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6·18”演绎创新潮创意风
2011-06-16 04:54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一年前的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舞台,泉州播下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的“种子”。几个月后,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在泉州安溪迅速奠基,开启了华东地区最大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之门。如果说,服务外包业还在梦想的征途上,那么全国规模最大的微波通信模块生产公司已经借助“6·18”提升了实力。两年前的“6·18”,泉州泽仕通与厦门大学成功对接。如今,新产品已在国内市场处于主导,它能满足多种应急事件的需要,在复杂环境和机动应用中实现宽带无线接入。
无论新项目开花,或是老项目结果,“6·18”带给泉州的是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的接力,八届展会泉州累计收获了3491个项目,总投资838亿元,开工投产率达到80%以上。
低碳派对演绎大戏
无处不在的低碳风是近年“6·18”展馆里穿行的精灵。台前,低碳产品争奇斗艳;幕后,泉州产业正借力“6·18”演绎转型升级的大戏。
“6·18”的技术碰撞让华泰集团站上了世博的屋顶。2008年和2009年,集团分别与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山东科学院牵手,催生了环保型保温陶板和陶瓷太阳能集热系统。去年,两个新产品分别置放于世博会行政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屋顶。这看似神奇的陶瓷板,仅仅是用普通陶瓷加上工业废渣钒钛黑瓷制成,成本只有常规产品的一半,对太阳能的吸收率却能高出20%。
废旧塑料瓶和精美服装面料其实也只隔一线。由福建纺织面料技术开发基地和泉州海天染整公司在“6·18”平台上共同合作的“环保再生面料研发”项目,所采用的涤纶原料100%来自回收的塑料瓶,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回收,绿色生产”。
在更广的范围内,可防腐、防水70年的涂料、可重获“新生”的废弃沥青,二氧化碳转换后能用来制鞋……一个个生动的低碳故事,是“6·18”带来的科技改变,更为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孕育商机。
创意的种子植入人心
“产品常新,企业长青。”转变,转的是技术,也是理念。“6·18”的魅力不仅是技术与资本的对接,更打开了创意新门。
发电的住宅一定让您神往不已。钧石能源与天津南开大学对接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能让这个梦想成真。小到手表、手机,大到建筑屋顶、玻璃幕墙,都能贴上这样的电池,这好比在自家建了一个小型发电站。如今,这一“6·18”签约项目产品已经走向市场。
新鲜的西瓜盆景、草莓盆景、甜椒盆景等开始出现在市民居室中,成为装点新宠。2009年“6·18”,由台湾金华科技和紫帽常青园实验场对接的水果盆景矮化技术,正把越来越多的甜橙、梨子、苹果留在盆景的小枝头,兼具食用、观光和净化空气功能。
9年间,从会呼吸的面料到穿“雨衣”的led大屏幕,从普通稻壳生产出纳米产品到可“追日”的太阳灯……每一件新品背后都有一个奇思妙想,这是泉州的生动实践,更是“6·18”的精妙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