力壮大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抓好海峡西岸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石湖港石材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泉州软件园。出台落实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抓好一批动漫游戏、工业设计等项目。规划建设泉州品牌产品大型专业商场和城东、东海、江南片区全业态商贸服务中心,加快浦西城市综合体建设。做大做强旅游服务业。
强化“三农”基础地位,致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坚持“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发展、强基增后劲”,逐步形成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惠农强农政策为导向。加大市、县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市本级安排支农资金2.77亿元。全面实施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市财政继续捆绑资金2000万元,扶持20个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20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重点抓好6类14种特色农产品生产,培育20家农业产业化金牌企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250万亩。抓好新型“三农”服务体系试点,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好第三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拓展闽台(南安)农产品市场功能,加快海峡两岸(安溪)茶产业合作示范区和德(化)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快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及江滨路续建、湄洲湾南岸供水(二期)、新旧金鸡闸间南岸防洪堤等工程建设,深化西溪流域蓄水工程规划。做好水资源动态管理试点和供配水调度,完成山美灌区北高干渠节水改造(二期)工程。有序推进农村危旧房和石结构房屋改造。完成“造福工程” 搬迁6000人任务。扶持安永德部分贫困山区和老少边岛发展。
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力争完成10个以上乡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编制一批镇村建设规划或整治规划,培育一批省、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村镇住宅建设试点小区。研究制定盘活、置换小城镇建设用地及推动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农村居住房统一规划建设的方式。放宽城镇户籍限制。
强化港口龙头作用,致力构建海西东出西进综合通道。大力推进以港口为取向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完善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
进一步做大做强港口。加大港口投入,争取东港、泰山、富源等石化码头储运工程投产,石湖5#-6#、肖厝5#-10#深水泊位和秀涂人工岛开工建设。加快构建泉州港物流信息中心,做好晋江铁路货运站“无水港”规划建设。鼓励航运企业开辟国内外航班航线,争取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300万吨、集装箱135万标箱。进一步加强泉金客运航线配套建设,加强与台湾港航企业合作。办好第六届“中国航海日”活动。
进一步完善优化路网。加快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线、福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泉州段和环城高速公路晋江至石狮段、泉州湾跨海大桥等项目建设步伐,确保泉厦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泉州段建成通车,争取环城高速公路南安至石井段、莆永高速公路泉州段等项目开工。大力推进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建设,做好长泉铁路泉州段、秀涂港区铁路支线等项目前期工作。
进一步拓展空中通道。认真实施泉州晋江机场改建项目,力争实现旅客吞吐量175万人次。基本完成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验收前的准备工作,规划建设中心城区至泉州晋江机场快速通道。
强化集聚辐射功能,致力构建海西创业型宜居城市。树立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环泉州湾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城市的支撑力、辐射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凸显规划引领。抓紧完成《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报批工作。重点做好环泉州湾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控制性详规、近期建设规划和重要区域修建性详规、公共设施专项规划及各功能区实施规划。加强跨行政区域规划的衔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前期工作。
凸显宜居品位。加快推进东海、城东、江南、北峰、洛秀及晋江下游两岸等区域开发,做好泉州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站前大道、站前大桥及滨江北路改造、东海隧道等重要路网建设;统筹实施古城利用改造保护复兴工程。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总部经济聚集区规划建设。继续认真执行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议案决议,完成“十一五”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整治任务。大力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将“两江”流域上下游水资源保护补偿专项资金提高到每年3000万元。强化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做好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工作。抓好中心市区公园、公共绿地、停车场及各类场馆规划建设,打造城市新地标、新亮点,凸显城市天际线。
凸显人才支撑。进一步整合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政策体系。建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深化泉台人才合作交流。组织实施“112专家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规范发展人才中介机构,加强本地传统技艺传承人才和非公企业人才的职称评审工作。加强人才服务。
凸显长效管理。要深化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落实公交优先和农村客运优惠政策措施。完善市政设施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建立城市卫生管理长效机制。重视社区建设,开展创业型宜居社区等试点工作。
强化改革开放优势,致力构建海西先行先试重要区域。以深化泉台合作挖掘潜力,以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以扩大开放集聚合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对台合作交流中走前列。
在体制创新上先行先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企、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交通基础设施等投融资平台组建。成立市政府金融协调服务办公室,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做好村镇银行试点工作。鼓励港澳台及国外金融机构来泉设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创新税收征管模式。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在泉台合作上先行先试。全力推进泉州台商投资区获批和开发。建好用好泉港台湾石化专区等载体,主动承接台湾电子、光电、机械、石化等产业转移。积极申报国家“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工程”。着力打造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配送中心和农产品采购订货中心。
在招商选资上先行先试。采取专业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在引进跨国公司、大型国企民企、泉籍企业家回归创业上下功夫。积极组织参加“9·8”、“6·18”等活动,适时在北京举办央企招商会。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增资扩产,鼓励境外上市企业返程投资。继续深化泉州与香港、澳门的经贸合作。
在拓展市场上先行先试。深度开拓东盟市场,大力开拓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认真落实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注册。支持企业“走出去”,争取设立中东石材贸易中心。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国内外展会,做大做强和规划建设好各类专业市场。鼓励国内外采购商和有影响力的零售商来泉设点。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致力构建惠民利民的和谐泉州。切实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努力增强保障民生的普惠性。
着力提高教育医疗水平。争取所有县(市、区)实现“双高普九”,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有效利用、整合中心市区现有教育资源,支持市区学校扩容增量,加快泉州五中城东校区、一中东海校区建设,规划建设七中江南新校区。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任务;全力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加快福建医大附属二院东海院区、市中医院新门诊大楼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发展。完善人口计生长效工作机制,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全年培训各类劳动者25万人。建立欠薪预警和欠薪保障金制度。完善“五险统征”机制。加快建立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推进城乡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和居家养老试点。
着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弘扬“五南”、郑成功、妈祖等特色文化,办好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继续推动“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防控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深化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
着力提高双拥工作水平。深化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认真落实各种拥军优属政策,妥善做好退伍、转业军人和随军家属优抚安置工作。
以良好的政府形象 开创工作新局面
进一步树立开拓创新的形象。树立世界眼光,强化战略思维,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在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平台上谋发展、争先锋;要用好、用足、用活海西政策,大胆先行先试,在竞争中抢抓先机,在逆境中拼搏奋起,在创新中领跑潮流。
进一步树立依法行政的形象。深入贯彻《监督法》,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积极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重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作用,主动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继续推进全面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
进一步树立高效务实的形象。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立说立行、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积极推行“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造”的工作方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深入开展破解“熟人经济”活动。
进一步树立清正为民的形象。牢固树立“服务就是天职”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坚持领导接访群众制度,充分发挥“政风行风直通车”、“政风行风热线”、“一线通”、“新闻第一线”等平台作用。抓好市委、市政府11件2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思想,建设节约型政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