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修城记》见证北宋时管辖钓鱼岛
2010-10-13 02:46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春秋战国,钓鱼岛列屿已被中国先民发现,《山海经》记载为“列姑射”。
记者继续进行调查采访,诸多文史界专家提供线索,钓鱼岛不仅在南宋时就由福建泉州管理,就连北宋时也有史可依,泉州《修城记》一文见证北宋时管辖钓鱼岛。
明代“琉球过海图”清晰显示,钓鱼岛在福建通往琉球的必经路上,它不仅早就被发现也早已被中国人命名;而且,琉球曾建“天使馆”,迎接来自中国的册封使。
春秋战国
钓鱼岛列屿
已被中国先民发现
早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2年),钓鱼岛列屿已被中国先民发现,与海山列岛一起称作“列姑射”。古地理文献《山海经》记载,“列姑射,在海河州中”。
隋朝时,正式给包含在“列姑射”中的钓鱼岛一个名字——高华屿,这也是钓鱼岛最原始的命名。
作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历史上,钓鱼岛还有过不少其他名字,如高华屿、高英屿、钓鱼山、花鸟山、鱼屿等。
隋唐宋元明清六朝,福建与广东均掌握至琉球和通往日本列岛的航海针路,并对我国沿路的海山岛屿完成岛名核定,载入各种海防图籍文献,绘入海山沙舆图之内。尤其是元明清三朝经营中国东海岛屿主权领土疆域所记录下的岛屿名称,是具有权威性并独具中华特征的法定的主权领土标志。
中国先民最早发现“列姑射”(钓鱼岛列屿)和“海河州”(黑潮流带),拥有无可争议和不容置疑的专属发现权。
泉州《修城记》
见证北宋时
已管辖钓鱼岛
《舆地纪胜》记载,在唐代时,自泉州东出海间,舟行三日抵澎湖、台湾及台湾附属岛屿钓鱼岛。
宋元开始,澎湖、台湾及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等正式隶属泉州管辖。
汪毅夫《闽台缘与闽南风》一书,陈健鹰《泉州与澎湖》文中皆提到,早在北宋宣和二年任泉州知府的陆藻在《修城记》一文中记载:“泉距京五十有四驿,连海外之国三十有六岛。”澎湖在当时已是泉州府的属地了。
这里的“连”指行政隶属关系,即北宋时,泉州的行政区划包括了澎湖、台湾及钓鱼岛列屿。原来,钓鱼岛不仅在南宋时就由福建泉州管理,就连北宋时也有史可依。
自隋至元,人们就把澎湖、台湾及钓鱼岛列屿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一点是史学界一致公认的。
《浮生六记》记载
直接证明
钓鱼岛在福建境内
以黑水沟为界,中琉界线分明。那一头为琉球,这一头为福建。
提到钓鱼岛,就不得不提及琉球国。琉球原是明、清两朝的藩属国,向明、清朝贡,明、清两朝均派遣使臣对琉球诸王进行册封。钓鱼岛位于前往琉球必经的航路上,册封使臣前往册封琉球诸王,均以这些岛屿为航海标志。
泉州海交馆刘志成先生展开一幅明代册封使者之“琉球过海图”,图中明确标明钓鱼岛在福建通往琉球的路上,还详细地标注钓鱼岛列屿各小岛名称、位置,另外琉球城建有“天使馆”——专门接待天朝册封使臣的地方。
由于琉球王由中国皇帝册封,册封使抵达时会受到隆重的招待。
作为海关的前身,市舶司专管涉外船舶、贸易及其征税和接待使者。泉州设市舶司的时间很长,从北宋元■二年(1087年)到明成化八年(1472年),前后达386年。琉球王国向明朝皇帝纳贡的进贡船由泉州港上岸。泉州城南曾修建专门接待琉球进贡使的来远驿。后来,福建市舶司由泉州移置福州。前往琉球册封的历届册封使臣,在京领命后都必须到福建筹备造册封舟,招募兵丁及其他随赴人员,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才能启程。
不少典籍记载,经过福建钓鱼岛后,过了黑水沟,方是琉球。诸如《浮生六记》之“海国记”记载:“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这也直接证明了钓鱼岛是在福建境内。
另外,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赐福建36姓移民琉球,帮助建设和开发,这36姓多来自泉州、福州。此后,泉州与琉球的交流一直保持着,所以当地至今还保留着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的许多古老风俗习惯。
相关
链接
历史上的泉州
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即今泉州),辖南安、莆田、清源等县。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五代后汉乾■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南安、莆田、晋江、仙游、永春、同安、德化7县。
宋,加辖澎湖、台湾、钓鱼岛等。
1935年,泉州辖同安、晋江、南安、金门、安溪、永春、德化、惠安、仙游、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