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市之音激荡泉州湾
2010-06-05 14:07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在今年的省两会上,省委书记孙春兰要求泉州要从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耳畔余音未了,泉州市委、市政府乃至700多万泉州人的求索再无停歇:“大”和“强”鸿沟几许?这味良药的药引在何方?
3月,泉州市党政代表团赴广东学习考察,不但看到新兴工业城市的大气,看到打造产业高地的自信,看到同类城市的先行发展,更看到经济强市的标杆:经济强市,应该是一个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综合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城市,也是人民生活质量好、城市品位高的宜居宜业城市。
随着市委务虚会的召开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命题的落地,推动产业由“大”到“强”、推动港口由“浅”入“深”、推动城市由“散”到“聚”的解题,成为泉州建设经济强市的战略选择。
果敢的决策、有力的执行,再次彰显了速度。短短几个月,泉州市在产业、港口、城市发展中写下几大笔:时势造英雄,石油化工的千亿集群已初露端倪;转身奔向海,秀涂“人工岛”的破土已掀起河口港转型海湾港的热潮;谋定而后动,新获批的《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勾画了未来20年海湾型大城市的宏图。这些,都将为泉州经济的做强注入必不可少、源源不断的鲜活能量。
市委、市政府一直秉承这样一个理念,我们不能代替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高点,但应该努力给企业创造一个不断进步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致力于推动海湾型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辐射力,拓展经济、城市发展和市民安居乐业的空间;致力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和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降低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本。
高地决战
加重提轻挺起产业脊梁
在“两个加快”的发展命题中,产业是建设经济强市的根本依托。审视泉州的产业现状,除了纺织鞋服规模集聚竞争力较强、石油化工龙头项目引进成效明显外,其他产业还未取得重大突破。逼近的“十二五”,产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泉州抓住了“转变提升”的着力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通讯电子、纺织鞋服、建筑建材等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以大项目带动产业聚集,实现发展突围。
泉港区5.8平方公里的台湾石化园区,一期15个项目即将揭幕。未来60亿美元台资大单的深度合作,折射的是海西投资风向,缔造的是承接台湾整个石化产业链的梦想。
不远处的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内,中化项目新厂区场地开始回填,12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是中化从战略层面的发展考量,也是对泉州石化项目的允诺。
去年底投产的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展示带动海西石化业迈向世界级的实力。今年1—4月,全市石油化工业完成产值282亿多元,现价同比大幅增长117.9%,海上穿梭不止的30万吨级超大型原油轮,目标直指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
在中国石化版图上,福建炼化一体化、中化泉州项目以及台湾石化专区都将闪耀光芒,集结成拥有3000万吨/年—4000万吨/年的炼油化工能力的泉州石化产业集群。而这,只是泉州工业不断注入重砝码的缩影。 今年前4个月,修造船业产值也有比增三成的不俗表现,优惠政策的延续则把汽车及其配件产业拉上比增四成多的高阶。
在重化工业升腾的同时,已具备较好基础的泉州轻型工业也正不断转变提升。数据显示,今年1—4月,泉州轻工业完成产值905亿多元,同比增长近两成。纺织鞋服以544多亿元的强大实力,依旧稳坐各行业首位,与建材、食品等行业一起,打造更强大更完备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轻重工业的交相辉映,技术、管理创新迸发出的新能量,汇聚成今年前4个月泉州近九成行业实现增长、10个工业行业增幅超过30%的骄人业绩。
“加重提轻”之外,泉州还致力于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制高点,并涌现着越来越多的闪光点: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物流园、软件园;保税港、“无水港”;动漫城、文化创意园等特色项目层出不穷,他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演绎生产性服务业、城市商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业的全面进步。
在“转变提升”的大潮中,引领泉州做强的最集中典范,还数泉州台商投资区这片全新的热土。今年务虚会刚结束,玖龙纸业就来到这里,签下10.8亿美元协议书。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等央企巨头本着默契的眼光,盘算着把庞大资金砸向新区,期许着更大的拉动效应。两个月后,泉州史上规模最大的bt模式建设的秀涂“人工岛”,以及世界一流环保技术的高档包装纸生产基地已经破土开建,涌动起泉州新一轮大项目、大产业的投资热潮。随着党工委、管委会的正式挂牌成立,泉州台商投资区还将瞄准台湾制造业100强、世界500强和其他国内外高端品牌企业,锻造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高地。泉州台商投资区已经迈开坚实步伐,渴望用10年时间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的新经济增长极,为泉州经济由“大”而“强”抒写新篇。
海上拓展
深浅更替迎合时代变革
全球财富一半集中在港口城市,世界30座全球化城市有28个是以港兴市发展起来的。产业的发展提升,离不开港口与交通的通达。泉州迈向经济强市的纵贯线里,泉州港正是一个富含潜力、期待开发的宝藏。在泉州产业、港口、城市建设的强力推动中,泉州湾深水里轰鸣着经济强市的引擎,以港口为龙头的集疏运体系,也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洗牌,重塑“快进快出”、“大进大出”的新格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船舶大型化,国内各大港口开始从河口港向海湾港战略转移,如大连港转移到大窑湾港区、青岛港向前湾港区转移、上海港由黄浦江内向大小洋山港区转移。而泉州港,除了肖厝作业区已连片开发和斗尾作业区项目林立外,未来的发展重心,便落在了秀涂和石湖。
正是秀涂作业区的助力,泉州台商投资区的优势可以信心十足地写下“良港”二字,无论是早已遥伸入海的秀涂引桥,还是即将破海而出的“人工岛”,都将引爆这片海水与土地深藏多年的发展潜能。
石湖作业区,魅力同样耐人寻味。这里,已汇集内贸集装箱、周边产业群的动能,蓄势待发;这里,已云集中海、中远等巨轮,落帆聚市;这里,已集结来自中东、非洲、南美等地的石材,点石成金。作为全国六大内贸集装箱运输中转枢纽港之一,今年前4个月,石湖货物吞吐量达600多万吨,4月再创单月新高。
几天前,地处泉州湾中心的后渚作业区——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东方第一大港”,开始了转身向海的历史性转折。13年的集装箱业务,悉数与石湖整合;千年的散杂货业务,也将投奔秀涂,再次挥洒整合豪情。在“两个加快”的号角中,后渚将化身旅游码头,融入现代都市新区,见证“海丝”起点不断延展一步步走向世界。
“水深良港”是秀涂与石湖共同的主题,它们共同走着现代海湾型港口路线。与港口配套的交通集疏运体系,也正纵深跨入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担当绝佳推手。
建设经济强市,交通先行。寥寥数语,实为一项浩大工程。集疏运是港口扩大腹地的重要体系,秀涂疏港铁路前期工作日前得到铁道部首肯,泉州台商投资区乃至整个泉州港,将逐渐成为中国内陆新的出海口。泉州第一个“无水港”剑指晋江内坑,今年奠基帷幕初落,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物流中心的功能已触手可得。
交织“大进大出”、“快进快出”梦想的,还有挥洒不去的集体记忆:4月26日,当动车以70米/秒的速度呼啸而来时,786万泉州人终于等来高铁时代;4月30日,泉州交通运输集团挂牌,三年后1/4的市民将靠公共交通出行。
泉州港新的一年,还可以从路写起。环城高速公路二期的全线动工,环城高速公路三期泉州湾跨海大桥的奠基,无不传递出信号:逐水而居的环湾城市不日将矗立泉州湾畔。泉州湾跨海大桥出石湖、越泉湾、入秀涂,即将与泉州大大小小近3000座桥一起,使泉州的交通网络由成玦而成环,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奔涌而至、略无窒碍,使泉州各县(市、区)、中心城市各组团之间,由相望而相连相依,真正形成一个城市聚合体,泉州的空间经济一体化进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也将因此得以加速。
破界连城:
散聚变换助力经济跃升
城市的发展,首先是外延扩张、总量做大的过程。纵观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都要经历人口、市场、企业、生产要素、基础设施等集聚的过程。只要城市化能和工业化步调一致,就可以实现互为因果、螺旋形上升的良性发展。反之,城市如果形成不了一定的规模和体量,就会影响到发展后劲。当前,泉州在工业生产量快速增长、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的同时,城市化进程却明显滞后,出现了中心市区辐射、带动力量有限的“小马拉大车”现象。为此,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经济强市,就必须解决好工业化与城市化失衡的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化。
规划应势而为。在新近获批的《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中,泉州城中心城区扩大至980平方公里,这意味着冲破行政区划限制、建设跨江面海的现代化大城市已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新版图上,“同城化”成为各地接轨泉州城的要诀,鲤城、丰泽、洛江、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以及晋江、石狮、南安、惠安的部分乡镇被统揽到了中心城区麾下,形成全新的“一湾四区十二组团”格局,行政区划界限的“藩篱”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于是,泉州“环湾城市群”从“散”走向合纵连横,化身“环湾城市”。虽仅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城市面孔由多张汇成一面,各地从未如此同步同调同拍地走向同城化;短途客运公交化酝酿试点线,晋江、石狮出租车拟同城营运,昭示着城市化在快跑。很多酝酿已久的“快速路”,将在今年同步成型:公共交通,5条快速公交有了眉目;环湾快速通道,7条已在研究中;轨道交通,6条规划已与总规接轨,搭建起环湾地区的空间骨架。由“散”到“聚”,改变的是空间,聚合的是资源,提升的是都市化的效率与质量。而这,只是一个逗号,泉港、安溪、永春、德化纷纷通过外延拓展、扩大城区等方式,努力对接、呼应中心城区,静待下一轮融合,相连共建、相促共荣。
新总规,成为今年泉州城破茧而出的力量之源:晋江两岸、洛阳江两岸、东海片区、北峰丰州组团、城东片区、江南片区、台商投资区等区域已借此齐头并进、竞相开发,在规划建设上精益求精,在城市管理上协同协作,共同推动泉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新水平。
总部经济区成为串起环湾城市的重要一环。与先行敲定的东海、城东、江南三个总部经济区比肩的,是晋江南岸转身亲水的滨江商务区及福厦高铁站商务区。她们都处于980平方公里的核心地带,酝酿着拼图作业、南北相融。
水的纽带,再次展现无限风情。晋江、洛阳江似二龙戏珠一般连着泉州湾,晋江两岸30平方公里的地域着手酝酿重塑城市形象,洛阳江两岸旅游区、休闲区、娱乐区即将从图纸走向现实,演绎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环湾之外,晋江金井镇、南安水头镇、安溪龙门镇同时扯起了我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先锋大旗,携同泉州12个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酝酿着一场城乡融合的变迁大计。
城市建设事关泉州城市整体形象与经济发展,更与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中,泉州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城市意识。他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对宜居的环境、顺畅的交通、繁荣的商贸,以及完善的科教文卫体等设施体系,如此大胆地期待;他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对泉州的未来规划如此积极地关注;他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对中心城区的“亲近”如此热切地向往。新总规一获批,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立即形成一股强大向心力,会场内外、传统媒体、网络论坛、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热议、欢呼声此起彼伏,人们在憧憬中建言献策,描绘城市的未来;各相关部门紧锣密鼓,围绕新总规,全力落实推进;各地纷纷行动,主动融入、对接、呼应泉州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城市意识,凝聚人心。从尊重规划权威开始,全市规划思想、建设意志、工作力量正在向环湾集聚,擘画着海湾型大城市的宏大蓝图。
唤醒的城市意识,催生了城市文明的提升。今年以来,按照市委着眼于建设现代化泉州的新要求,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市委文明办先后起草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工程实施方案》、《泉州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规划》等文件,为泉州打造了文明新坐标。随后,一场“摒弃陈规陋习、提升城市文明、推动和谐进步”的自我提升运动拉开了帷幕,近半年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泉州网、泉州广播电台、泉州电视台相继开设专栏、举办座谈会,各行各业纷纷响应,泉州大地持续进行着提升城市文明的立体宣传和互动。随着各种专项整治的展开,市民自律意识、守序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每个市民的点滴变化,都彰显着现代市民意识的养成。从告别陋习出发,泉州人向“人”的现代化迈进。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当今时代,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经济强市与现代化泉州建设,离不开文化教育事业的齐头并进。在今年的新年音乐会上,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前往为本土文艺鼓劲加油;今年10余场泉州市民音乐会,涉及交响乐、钢琴、歌剧、民乐、小提琴、合唱等专场,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开建,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后劲,折射出泉州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的传承力、创造力、影响力。这一切,体现了泉州倡导高雅艺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持续努力,更展示出市委、市政府打响泉州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心。
伴随泉州现代化进程的,还有城市公共管理水平的跃升。“管得了的看得见、看得见的管得了”的广东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让前往考察的泉州市党政代表团找到了标杆。市委、市政府把今年确定为“作风建设年”,彰显了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决心,也提振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推进发展的激情。拟建立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将使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互通有无,成为泉州高效管理的新举措。简政放权再次进入了市民视野,和谐社区覆盖面的层层扩大,把先进的城市文明、优质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带入市民日常生活。
“两个加快”的号角已经吹响,以创新的智慧、开放的姿态、环湾的气势,泉州正书写着产业、港口、城市与现代化泉州建设的辉煌交集。放眼将来,泉州将成为一座集山、海、江优势于一体,传统与现代元素交相辉映,集聚辐射能力强劲,生态环境优美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海湾型大城市,在海西发展中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