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02-28 17:27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泉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领导下,各级政府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支持海西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较好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过去五年,是泉州经济大发展、大跃升的五年。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3564.76亿元、400.28亿元、181.53亿元和1250.81亿元,是2005年的1.98倍、2.6倍、2.4倍和3.5倍;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重工业比重分别达88.6%、41.6%,比2005年高18个和3.2个百分点。荣获“转型·2010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七连冠)、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等称号。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五县(市)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过去五年,是泉州城乡大建设、大融合的五年。城市发展从沿江时代步入环湾时代,《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获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从2005年70平方公里,拓展到环湾区域建成区1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49%提高到60%。累计投入“三农”资金266亿元,创建各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889个,支持各级扶贫开发重点村370个。完成公路、电网、水利、通信投资分别达370亿元、100亿元、97亿元、113亿元,城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过去五年,是泉州对外大开放、大收获的五年。泉三高速公路、福厦铁路、斗尾30万吨级码头等重大交通设施投入运营,泉州港、肖厝港成为首批两岸海上直航口岸,泉州晋江机场获准对外开放,服务海西的东出西进综合通道初步建成。“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台资分别达289.9亿美元、103.7亿美元和8.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8倍、2.1倍和2.8倍。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荣获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50强等称号。过去五年,是泉州民企大成长、大提升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保持政企一心、攻坚克难的好传统,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连续召开4场千名企业家大会,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顽强拼搏,民营企业在危机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地位更加突出。亿元企业、上市企业、驰名商标数量分别达1096家、61家和54件,比2005年增加713家、41家和38件。荣获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等称号。过去五年,是泉州民生大投入、大改善的五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5155元和9296元,比2005年增长77%和51.8%。累计投入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分别达214.02亿元、50亿元、26.55亿元和60.42亿元,建成海峡体育中心、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南音艺苑、梨园古典剧院等重大社会事业设施;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国农运会、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泉州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等称号。
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我们围绕“两个加快”,按照市委“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奋力发展”工作思路,全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一年来,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致力打好“五大战役”,发展基础更加厚实。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组织实施“五大战役”项目1628个,完成年度投资803.1亿元。重点项目建设战役,245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39.8亿元,其中泉厦和福泉高速扩建、石狮鸿山热电厂、晋江燃气电厂、500千伏泉州东通道工程、15个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站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泉州湾跨海大桥、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莆永、仙金、晋石、南石高速公路及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南惠高速、肖厝作业区5#和6#泊位工程、泉州晋江机场改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泉州湾、湄洲湾南岸、安永德三大增长区域完成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8.3亿元。城市建设战役,完成年度投资88.6亿元。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完成年度投资171.3亿元。民生工程战役,组织实施580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3.7亿元。这些为泉州新一轮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致力转变发展方式,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出台落实14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技改项目253个,新增亿元企业171家,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重工业产值分别增长25%和38.8%;联合石化全面投产达产,海峡轨道客车、中国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园、玖龙纸业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化炼油等项目加快推进,石狮pta、钧石能源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等项目竣工投产;央企对接会签约项目16个,总投资1175亿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完成财政科技投入4.72亿元,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获国家创新基金2623万元支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1家、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26家;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9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5件,国家重点新产品9项。参与各类标准制修订企业64家。成立科技创投基金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6家企业投产,永春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制订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实施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等政策,安排35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经费;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4个,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成功举办“6·16”泉州人才交流大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02.91亿元,增长17%;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455.37万吨和集装箱136.95万标箱;东海总部经济区确定15家入驻企业;泉州软件园确定10家入驻企业;完成旅游总收入252.6亿元,增长13.4%;实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13.71亿元、贷款余额2717.12亿元,分别增长21.9%和25.8%。
致力发展现代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巩固。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232.11亿元。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全年支农支出增长25.6%,兑现补贴资金2.32亿元。完成粮食种植面积任务,创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20个,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20个。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农业“三品”认证4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12家。成功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农产品采购订货会。获批成立国家级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海峡两岸(安溪)茶产业合作示范区被确认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湄洲湾南岸供水(二期)、崇武中心渔港等项目基本完工,2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解决;提级改造农村公路100公里;完成130个村电气化建设;有效防抗台风及强暴雨,完成421户受灾农房建设;家园清洁行动扎实开展,完成改厕5.2万户,新增沼气用户6950户;完成“造福工程”搬迁8000人和地质灾害危险点搬迁319户;植树造林14.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08万亩。
致力拓展城市空间,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加快片区建设更新,编制完成中心市区城市景观、公交线网等专项规划;东海、城东、北峰、江南、晋江滨江等5个片区实现投资43亿元;龙头山、云山等8个旧城改造项目实现投资6.1亿元。万达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加快完善市政设施,福厦高铁泉州站建成投入使用;站前大道、江滨北路改造基本完工,东海隧道、后渚至城东通道、站前大桥等项目建设加快;完成道路沥青化改造18.5公里;完成中心市区电力线路缆化52公里;新增绿地191公顷,城市景观整治有序推进。加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国家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机制,启动“数字城管”建设;整治城市机动车“冒黑烟”现象,500部新型环保公交车、400部出租车投入运营;建成30个社区服务中心,市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69.3%;遏制“两违”取得成效,市容市貌有所改观。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出台落实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意见,确定3个省级、12个市级试点镇,完成试点镇总体规划修编,安排市本级专项补助金4500万元。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593亩,有偿转让1502亩、交易金额3.07亿元。
致力开展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强化节能降耗工作,列入国家级、省级节能扶持项目分别达18个和50个,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129家。强化水资源环境保护,扎实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组织实施近海水域污染整治项目76个,完成投资8.88亿元,水质达标率75%;组织实施重点流域整治项目112个,完成投资10.6亿元;启动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完成年度目标;率先成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实行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调配和监控。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新增(修建)污水管道187.09公里,晋江(二期)、安溪和惠安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行,日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分别达62.25万吨和5450吨,城市(含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5%和99.5%。强化企业环保责任落实,开展落实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自查自律行动年活动,对1359家污染企业实施集中停产整顿。
致力推动泉台合作,改革开放大步迈进。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泉州开发区、高新区获批为国家级园区,洛江开发区实现扩区;修订出台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意见,组织实施“121工程”,新增上市企业16家;出台鼓励金融业发展意见,新增商业银行分行4家,筹建泉州农村商业银行、安溪村镇银行;组建市交通运输集团和4个省级重点出口商品基地商会。不断深化泉台合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机构挂牌成立;全市新批台资项目31个,实际利用台资2.37亿美元;4家企业赴台投资;泉州晋江机场成为两岸直航新航点,泉金航线客运量突破10万人次,对台海上货运直航实现常态化,泉澎签订交流合作协议11项。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际利用外资24.91亿美元,新批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00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家;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成功举办泉州商品博览会、“品牌泉州香江行”、赴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及首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世界泉商大会暨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
致力建设和谐泉州,社会保持安定稳定。进一步加强劳动就业工作,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3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7万人,培训各类劳动者25.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1.18%。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参加职工“五险”人数增加34.26万人次,参加新农合人数、城镇居民医保人数分别增至548.6万人和161.37万人,新增低保参保人数0.4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职工医保实行市级统筹,制发社保卡202.2万张。坚持教育优先,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双高普九”评估验收;泉州八中、泉州四中完成校园置换并分别合并到培元中学、泉州七中;盘活医高专、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旧校区,扩大市实验小学、幼师附属幼儿园等优质教育资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开工建设面积112万平方米;完成创建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306所;校园及周边安全有效加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成功举办首届闽南文化节、第六届中国航海日活动、第二届海峡印刷技术展览会;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50个、展示点199个;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泉州数字图书馆和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加快医药卫生改革发展,组织实施9项基本、5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有公立基层医疗机构都配备使用基本药物;7个县(市、区)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试点;市一院城东院区、传染病院投入使用,福医大附属二院东海分院、市三院新院建设顺利推进;重点支持边远困难乡镇卫生院建设,所有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和省设备配置标准。“五位一体”的医疗纠纷处置机制基本形成。全市人口出生率11.18%。,政策符合率93.79%,入选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顺利开展。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完成住房公积金归集23.2亿元、发放20.68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危旧房22580套(户);东海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平安泉州”建设,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做好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基本完成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目标,安全生产事故四项指数全面下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工作。政府其他工作齐头并进,离退休干部服务、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支前、人防、统计、审计、物价、口岸、方志、档案、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致力推进依法行政,政府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认真执行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和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议案决议,依法保障人大代表执行职务。支持市政协履行职能,主动接受政协委员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68件、政协委员提案453件,办复率均达100%,满意率分别达100%和99.78%。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49个工作机构缩减至40个。大力实施简政放权,159项市级审批事权下放各县(市、区),41个市直单位行政执法事项授权泉州台商投资区,部分县(市、区)行政审批事权下放乡镇。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和行政指导工作扎实推进。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推行三个“一条龙”审批服务,完善执法信息和网上审批平台,启动全程式网上招投标及远程评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处理违法违纪公务人员174人,挽回经济损失3292.93万元。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1件2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
各位代表,“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这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全市人民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离退休老同志,驻泉省部属单位、驻泉部队、武警官兵,企业界人士、来泉创业务工人员及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市人民给予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任务繁重,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总量偏小,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偏低;人才、劳动力、资金、土地、水资源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公共交通、城市景观、宜居水平有待提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困难不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仍有差距。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未得到根本解决。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还需加强,安全生产仍有隐患。社会调解机制和治安防控体系仍需完善。个别公务人员不作为、乱作为乃至腐败行为仍有存在。2010年度18个指标有2个未达到预期要求。对此,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泉州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国家确定新一轮发展宏伟蓝图,中央支持海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ecfa的签署生效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加速深化,为我市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必须抢抓机遇,有为运作,在转变中实现跨越,在跨越中促进转变,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根据市委十届八次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我市“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海西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快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社会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深化泉台交流合作,做大做强产业、港口、城市,持续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建设现代化泉州新征程。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是:力争比全省提前2年、比全国提前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2020年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一要突出调整升级,奋力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海洋经济,实施“百千万亿”倍增计划、企业改制上市“121工程”和科技创新计划,打造世界纺织鞋服、石材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石化、装备制造业、体育产业和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贸易展览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争创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围绕构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完善以港口为取向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智能泉州”,提高能源资源保障和防灾减灾能力。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65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超过9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力争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7%;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2∶57.8∶40,轻重工业比例调整为55∶45。二要突出统筹协调,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做大做强海西中心城市,统筹2980平方公里泉州大都市圈发展,突出“980”环湾区域规划建设,不失时机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推动环湾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力争到2015年,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250平方公里。三要突出先行先试,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围绕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及相关配套改革,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围绕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招商选资质量,深化与港澳侨交流合作;拓展泉台合作空间,大力推动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园区创新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140亿美元,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0%。四要突出生态建设,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全面推行节能减排,加强生态市建设,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要突出民生优先,推动社会更加繁荣进步。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海西人才高地,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围绕建设文化强市,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和创造活力,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围绕创建和谐幸福家园,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2011年政府主要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力争达到13.5%;财政总收入增长1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9%;工业增加值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外贸出口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力争达到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力争达到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孙春兰书记、黄小晶省长来泉调研“晋江经验”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跨越发展”工作思路,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确保开好局、起好步。重点要推进八个方面工作:
(一)持续打好“五大战役”,深化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致力提高投资的速度和效益。启动实施“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倍增计划,安排“五大战役”项目1741个,总投资7921亿元,年度投资1002亿元。重点项目建设战役要突出抓大项目、好项目,组织实施重点项目418个、年度投资610亿元以上,其中要全力确保278个在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33亿元以上。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要全力确保完成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5亿元,其中泉州湾、湄洲湾南岸、安永德区域分别完成年度投资860亿元、210亿元、45亿元。城市建设战役要突出抓好专项规划、市容整治、城市交通、缆线下地、绿地系统、旅游景点、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城市公厕、城市综合体等10项工作,组织实施项目196个,确保完成年度投资139亿元;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要在抓好6个省级和9个市级试点镇的基础上,新筛选确定一批市级试点镇,着手实施项目660个,确保完成年度投资195.6亿元。民生工程战役要大力实施项目467个,确保完成投资57.61亿元。认真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全力做好用地、融资等要素保障工作,加强土地管理,提高供地率。致力提高消费的能力和层次。积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推广安溪引进新华都在乡镇建设商业综合体的做法,扶持发展大型购物中心、集贸市场和社区便利店,新增便民商业网点96个,深化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开展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工作;积极发展新兴消费业态,培育体育健身、旅游休闲、假日节庆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重视物价调控,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
(二)夯实农业农村基础,推进小城镇改革发展,进一步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健全强农惠农机制。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要求,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市、县两级财政安排支农资金17.12亿元。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农业农村政策性保险。加强农村“七大员”队伍建设管理。加大重视扶持老少边岛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深加工、扶协会”,启动农业产业化“131强龙工程”,加强“五新”推广,扶持15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建好茶叶等8大类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新增农产品“三品”认证22个,争创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创建一批“五有”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完成粮食种植面积254万亩,抓好“菜篮子”工程,建好53个省级副食品调控基地、64个无公害生产基地和泉州肉品加工厂。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可追溯体系。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抓好20个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和10个省级、20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及5个旧村居改造试点村建设,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和地质灾害危险点居民搬迁项目。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让农民也能享受一些城市的文化生活。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大力推进山美水库、桃源水库扩蓄和晋江、石狮引水工程,认真实施晋江流域岸线整治、中小河流治理及水库、水闸、海堤除险加固等水利项目,配合做好省北水南调工程前期工作,完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亩。建好梅林、东埔一级渔港。完成农村公路提级改造100公里。实施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推广“世纪之村”信息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和沼气工程。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做好省、市级试点镇规划工作,用足各项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开发,谋划实施一批带动性好的生产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宜居综合体项目,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宜居宜业示范镇。
(三)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强化人才创新引领,进一步增强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
组织实施“百亿企业倍增计划”和“千亿产业集群倍增计划”,加快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步伐,确保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4%以上,创建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促传统产业高端化。围绕整合提升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等产业,组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00个以上;发挥“泉州市质量奖”导向作用,扩建茶叶“国家质检中心”,筹建水暖洁具、石材建陶“国家质检中心”,支持企业主导制修订各类标准;规划建设体育用品园区,鼓励泉州高校发展服装、鞋类等专业;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促成长型产业集群化。加快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建设,上游抓好中化炼油、联合石化“脱瓶颈”、福建炼化二期等项目,下游抓好石狮pta二期、福橡合成橡胶、百宏化纤等项目,形成完整石化产业链。加快晋江、南安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造船修船、汽车、轨道机车、工程机械、轻纺机械等成套装备,提升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建好鲤城、南安、惠安等光电基地,做好国家创新基金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试点工作,抓好钧石能源、金保利等项目,壮大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中国包装印刷产业(晋江)基地,培育绿色造纸印刷产业。力促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认真实施《进一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组织开展“企业创新三年行动”,市、县两级财政安排科技支出4.49亿元;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50项,抓好“6·18”签约项目跟踪落实,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家,争创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个,确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推动泉州高校与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开展战略协作;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确保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八连冠”。认真落实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12项人才重点工程;完善人才政策,用好人才开发专项经费;在东海保障性住房中预留200套作为引进人才公租房;建好用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加强非公企业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企业就业;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力促第三产业规模化。强化对总部经济、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抓好五大总部经济区项目,海峡箱包物流商城、江南商贸物流中心、洛江仓储配送中心、石湖港石材物流园区等物流项目,泉州软件园、中国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园等信息化项目。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支持清源山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稳妥有序推进泉州古城、崇武古城保护性开发,建好南少林寺片区、安溪海峡茶博园、永春北溪旅游区、中国国际瓷都印象生态园等项目,培育发展锦绣庄等5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力促招商选资多元化。用好泉州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等平台,跟紧央企对接会签约项目,力争有7个项目落地建设;加强针对世界500强的招商,提升“9·8”等签约项目履约率;精心组织参加省里在香港、澳门的招商活动,以及在北京召开的大型民营企业制造业项目洽谈会;深入实施“回归工程”,规划建设“上市公司创业园”,有效引导我市境外上市企业返程投资。力促内外市场协调化。发挥我市品牌众多优势,引导企业抱团入驻国内主要城市大型专业市场,加快专卖店、专柜布点,推广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用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出口信保、境外参展等外贸促进政策,建好4个省级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延伸加工贸易增值链,提高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有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全力拓展南美等新兴市场。深化与香港、澳门经贸联系;进一步发挥侨资侨力作用;做好国际友城工作,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力促改革攻坚纵深化。出台推进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的政策措施。规范用好融资平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发挥好为我市建设融资的主体作用;推动泉州银行、石狮农村合作银行跨区域发展,推动农村合作银行、信用联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5家以上。总结推广企业建造员工公寓、一线员工股权激励等做法,有效破解用工难题。
(四)突出港口龙头作用,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港口方面要围绕打造主枢纽港,重点加快石湖5#和6#泊位、肖厝5#和6#泊位、中化配套码头、秀涂“人工岛”起步工程和16#泊位等项目进度;继续落实港口生产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国际航线,加快港后区和晋江“陆地港”建设,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力争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9300万吨和150万标箱;争取设立泉州保税港区。高速公路方面要围绕构建“一环两纵三横五联”网络,重点确保南惠高速通车,泉州湾跨海大桥、莆永、金安、仙金、晋石、南石、安溪连接线等项目完成年度计划。铁路方面要围绕构建“三纵一横五联”网络,重点加快湄洲湾南岸支线、福厦铁路惠安站建设,做好长泉、秀涂港口支线、中化泉州石化专用线等项目前期工作。空港方面重点要加快泉州晋江机场改建。能源方面重点要抓好南埔电厂(二期)、惠安电厂和一批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同时,大力推进外走马埭垦区回填和围头湾、石井围垦启动工程,增强用地保障能力。
(五)更加注重宜居品位,加快同城化步伐,进一步做大做强环湾中心城市
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研究落实环湾同城化具体举措。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认真实施《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通盘考虑城市轴线、景观和建筑风貌,确保环湾各片区控制性详规、专项规划无缝对接。推进东海、城东、北峰丰州、江南、晋江滨江、石狮蚶江、台商投资区等片区全面开发,完成市行政中心搬迁工作。畅通环湾路网通道,确保东海隧道、站前大桥、刺桐路改造、坪山路新建高架桥等项目竣工,加快泉州火车站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后渚至城东通道、田安大桥等项目建设,推进南北迎宾大道、普贤路至中心市区、万虹公路等项目改造,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有序开发城市地下空间,重点解决地下管网和停车场问题。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塑造城市优美景观。建好万达等城市综合体,抓好环湾39个“三旧”改造项目;高标准建好东海滨江和观音山、北峰丰州滞洪区等城市公园,筹划实施清源山至观音山休闲绿道工程;全面开展北渠综合整治,推进泉南水厂三期、金鸡水厂、城市规划建设成就展示馆、泉州新工人文化宫及东湖、西湖音乐喷泉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整治交通拥堵现象,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构建环湾公交体系;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坚决制止“两违”;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有效解决尾气、油烟、噪音、工程车滴洒漏等问题;加快“数字城管”建设;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发挥社区作用,加强社区管理,创建和谐社会。
(六)充分发挥海西效应,注重经贸交流实效,进一步开创泉台合作新局面
加速泉州台商投资区开发开放。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高起点、前瞻性编制各项规划。全面铺开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南北主干道建成通车,抓好杏秀路拓改、产业园区“七通一平”等项目,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以上。加快海峡轨道客车、玖龙纸业、天岗精密机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高起点做好城市服务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洛阳江、百崎湖、泉州湾整治开发。建立紧密经贸合作关系。做好ecfa早收清单和后续补充协议有关内容对接。主动衔接台湾六大产业振兴方案和四项智能型产业计划,深度对接台湾电子、光电、机械、石化等产业,力争在引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上取得突破。做好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工作。不断扩大泉金客运和泉澎、泉台货运直航规模,拓展对台小额贸易,办好第四届海峡两岸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对台民生产品重要出口基地、台湾农产品物流基地和大陆台资企业原辅材料、零部件配送中心。支持企业上岛投资。不断拓宽对台交流领域。办好第二届闽南文化节,继续实施一批泉台高校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引进台湾管理、营销、研发等方面高层次人才,开展乡镇结对交流,发挥好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功能,深化两地民间文化旅游往来。
(七)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落实节能环保责任,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落实节能减碳。深化十大节能工程,组织实施5个国家级重大节能项目及20个省级、30个市级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基本完成重点耗能企业能耗计量数据采集和联网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抓好小岞风电场、绿谷金太阳示范电厂等项目建设。认真落实绿色信贷政策,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探索碳交易试点和低碳产品认证。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职能作用,建设节水型城市。落实治污减排。深化工业园区环境整治,加大印染、制革、电镀、重金属等行业及污染集控区深度治理。完成南安石材集中区建设,推动晋江石材行业整体退出。加强环保设施建设运营,筹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抓好污水管网、生活垃圾转运站、南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等项目及107个公厕建设。深入开展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自查自律行动年活动,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生态治理。认真落实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议案决议,加大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力度;认真执行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议案决议,持续推进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完善“两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沿江两岸乡镇都要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解决重点流域及城市内沟河、泉州湾南岸十一孔桥闸、安平桥上游及小流域等环境污染问题。推进农村生态环境连片整治。加快溢油应急设备库建设,提升海域船舶污染应急处理能力。组织实施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围绕建设“森林泉州”,实施“四绿”工程,植树造林30万亩,加强森林防火和“青山挂白”治理,为子孙后代留下清洁空间。做好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工作。
(八)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认真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抓好城东、东海学园和七中江南新校区等项目;保障来泉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启动“教育强县”创建工作。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31所公办幼儿园建设任务;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办好各类技工学校,组建职教集团2个;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加强与华侨大学共建;鼓励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关心老年教育、特殊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加强校园安全工作,新开工建设中小学校舍50万平方米。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抓好福医大附属二院东海分院、泉州医疗中心、中医联合医院及23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大医疗人才引进力度,全市基层医疗单位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全面推广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承办世界女排大奖赛,办好市第九届运动会。致力提高人口素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等专项治理,加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创新,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深入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和“闽南红砖建筑”申遗;加快泉州木偶剧院、歌剧院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等项目建设;鼓励文艺创作,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快文化、广电资源融合发展。做好档案和第二轮修志工作。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深化和谐企业创建工作,健全完善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进一步做好社保扩面提标工作,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抓好泉州老年公寓建设,多种形式兴建老年公寓,倡导居家养老,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多生活场所;实行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全面完成社保卡发放,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制度,开展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继续抓好社会救济、社会抚恤等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发挥住房公积金作用,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危旧房1万套(户),建好东海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健全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做好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一批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推进新一轮“平安建设”,做好信访工作,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启动“六五”普法,加快依法治市进程。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深化专项整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化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海防、人防工作,认真落实拥军优属政策,妥善做好退伍、转业军人和随军家属优抚安置工作。
四、始终坚持雷厉风行,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是对政府建设一次全新考验。我们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更加主动作为、高效作为、规范作为,更好地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
要务实高效。始终保持雷厉风行、比学赶超的精神状态,推行“一线工作法”,到障碍最大的地方抓突破,到困难最多的地方抓协调,到任务最重的地方抓落实。推进县、乡政府机构改革,深化简政放权和简政强镇。加强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完善面向企业全程式网上审批、并联审批、绿色通道等制度。持续破解“熟人经济”,加大治庸治懒力度,深入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工作,营造一个适宜广大企业扎根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服务为民。视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群众需求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把更多注意力放到社会管理上,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公共服务上,把更多财力倾斜到改善民生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通过领导接访等形式,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抓好11件3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常务会议学法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继续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深化行政指导,加强行政复议、仲裁工作,加大政府信息公开,设立行政权力电子监察中心。要廉洁从政。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模范遵守《廉政准则》,牢记“52个不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勤政为民、公道为政、廉洁为官,永葆政治本色,守住精神家园。加强述职述廉、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监督和制约,完善政府采购、产权交易、项目招投标等制度。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办事,严格控制行政支出。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回眸“十一五”,我们信心倍增;展望“十二五”,我们斗志昂扬。让我们在市委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弘扬泉州人爱拼敢赢、爱拼善赢、智拼会赢的豪迈气概,同心聚力,开拓创新,为推进泉州“两个加快”,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