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未发现全沟硬蜱
2010-09-15 19:43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最近,河南商城、山东蓬莱等地出现由于蜱虫叮咬使人发病甚至造成死亡的病例,引起市民的关注。据省农科院专家称,致人发病的全沟硬蜱在福建还未被发现。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也表示,我市尚未接到发现全沟硬蜱的报告。
蜱虫分为硬蜱和软蜱
全沟硬蜱栖息在森林
据专家介绍,蜱虫通常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皮毛间。虫体椭圆形,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分。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小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如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和开阔的牧场、草原以及山地的泥土中;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房屋的缝隙中。据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蜱虫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米就可感知,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栖息在森林地带的全沟硬蜱成虫寻觅宿主时,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当宿主经过并与之接触时即爬附宿主;栖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种,多在地面或爬上墙壁、木柱寻觅宿主。蜱虫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
我国有蜱虫百余种
我省未见全沟硬蜱
省农科院专家称,牛、羊、狗等家畜容易被蜱虫附着。我国已记录的蜱虫有100多种,我省最常见的蜱虫主要是牛蜱属、扇头蜱属、血蜱属、璃眼蜱属,但全沟硬蜱在福建还未被发现。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也表示,我市尚未接到此类报告。
据市相关专家介绍,蜱虫在农村较多,而城市少有。蜱虫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据了解,已知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
根据最新消息,“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的元凶或将被锁定为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卫生部正在组织专家制定诊疗方案。专家表示,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是可以治疗的,而且病死率很低,公众不必担忧。
勿在草地树林久坐
可穿长袖喷避蚊液
专家提醒,避免蜱虫叮咬是降低感染蜱媒疾病风险的主要措施。有被蜱虫叮咬史的人或野外活动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
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的附着或叮咬,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DEET)等驱避剂。蜱虫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虫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虫叮咬。
专家建议,在蜱虫栖息地活动时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有无蜱虫附着,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蜱虫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如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不要直接用手将蜱虫摘除或用手指将蜱虫捏碎,切勿用力撕拉,以防撕伤组织或口器折断而产生皮肤继发性损害,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或者用镊子等工具将蜱虫除去;及时用碘酒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蜱虫的口器断入皮内应通过手术取出;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相关链接
蜱虫啥模样?
据了解,蜱虫分为硬蜱和软蜱两种,那么,蜱虫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硬蜱
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
雌蜱的盾板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
●软蜱
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颚基背面无孔区。躯体背面无盾板,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足部基节腺液的分泌物有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钝缘蜱属等种类的软蜱在吸血时,病原体会随基节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伤口而造成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