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强市建设
2010-04-08 03:12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近段时间,我市科技工作捷报频传:
泉州连续7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实现了“七连冠”;2009年所辖11个县(市、区)全部迈入国家科技进步先进行列,实现了“满堂红”。
泉州市庄昆杰、徐西鹏两位教授被授予“福建省第二届杰出科技人才”称号。
泉州市自主用物理法提纯的太阳能级高纯度硅研发成功。该专利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近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爱拼能赢、勇立潮头、敢于先行先试的精神状态,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赢得了五张国家级名片:“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泉州湾国家级星火产业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同时,我市的科技综合实力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2008年被创新型国家研究中心评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2008)十强市”。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从政策、资金、人才要素的聚集,到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方面提供强力支撑,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力推手。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泉州市的综合竞争力,推进泉州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在泉州市决策层的言谈或行动中,始终有力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
近年来,泉州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和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仅2009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到3.45亿元,下达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70项;持续加强科技奖励力度;强化知识产权工作,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专利授权达19863件。这些都为泉州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持之以恒地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先行先试。
技术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已认定的国家星火计划技术创新中心1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福建省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5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家;泉州市行业技术开发中心120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5家,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4家,有120家企业被评为泉州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企业被评为福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31项产品被列为福建省自主创新产品。
2008年以来,泉州市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新材料研制”、“现代农业示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开发”、“光机电”等新一轮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引导我市五大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融合,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涌现出了浔兴拉链、南威软件、光微电子、南安三晶硅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品牌优势突出的创新型企业。众多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技术研发、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成为泉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大亮点。
——通过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群、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这些平台和载体的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在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先行先试。
泉州市致力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全市现有市县(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12家,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网络。泉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诞生于2001年,是福建省第二家获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目前,全市已形成以泉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为龙头,辐射到辖区内各县市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全市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孵化面积总计264707平方米。
加快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泉州软件园、福建(永春)生物医药园区和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工程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同时重点支持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选择一批在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组建省级公共技术平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民生科技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用一系列“绿色科技成果”实践着“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
2007年以来,泉州市积极推广“世纪之村”软件,将“世纪之村”星火科技服务内容列入泉州市星火科技12396多媒体信息远程服务平台工作重点,积极丰富其信息服务内容。
服务民生方面,石狮、惠安、永春等县(市)先后通过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2008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6%,再次实现主要污染物双减排。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的规划是宏大的,论证是科学的,运作是艰辛的,前景是广阔的。
放眼今日海西,泉州“科技创新之舟”已经起锚,正融入世界科技创新的滚滚洪流中,劈波斩浪,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