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多道“紧箍咒”规范集控区排污
2010-09-06 15:53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工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碧水蓝天为代价。我市于8月25日启动了为期3个月的化工、印染、制革、造纸四个行业环境违法企业停产整顿工作,并设立环保投诉热线0595—22594110和12369,方便市民举报投诉,以杜绝涉及停产的企业发生顶风生产、拒不停止生产、违规生产的情况,让企业感受到了一场强有力的“环保风暴”。对于印染、制革等污染企业集中的集控区,我市更是实行实时监控、严格控制新建污染集控区、深度治理等多重措施加强环保监管。
集中治污
让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把分散在泉州市各个角落的重污染企业集中起来加强排污监控——这一设立集控区的做法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
我市纺织鞋服产业发展迅速,但遍地开花的纺织、漂染、制革企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这种情况,我市从企业的布局和管理上寻找突破口,建立了污染集中控制区。石狮市大堡集控区成立于1991年,为全国最早的污染集中控制区之一,曾被列为国家环保试点工业集控区。记者走访该区时看到,相关漂染企业排放的酱油色废水,经处理后变成了琥珀色的水。而电镀企业排放的浑浊且散发着恶臭的废水,经处理后也变成了透明的清水。将废水集中处理达标后进行深海排放,这就是集控区设立的初衷。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市集控区的布局有所调整。2008年,因不符合东海片区的定位,丰泽区东海电镀集控区整体关闭。与此同时,因对下游水源存在潜在风险,处于晋江上游地区的南安市仑苍电镀集控区搬迁至下游沿海地区。目前,仑苍电镀集控区已整体关闭,20家电镀企业已搬迁至新址南安市水头电镀集控中心运行。目前,全市集控区总数为7家,分别是石狮市大堡漂染集控区(内有部分电镀企业)、石狮市伍堡漂染集控区、石狮市锦尚漂染集控区、晋江市东海垵漂染集控区、晋江市安海可慕制革集控区、晋江市东石华懋电镀集控区和南安市水头电镀集控区。
集控区的运行使我市污染企业从分散走向集中,促进污染物产生量与处理能力的基本平衡,从根本上保证集控区污染物治理设施正常运转,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24小时监控
全方位督促企业规范排污
污染企业搬进集控区后,并不意味着环保监管可以有所放松。环保部门深知,污水处理牵涉到经济利益等原因,必须严格监管。为此,2006年起,我市在各污染集控区污水处理设施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实行全天候24小时监控。2008年,泉州市人民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区环境建设和管理的规定。
据悉,目前全市污染集控区已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与市、县监控中心联网;石狮市大堡、伍堡、锦尚,晋江市可慕、东海垵等5个污染集控区还与省监控中心联网。一旦通过实时监控视频发现集控区污水处理设施未开启、排水口排放的水质有异样等情况,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将及时检查、督促。未开启污水处理设施、直接将废水偷排至深海的集控区及相关企业,一经查实,将付出昂贵的环保代价。
在新建污染集控区方面,我市实行严格控制。在规划建设上,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中,严格控制三类工业用地,并限期淘汰落后、重污染的工艺、产品、设备。加快石材行业集中控制区的建设步伐,全市建筑饰面石材加工企业2010年底前全部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工艺污水零排放。
深度治理
控制排放与节能生产相结合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对工业企业的环保要求绝非一成不变。在对化工、印染、制革、造纸四个行业环境违法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的停产整顿工作同时,我市逐步推进污染集控区集中供热、中水回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量。
根据我市集控区类型的特点,环保部门鼓励集控区利用企业集中的优势,把控制污染排放和企业节能生产结合起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目前,石狮市大堡、伍堡、锦尚三个污染集控区已建成5套中水回用设施,日回用能力6.3万吨。石狮市大堡9家漂染企业、13家电镀企业,石狮市伍堡10家漂染企业依托石狮大堡热电厂实现集中供热,计划对石狮市大堡、伍堡、锦尚实行集中供热的石狮鸿山热电联厂也正在建设中。晋江可慕制革集控区集中供热项目已投用并向区内企业实施集中供热,区内原有分散的50多个小锅炉全部拆除。晋江热电厂已建成并将集中供热晋江安东工业园区。于上半年试运行的南安水头电镀集控中心,电镀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600吨/日,每年可减排电镀废水量达170万吨,并回收金属镍、六价铬、锌等重金属,总价值达2000多万元,目前正在建设2500吨/日废水回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