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泉州要闻 » 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泉州跨越发展的意见

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泉州跨越发展的意见

2010-08-13 12:01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认真贯彻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以下简称“两个加快”),推动泉州跨越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把握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围绕“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和建设现代化泉州的总要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着力加快产业、港口、城市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和对台交流合作,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和民生保障,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跨越发展,努力把泉州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综合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和人民生活质量好、受教育程度高,城市宜居宜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高的海西中心城市,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东部先进地区平均水平,“十二五”期末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以上,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以上,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持先行先试。大力弘扬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的精神,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大力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障碍和思维定势,锐意进取,敢闯敢试,努力探索符合泉州实际的发展路子。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转变提升为主线,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激发比学赶超的热情,牢牢把握“两大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发展,切实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利民惠民为根本,坚持民生优先。真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优先解决、重大民生项目优先安排,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坚持党建科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持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努力为推动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泉州最为重要、最为紧迫的任务,必须精心组织、全力实施支撑跨越发展的“百千万亿倍增计划”,经过不懈努力,5年内实现超百亿企业15家以上,形成5个超千亿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以上;必须争分夺秒,大干快上,持续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民生工程“五大战役”,超常规发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继续在加快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先行先试中发挥支撑带动作用。

二、着力先行先试,增创跨越发展的新优势

1.突出项目带动先行。以推动产业、港口、城市、交通、能源、市场的大发展带动大投资,立足高起点,抢占制高点,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带动力和集聚力的重大项目,以项目壮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战役,做好项目的策划、生成、落地、投产,做到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力争投资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4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上。抓紧规划建设上市公司创业园,引导本地上市企业返程投资。坚持内外资并举,大招商、招大商,大力引进一批大央企、大国企、大民企,支持国内外优势企业来泉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拓展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力争五年内新引进一批台湾百大企业、10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

2.大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建立有利于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逐项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政策,争取在支持民营企业进入金融服务、参与大规模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交通基础设施等投融资平台有序运作,推动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国有投融资平台。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执法,推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简政强区、简政强镇,按照“宏观决策权上移、微观管理权下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事权、明确责任、创新机制,将部分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区,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重点小城镇。进一步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继续清理和规范收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氛围。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3.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加快纺织服装、石材及制品、陶瓷树脂工艺品、箱包(伞)四个省级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特色优势商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稳步提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积极开拓东盟等自由贸易区市场与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扩大重要资源、关键设备和技术的进口。推动泉州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加快晋江内坑、安溪“陆地港”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参与国际并购,拓展海外营销网络。提升泉港澳合作层次和水平,重点引进港澳高端服务业项目。深入实施“回归创业工程”,鼓励泉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发挥海内外泉商优势,大力推进“泉州经济”与“泉州人经济”融合发展。

4.深化泉台交流合作。抓紧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批早期收获产品清单,扩大对台贸易,争取特定领域在后续补充协议中先行先试。按照“最开放、最优惠、最高效”的要求,加快泉州台商投资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抓紧启动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工作,争取尽早设立泉州保税港区,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叠加和政策效应,全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滨水生态新城。实施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工程,做好以企引企、以台引台工作,推动园区、行业协会对接,加快建设光电、装备、石化等两岸产业对接集中区,打造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配送中心,促进泉台产业紧密对接。构建更加便捷的直接往来综合枢纽,促进更多大陆居民和台湾民众从我市口岸往返两岸。充分发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郑成功文化史迹的作用,加快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深入开展泉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才等方面交流合作,推动民间交流交往和对口联系交流活动常态化。支持泉商泉企“上岛”拓展发展空间。

三、强化集聚辐射功能,全力建设海西中心城市

1.建设现代化海湾型城市。按照《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的要求,聚焦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统筹298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发展,力争三年上新台阶,五年见大成效,至2015年,环泉州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200万人左右;至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2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250万人左右。坚持交通先行、撑大骨架、连片开发,加快环城高速、城市快速干道、城市轨道交通、跨江跨海通道等环湾主干路网建设,促进城市核心区与各组团的紧密连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依托城市山水资源,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区、商务集中区、城市综合体等城市新区建设,统筹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改造复兴工程,推动城市更新和“三旧”改造,扎实推进“数字城市”试点工程,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充分发挥区级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除市级统一组织实施的项目和现有城建指挥部继续履行建设职能外,城市建设项目由区级组织实施。适时启动行政区划调整,探索建立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财政体制。加快构建大泉州城市公交体系,加快环泉州湾城市同城化管理步伐。大力培育城市教育、文化、卫生等优质资源,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顺应人口空间集聚、结构变化趋势,进一步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加速人口向中心城市、重点镇聚集。加强社区管理,着力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按照中小城市标准,全方位提升县城品位,规划建设一批新市镇,稳妥推进3个省级、12个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拓展新的经济增长区。抢抓高铁时代、信息时代带来的新机遇,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重要交通节点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圈”、“高速经济走廊”和“道口经济”,进一步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打好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重点推动环泉州湾中心增长区、北翼增长区、南翼增长区、安永德增长区“一湾三区”建设。发挥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台商投资区等“国”字号优势,发挥各县(市、区)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带动作用,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入驻,推动产业、人口、技术、资本集聚,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支持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飞地园区”,支持洛江经济开发区、晋江经济开发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升格扩区。实施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加快泉港和泉惠石化园区、晋江和南安装备制造业基地、泉州软件园、南安光电产业基地、惠安绿谷高新技术园区、海西茶业基地、永春生物医药基地、国际陶瓷艺术城等的开发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推动区域发展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全市港口、旅游景点、产业园区、展会展馆等各类资源,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力推进以港口为取向的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岸线资源,加大港口投资建设力度,统筹推进公用码头、业主码头建设,构建西进东出的现代化枢纽港;加快泉州晋江机场改扩建步伐,做好新机场规划选址工作;大力推进“一环两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一横三纵八支”铁路网建设,规划建设若干个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着力打造“15’、30’、60’”三大交通圈。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尽早形成“一特双廊、环湾互联”坚强智能电网。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沿海地区产业向山区有序转移,强化山海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借力珠三角和长三角,主动融入海西城市群,构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

1.推动主导产业转型提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大规模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抢占研发、设计、销售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做强纺织服装、鞋业、石化3个千亿产业集群;以延伸产业链、推进企业集聚为重点,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基地,新增建筑建材、装备制造2个千亿产业集群。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和中小企业联合成长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发展壮大,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的规模经济优势。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企业改制上市“121工程”,做大做强资本市场“泉州板块”。加强品牌创立、品牌提升、品牌扩张、品牌输出,做大做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推动小品牌发展成大品牌,单一品牌发展成系列品牌,国内品牌发展成国际品牌,打造中国世界名牌。积极推广整体连锁经营等新型商业模式,把握消费升级向中低收入群体和二、三线区域梯度转移趋势,开展“泉州名品进名店”和泉货网上销售活动,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规划编制,集中力量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力争“十二五”期末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认真实施国家创新基金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试点,建设好国家火炬计划泉州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形成海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挥太阳能级多晶硅物理提纯技术和非晶硅薄膜技术的核心竞争优势,大力推进企业集聚发展,构筑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大力推进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药用植物开发等产业技术实现跨越,形成海西生物医药产业重要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按照高新化、低碳化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型纺织面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产业。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发展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

3.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旅游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构建若干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泉州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发展壮大,引导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积极推进村镇银行试点,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台湾银行来泉投资发展,打造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大力建设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加快培育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以第四方物流为平台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借鉴广交会、世博会等办会理念,加快推进东海会展中心建设,扩大专业会展辐射范围。加快服务外包平台建设,支持国内外知名服务业外包企业来泉建立分包中心和承接基地。打响“海丝文化”、 “闽南文化”和“海峡旅游”品牌,做足泉州南音“非遗”文章,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新建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和高星级酒店,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扩大泉台双向旅游规模,着力建设知名旅游目的地。围绕推动十大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动漫产业扶持措施,加快时尚创意园、动漫城等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建设。

4.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中心环节,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取中科院重大创新平台落户泉州,推动形成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企业孵化集群。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6·18”平台,大幅提高项目的履约率,促进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的有效对接;鼓励企业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盟,力争五年内培育3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库和专家库,壮大专利和版权代理队伍,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发挥泉州市科技创业投资基金作用,鼓励境内外股权投资机构来泉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抓紧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量身定造各类专门人才特殊政策,落实好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培养、吸引、留住一批高端人才,着力构建海西人才高地。

5.积极推行绿色增长。编制生态市建设新的五年规划,保护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把新上项目的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加大制革、电镀、石材、建陶、漂染等重点污染行业及工业污染集控区清查整治,依法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扩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范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努力把惠安崇武至秀涂海岸带、晋江衙口至石狮黄金海岸旅游带打造成闽南滨海生态旅游休闲带。积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探索推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制度。科学合理推进湾外围海造地。完善“两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措施,下大力气抓好饮用水源保护。统筹做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新、改、扩建工作,加快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切实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加强城市绿道网、城乡绿地系统、生态廊道和森林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一批循环型产业、循环型行业(企业)、示范性工程,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抓好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示范项目,探索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模式,争创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建设一批建筑、交通、公共机构以及商贸、酒店节能示范工程,打造低碳型城市最佳实践区。

五、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独具侨乡特色的新农村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坚持“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深加工、扶协会”,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信息化,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茶叶、水产品、果蔬、花卉和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扩大农业特色产业经营规模。积极推广农业“五新”工程,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扶优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国家中心渔港建设。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强“三大基地”、“四大平台”建设,抓好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和泉台农业合作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水平。

2.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以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重点,每年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村。加大农村危旧房、石结构房改造力度,有序推进农村低保家庭安居房建设。加快农村公路提级改造,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沼气工程,统筹抓好农村电信、邮政、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适时建设碧坑水库等重要水利工程,打通沿海水库输水通道,科学调配水资源。关注农村困难群体,帮扶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做好地质灾害危险点群众搬迁。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加强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配套措施,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森林采伐管理新机制。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扶持一批 “五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探索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构建新型“三农”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强农村(社区)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

六、突出民生优先,建设文明和谐幸福家园

1.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优先安排惠民利民项目,提高民生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确保财政支出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教育事业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倾斜、向困难群体和困难地区倾斜。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帮助城乡各类劳动者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实现较充分的社会就业。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协调健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快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发展,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以非公有制企业和外来工、农民工为重点,加大职工五险扩面征收力度。完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加快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十二五”期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探索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合并实施;加快实施职工医保、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探索各种医疗保障制度衔接和异地结算制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推动慈善事业快速发展,构筑完善的灾害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综合救助体系和针对特殊人群的福利体系。着力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扎实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2.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医改、校舍安全、文化、养老“四大民生工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更多的新增财力投向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接轨。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办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提高农村学校、薄弱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试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加快泉州市图书馆新馆等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体育站、村文化体育活动室等公共设施,率先建成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紧抓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夯实综合治理维护稳定的基础,扎实推进新一轮平安泉州和法治泉州建设。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快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及时化解苗头性问题,依法依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试行居住证制度。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管控,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和管理制度,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确保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安全稳定。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提升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和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

七、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学习研究,继续做好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进发展的本领。进一步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建设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领导集体。精心编制“十二五”规划。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基层组织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活力。

2.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各级领导班子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提高执行力、落实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完成重点任务、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上比学赶超,创先进、争优秀、当模范。坚持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在项目建设、基层工作一线培养、锻炼和选拔年轻干部。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各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奖励制度,探索建立市对县(市、区)、泉州开发区、台商投资区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制度。大力弘扬“惠女精神”,着力改进文风会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督查督办,深入破解“熟人经济”现象,加大治庸、治懒的力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营造雷厉风行、立说立行的工作氛围。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3.凝聚推动跨越发展的坚强合力。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协同协作,主动靠前,强化服务。充分激发全体党员干部创业激情,鼓足干劲,只争朝夕,奋勇争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强化政策引导,大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构建世界泉商联络平台,加强与海内外泉籍乡亲的沟通联系,凝聚海内外泉州人推动跨越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