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台文化交流:如沐春风共远长
2011-10-14 02:06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隔海相望,泉州与台湾血脉相亲,因共同的语言缔结了深厚的文化渊源,多年来,两地文化交流合作如鱼得水。如今,随着海西战略的深入实施,泉台文化往来互动更迎来无限广阔的美好前景。
文化创意:
精美的瓷茶具会唱歌
如果不仔细看,你一定以为这尊“背着箩筐的采茶姑娘”只是件精美的瓷器,但当你掀开箩筐盖子,伴随一曲动听的《阿里山姑娘》,你会看见躺在箩筐中的颗颗茶叶,直到你盖上盖子,音乐声方才停止——原来,音乐声是为了提醒你记得盖盖子,防止茶叶变质。
如此有创意的茶具,出自德化台湾臻宝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邱文星之手。在他的创意瓷茶罐里装上半斤台湾梨山茶,售价可达3000多元人民币。“大家喝完茶就能把它留下来,既记住了这个茶叶品牌,也让瓷器艺术融入生活,同时很实用。”从2007年开始,他便从事德化瓷茶具酒瓶的创意与开发。
文化创意的巧思加上高超的德化瓷艺,让这位半路出家的台湾人发掘了一个辽阔的市场。早在2008年海峡两岸项目成果交易会上,他成功与泉州戴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牵手,合作开发了销往台湾的阿里山茶、梨山茶系列茶具,随后又在大陆开发了观音茶、武夷岩茶等艺术茶具。同年,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在泉州举办,邱文星为大会设计了一款“水牛造型”的陶瓷酒瓶,并装上金门高粱酒,作为农运会的高级礼品,成就了“德化瓷装金门高粱酒”一段佳话。
从3年前德化白瓷首次在台湾本岛展出,到德台联办“有德有壶”月记窑国际壶艺双联展,再到两地签订关于委托制定并辅导推动实施《德化县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协议,近年来,德化与台湾的交流全面升级,折射泉台文化交流的傲人成绩。单就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仅去年第三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上,泉州就签约6个项目,拿下逾14亿元。
走亲访友:
多年交流缔结累累硕果
以文化创意为崭新平台,开辟泉台文化交流的新天地,仅仅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道亮丽风景。事实上,得天独厚的“五缘”优势,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独特魅力,让泉州早已成为闽台交流的前沿阵地,上演专属这座城市的“连台”好戏。
今年7月12日,在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手操作下,泉州金狮木偶灵动地摇头晃脑,将吉祥的祝福带给全中国。当天,胡锦涛还观看了泉州木偶剧团表演,勉励泉州艺术家编创出更多好剧目,在两岸交流中发挥独特的桥梁作用。而人们鲜少知道,19年前,泉州木偶剧团便早早登陆台湾,成为福建第一个登“台”演出的剧团,至今保留着省内赴台演出次数之最的记录。不仅是木偶,泉州的南音、梨园戏、高甲戏、花灯、南少林武术,台湾的歌仔戏等,频繁互访,由熟悉而亲切,因同根而共鸣。
与此同时,以亲情、友情、乡情为纽带,近年来,温陵妈祖会、海峡论坛、闽南文化节、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关帝文化节、郑成功文化旅游节、两岸祈米龟活动、闽台孔庙保护学术研讨会、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谒祖进香、宗亲联谊等活动相继成功举办,成为“泉台一家亲”最有力的注脚。“香火长传妈祖庙,风波不阻闽台情!”今年5月,为期一个月的“泉台百家姓族谱暨中华姓氏联墨巡展”在高雄、台南以及彰化鹿港三地亮相,祖籍泉州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现场题词。巡展期间,3万多名台湾民众前往参观,数千人查阅族谱,其中102人找到家族信息,38个家族对接上了族谱,519人委托寻根。
灼热的反应波延伸到6月的第三届海峡论坛·闽南文化节,近700位台湾宗亲代表在泉聚首,60多个福建姓氏进行现场对接。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更是推出电子族谱,为两岸同胞打造网上寻根“路线图”。
走亲,访友,做生意,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泉台文化交流的舞步必将越舞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