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泉州市强民富
2011-10-20 20:54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正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决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我们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幸福指数的预期正在水涨船高。
“不转变、不提升,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就难以实现;不转变、不提升,经济发展就会徘徊停滞,社会进步就缺乏后劲,前进的路子会越走越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掷地有声。
一切都宣示着——“现代化”下半场已经到来。转变提升的重要命题,须臾不能少了“民生”!
(一)幸福泉州,生活更有保障,环境更加宜居。
只有当人们有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感,才能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与城市共同成长。改革开放以来,在泉州这片浸润着“爱拼敢赢”人文特质的土地上,物质的匮乏曾刺激着一批批侨乡儿女为了幸福生活而奋力打拼。如今,站上经济总量全省“十二连冠”的百尺竿头,我们更有能力为全体泉州人民谋福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日本,超过70岁的老人只需负担医疗费的10%;在上海,居家养老“一键通”救援服务能做到第一时间定位、解救。本域之玉亦有灼光,泉港政府、学校与淘宝联手,免费向大学毕业生、退伍士兵培训传授开“网店”的秘诀;泉州率先将稳定房价纳入政绩考核,gdp不再是唯一追求……擎起民生保障的大伞,没有太多秘诀,就是要随时随地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免费教育时代、社保“一卡通”时代等已接踵而至,共享发展红利的幸福未来正在绘就,那便是:提标、扩面、转变、优化。我们首先要提升的,是把“幸福”从“吃穿用”,延伸向“医学住行”。
基本生活需求之外,宜居环境也需要加速构建。治水、绿化、修复,泉州环境整治的步伐要更加坚定不移,绿色低碳要深入人心。晋江燃气电厂向英国出售碳排放指标,从中盈利数百万元;德化今年以来新建或改造电热隧道窑20条,年可节能降耗2000多吨标准煤;“绿色信贷”逐渐成为泉州各大商业银行的主流理念,新兴产业融资一马平川,仅led行业便赢得超6亿元的信贷支持。这些实践,不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更给了我们信心。
生态经济也是提升的路径之一。借鉴“印象刘三姐”,惠安搭起滨海戏台演绎“印象惠安女”;“取经”台湾乡村游,永春北溪等旅游景点推陈出新;仿效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安溪多家茶企投建集生产、文化、观光一体的茶叶庄园。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运用,就是我们提升生态文明的新趋势。
(二)幸福泉州,作别文化温饱,拥抱文化小康。
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当物质富足提供坚实支撑后,人们对精神幸福的需求更为迫切!幸福,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泉州,要消除“文化贫困”,作别“文化温饱”,实现“文化富裕小康”。文化的转变提升,是幸福泉州建设的重要一环。
幸福感的升华,发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现代市民素质的提升,形成于潜移默化中。营造健康积极、活力勃发的都市文化氛围,是现代化泉州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从市区东西湖公园免费音乐喷泉开放,到世界女排大奖赛举办,再到当代艺术馆花落泉州……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泉州凭借丰厚的文化家底,文化之象日渐繁荣。然而,为了让跳广场舞不必再用石头“占座”,我们仍要大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了“吃饱饭,有戏看”,我们仍要举办更多的国际性、区域性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繁荣演唱会、音乐剧、话剧市场;为了让游客更愿意驻足泉州,我们要高起点、高品位开发一批休闲、生态、文化旅游精品,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同时,“亩产量”相对较低的泉州文化产业,犹需加强:濒危传统工艺面临市场化困境,如何保护、传承,急需作答;动漫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崭露头角,如何赶超规模效益显著的先行者,人才因素是个瓶颈……这一切,亟待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呼唤别出心裁的行销方式。不妨效法海峡对岸,民间辟邪物“剑狮”能衍生上百种产品、《台南小调》创意书籍带动数十家老店生意起死回生、老酒厂“变身”创意生活馆……若能借海西东风,促使台湾创意元素与泉州文化产业嫁接,这片文化沃土必能开出更加娇艳的鲜花。
(三)幸福泉州,党委政府掌舵,社会齐心划桨。
“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联合国人居组织《伊斯坦布尔宣言》如是强调。在幸福感的金字塔中,安全感,无疑是根基。这种安全感,需要党委政府的积极作为,需要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
泉州,812万人口,11015平方公里土地,如何守护城市每一个角落的老百姓?两年前,泉州党政领导广东行中,中国“数字城市”典范深圳给出启迪:信息化之手把城市“田地”分块,每5个单元网格就有一名监督员。窨井盖坏了、路灯不亮了等问题,都逃不过gps定位系统和监督员的“火眼金睛”。珠玉在前,这是泉州“数字化城管”建设最好的模本。
812万人口,你所见到的四人里,就有一个是“新泉州人”。正是这座流动人口大市,在全国首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而今,一路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晋江,依然引领新一轮“同城待遇”:“新泉州人”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新近颁发数千张居住证……泉州要成为一座“平等之城”、“和谐之城”,就是要谋求社会公平进步,要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不分你我,无论内外,均平等地享受到各类权益和保障。
812万人口,事无巨细皆民生,倘若政府一概包揽,难免会顾此失彼,泉州万不能陷入这样的泥沼。在香港,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等大量社会管理事务交给ngo(非政府组织),有专门免费提供家庭支援、治疗服务的家庭服务中心,也有以低廉价格为低收入家庭幼儿、智障幼儿提供学堂的幼儿学校。泉州同样拥有庞大的社会组织,香港经验值得“取经”,“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值得期待!
拥抱更殷实、更健康、更有尊严的环湾生活,泉州这座海西名城的光荣与梦想正不断升腾。我们期盼,在泉州“转变提升”的号角声中,在建设强市的征程中,市更强,民更富!