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拟举办船模制作大赛促进保护传统水密隔舱制船技艺
2010-11-19 23:13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用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建造的“太平公主号”雏形
17日,本报报道了我市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技艺再度引发广大市民的关注。该项目由晋江市为主申报,记者采访晋江市文体局相关负责人和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陈芳财,为读者揭开这一传统技艺神秘的面纱。
掌握核心技艺
仅有少数几人
“水密隔舱是福船建造过程的最重要部分,首先建造包括船底部和舷侧板形成的一个整体‘船壳’,然后根据船的功用和大小分设隔舱。”我市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陈芳财说,这项技艺工序十分繁杂,在施工过程中完全由手工操作,每道隔板用若干木板榫接而成,在隔板与船底板衔接处,装置有肋骨,并使用铁钩钉勾连在一起。以苎麻、石灰和桐油为原料,按一定比例调和成“艌料”,嵌塞船舱木板之间的缝隙,使其密不透水。使用的主要工具有斧头、墨斗、手钻、鲁班尺、钉送、大锯、凿、刨等中国传统木工工具。
该技艺以师徒及家族间的“口传身授”传承。主持水密隔舱福船制造的工匠被称为“师傅头”,他们掌握核心技艺,负责设计和组织建造,目前我市能完整地掌握“船壳法”制作程序以及核心技艺仅有陈芳财、刘细秀、刘朝为等少数几个人。
水密隔舱福船采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透水的不同舱区,航行时若有一个或两个船舱意外受损,海水也进不到其他舱中,船依然能保持浮力,不会沉没,极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
郑和船队
完整采用该项技艺
据悉,该技艺自晋代传承至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后渚港挖掘出土的宋代古船就是采用这种技艺制造而成的,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精密的水密隔舱。
“宋代古船的发掘出土,确立了泉州宋元时期作为我国海船制造中心的地位。”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王连茂说,泉州宋代古船出土后,海内外专家都震惊了,并形成一致的观点:“宋代古船体现当时世界最高超的造船技术,是全球最好的海船。”特别是泉州人发明的水密隔舱造船技艺极大地提高了远洋船的安全性。
千百年来,该技艺广泛应用于渔船、货船、战船及外交使船,特别是宋元时期往返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福建远洋货船和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完整采用该项技艺,在东西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直到18世纪后期,该技艺传到西方,水密隔舱成为现代船舶设计中的重要结构形式,至今仍普遍应用在现代船舶制造中。就此而言,泉州造船史领先世界1000多年。
正在酝酿
保护与弘扬措施
此次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申报工作由晋江市承担,一同申报的还有宁德蕉城区。
晋江市文体局文化科蔡科长说,今后,晋江市将以此次成功申报为契机加大这一技艺的保护和弘扬工作。特别是要加大对这项技艺传承人的保护工作,目前晋江市正在酝酿出台对这项技艺的保护与弘扬的措施,近期拟筹备船模制作大赛,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加强保护工作。
今年,晋江市已经以金井职校设立传习点,加大这一项目传承者的培养工作。此前,晋江已在深沪设立了一个船模馆,现在还委托该项目的传承人,制作了一批不同类型的水密隔舱福船船模,加大这一传统技艺的研究和弘扬工作,还准备在明年举办一个船模展。
我市还有多项
传统技艺有望入选
我市作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城市,仍有多项传统技艺有望入选世界保护名录。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谢万智说,此前,我市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已作为我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我市还有德化瓷烧制技艺、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和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等众多传统技艺受到海内外的关注,目前这些传统技艺不少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久以来,我市十分注重这些传统技艺保护与弘扬工作,特别是一些项目成功地进行生产性保护,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我市传统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还带动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