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转型提升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2011-09-22 09:39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至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比2011年翻一番,综合实力接近东部先进地区水平;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突破。
——摘自市委工作报告
过去的五年,千亿产业出现,百亿企业涌现,造牌运动火热,资本市场腾飞,泉州的纺织服装、鞋业、石化、石材、水暖、茶业等产业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走向世界舞台。面对日趋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泉企开启“二次创业”之路,勇于创新谋转型提升。
产业提速
五年来,泉州的产业发展层次加速提升,纺织服装、鞋业和石化三个优势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领衔各产业集群。2008年以来,泉州年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已经从497家增加到1300家,主要分布于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业,鞋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
此外,泉州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加速崛起;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迅速起步,动漫产业发展雏形显现。
品牌涌现
过去五年,是泉州品牌创造极速发展的时期。
几年间,泉州石材企业开拓国内石材装饰市场;纺织服装接轨国际设计力量,体育用品企业走进奥运会、世界杯和nba赛场;水暖企业积极谋求千亿产业;茶业启动国际战略……泉州产业从“制造”迈向“创造”。目前,泉州的国家级品牌数排名地级市第一,拥有50多个区域性国家级品牌。
资本腾飞
1998年,恒安在中国香港上市,成为内地第一只民企港股后,泉州企业上市潮持续涌动。境内市场,梅花伞、天广消防、泰亚股份成功登陆;境外市场,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德国、韩国等,都可以看到泉企的身影;中国台湾和英国也成了泉企上市地点的新选择。
2008年以来,全市上市企业从23家增加到70家,在资本市场上谈起“泉州板块”,无人不晓。
人才强市
泉州将落实《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支持企业创办专业技术学院,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专业研发平台和产业联盟,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来泉办研办校,加快引进、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
加强政府对自主创新的引导、扶持和项目策划,重视保护品牌、专利等知识产权,健全科技中介服务和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
自主创新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为重点,实施“企业创新行动计划”,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以上;继续实施企业改制上市“121工程”,推动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力争至2015年,全市拥有创新型企业1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个,组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300家。
同时,力争用3—5年时间,累计完成改制企业1000家,纳入上市后备企业200家,实现境内外上市企业100家。
改造提升
努力培育更多百亿企业、千亿产业集群,力争“十二五”实现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5家以上,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化、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等5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
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挖掘纺织鞋服等优势产业的增长潜力,争取建成多个国家级展示中心、创意设计中心和技术标准中心。鼓励企业进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把扩大外贸进出口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发挥泉州出口加工区作用,做强四个省级出口基地。
发展服务业
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培育形成若干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促进在外乡亲“回归创业”,让企业扎根家乡发展壮大。
因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酒店会展、中介服务、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工业企业“主辅分离”、“两端延伸”。加工制造环节与研发、物流和销售等服务性环节相分离;前端向研发、设计等环节延伸,后端向物流、销售等环节延伸。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广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努力建设智慧城市。
农业现代化
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农田水利、水资源配置工程、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实施白濑水利枢纽工程、晋江防洪工程等重大项目。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上市企业达10家,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达30家。
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基地、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设施农业,鼓励台湾农民来泉投资农业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